提起南召縣,經常見到一些文章,將之稱為“雉縣”、“向城縣”。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事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是因為這些各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經作過南召縣名。說複雜,是因為南召在置縣2300多年間,縣域邊界經常變化,有時候大,有時候小,有時候把周邊縣挖過來一塊兒,有時候被別的縣划走一片兒,有時候被取消了縣制併入別縣,有時候還被分為兩到三個縣。直到幾年前,還從南召縣生生劃出一個鴨河工區來,合合分分的事,到啥時候都不消停。你想啊,別說一個縣,就算一個孩子,今天被這家收養,明天被那家領去,這姓名不得改來改去。

這樣改名,可不只兩三次,正史有明確記載的,就有七八個,如“北雉縣”、“武川縣”、“武清縣”、“雲陽縣”,其中使用最長的三個縣名,就是“雉縣”、“向城縣”和“南召縣”。


“南召”縣名的由來


說到雉縣,還有這麼個小故事。筆者學生時代,在一位同學面前賣弄淵博,說南召縣古稱“雉縣”。那同學不知道“雉”的意思,去查字典,轉回來帶著壞笑說:“原來你們縣是野雞縣吶。”說完,一看我的臉色,知道不好,立馬狗走兔奔,落荒而去——怕我揍他。

他這德性,根本不用我去揍他。只需叫他穿越到西漢,見了呂雉試試,他若敢叫聲“呂野雞”,看看心慈手軟的呂后會給他留下幾族。其實用不著時光機器這麼麻煩,一張火車票,送他到陝西寶雞,他敢在雞峰山陳寶夫人祠前叫聲“野雞祠”,看看一干信眾會給他留下幾塊好肉。

說到這兒,大家都明白了,在古代,雉是寶雞、神雞的意思,是吉祥的化身,跟“鳳凰”差不多。至於後來為什麼變成野雞,還曲裡拐彎有了那個意思,就讓人十分不解了。


“南召”縣名的由來


雉還是天大的祥瑞之物。相傳秦穆公時,陳倉出現了一雄一雌兩個神雉,得到雌雉的人,可以稱霸,得到雄雉可以稱王。秦穆公捉到了雌雉,果然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雄雉飛到南陽衡山(今南召縣太子山),後來被劉秀得到,劉秀就應言當了皇帝。

這件事產生了兩個縣名,一個是陳倉,定名為寶雞縣,即現在的寶雞市。

另一個就是我們縣了。秦穆公把雄雉飛落的這一帶稱為雉,建了雉城(今雲陽,一說今小店鄉關莊村附近)。約四百年後,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設南陽郡,開始設雉縣,縣城就在雉城。

雉縣這個名字一直用到南北朝劉宋時期,北魏奪得雉縣後分為北雉、武川兩縣,西魏又設置了向城縣。

自此向城縣這個名稱登上歷史舞臺,中間先後廢了北雉、武川兩個名稱,設為向城、雲陽兩縣,到唐朝武德八年(625年),併為一縣,定名為向城縣。

向城縣縣治在今皇路店鎮街北西抬頭,因為附近有座向關而得名,向關是著名的鴉路三關第一關,位置在今天皇路店鎮鴨河村附近。雲陽縣的縣治在今雲陽鎮,因為第二關雲陽關而得名,雲陽關在今天小店鄉關莊村。第三關為魯陽關,是楚長城百關之首,現在皇后鄉分水嶺村境內。魯陽關也產生了一個縣名,就是魯陽縣,在今天的魯山縣堯山鎮一帶。可見,鴉路三關在古時候的名氣和地位,有機會筆者會專門講講鴉路三關的故事,在此略過不提。


“南召”縣名的由來


五代周時廢向城縣,南召被併到其它縣,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才復縣,定名為南召縣,除了清初有75年間廢縣之外,一直沿用至今。

南召縣的治所,在1947年遷縣李青店之前,一直在今雲陽鎮。但是有個常識必須說清,在這期間,雲陽鎮不叫雲陽,就叫南召縣城,簡稱縣城。就如同後來南召縣城遷到李青店,這地方從此不能再叫李青店,得叫南召縣城一樣。

從上文可以看出,一個縣的名稱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有依託和傳承。比如向城縣名來自向關,雲陽縣名來自雲陽關。那麼,南召縣名又來自哪裡呢?

南召縣名,據《南召縣誌》記載,來自縣城南邊宛洛大道上一個驛站南召店。

用一個驛站小店來命名一個縣,挺讓人想不通的。是不是當時南召店已經名聲大得不行了,就象向關和雲陽關那樣,不借用一下就不足以讓一個新設的縣揚名立萬?史書沒有記載,只能讓人瞎想。


也可能是“南召”二字蘊含著豐富的正能量,筆者見過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現引用過來,權當一說。

這個說法跟《詩經》掛上了鉤,詩經十五國風之一有個《召南》篇,收錄西周召公封地南方的民歌。其中有一篇《甘棠》,據說召公勤政愛民,曾在一棵甘棠(棠梨)樹下為民辦事,老百姓就用這樣一首歌謠來稱頌和紀念他。召南倒過來就是南召,南召店因此得名。還考證出南召店附近有個甘棠嶺,召公曾經來過,以佐證此說不虛。

如果考證出召公在南召店一棵樹棠梨樹下辦過公,筆者認為明顯是一種附會。史載召公在棠梨樹下辦公的事發生在他的封地召邑,現陝西省歧山縣西南,屬寶雞市所轄。看來寶雞與南召冥冥中有著莫大的聯繫,一雌留一雄走,過了上千年,故事還是連著故事。

其實,當時周公召公以陝州東西(今三門峽市陝縣)分治天下,南召屬於周公治下週南地區,同為《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的《周南》篇中的不少詩歌,發源於南召地區,這是沒錯的。《召南》收錄南召的民歌就說不通了,而且,召公也不大可能越位到周公的治下之地來辦公。

但是,如果做為後世紀念召公而命名南召,勉強能說得通。說勉強,是因為召公之召(shao)與南召之召(zhao)並不是同一個字,只能再附會一些,說後世念混了。

這種說法筆者不願採信,另有一個原因。在雲陽北面,還有一個北召店。既然南召店來自“召南”邏輯成立,那麼北召店也得來自“召北”才對。然而遍翻《詩經》,並無“召北”一說。可見,南召店之南召來自《詩經》之“召南”可能性並不大。

那麼問題又來了,南召與北召之“召”,會不會是一個地方,比如一座山、一條河、一個村落的古稱?

或許是這樣,南召縣先由南召店得名,後來人們把南召縣城之北的一個小店叫做北召店,也就是說北召店因為南召縣城而得名。

到底是怎麼回事,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加以研究,為我們答疑解惑。

作者簡介:白河之南,真名李德強,南召土著一枚,喜歡攝影與寫作,尤愛南召好山好水好人好故事,閒時鉤沉一二,笑談古今。喜歡了您就加個關注,不加也說聲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