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將至,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首《寒食》詩

寒食節也被稱為“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

寒食節是來自北方的一個節日,甚至在南宋時期廣東地區還沒有過這個節日的習俗。隨著這個節日的發展,逐步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

寒食的理由傳說很多,比較合理的理由是三月是一年中第一次“改火”時節,在新火還沒到來之前要停止生火一段時間。

關於改火的解釋是這樣的,古時候人們靠鑽木取火。每個季節鑽的木頭不同,所以在換季的時候就要換木頭,所以改火又叫改木。取火的木頭區分:“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另外一個流傳比較廣的寒食傳說是公子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在重耳流亡途中曾經割自己的肉給重耳吃。等到了重耳掌權以後他隱居深山,重耳為了逼他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他執意不肯下山抱著大樹被燒死。重耳追悔莫及,為了紀念他在清明之前禁止煙火。

三月南方已經換團錦簇,但是北方花草才剛剛發芽。所以歷史上寒食節的時間一直不太確定,不過肯定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2019年寒食節時間是4月4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廿九。

寒食節將至,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首《寒食》詩

唐宋時期很多詩人都會以“寒食”為題作詩,我們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個以《寒食》為題的詩詞。

初唐詩人沈佺期五言絕句《寒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稱“ 沈宋 ”。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普天”和“匝地”記述所有人家都在過寒食節,匝地是遍地的意思。清明是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所以遠遊外地的人會懷念親人懷念家鄉。沈佺期運用早期宮廷詩的“封閉式”結尾,並能利用這種巧妙的結尾表現個人情緒。

寒食節將至,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首《寒食》詩

盛唐詩人杜甫《寒食》

寒食江村路,風花高下飛。

汀煙輕冉冉,竹日靜暉暉。

田父要皆去,鄰家鬧不違。

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

這首詩是杜甫在寒食節觸景生情,表達對故鄉的思戀之情。這首詩是寫作於清明前兩天,那一天又颳風又下雨,春天的花瓣被吹得到處飛舞。溪水上水霧冉冉升起,竹林裡的落日緩緩。田園的老農們平日裡相互之間走動很頻繁,家家戶戶住得也都不遠,村子裡的每個人都認識,連雞鴨牲畜們都能夠自己回家。

雖然杜甫寫的不是自己故鄉的情景,但是這樣的情景卻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寒食節將至,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首《寒食》詩

晚唐詩人於濆《寒食》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

素娥哭新冢,樵柯鳴柔桑。

田父引黃犬,尋狐上高岡。

墳前呼犬歸,不知頭似霜。

農曆的二月開始,春花都爭相開放了,連山野裡最不知名最普通的花都會散發著香味。穿著白衫的女子在新墳前哭泣,採桑葉的勞作者們也已經開始忙碌。老農民牽著大黃狗去山崗上狩獵,狩獵的老農已經是白髮如霜。

於濆的這首詩乍看起來主要描寫了他在寒食時節當日的所見所聞,實際上還包含著他對“生”和“死”的一種糾纏和惆悵,畢竟是清明時節。

寒食節將至,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首《寒食》詩

北宋詩人王禹偁(chēng)《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裡風光亦可憐。

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

郊原曉綠初經雨,巷陌春陰乍禁菸。

副使官閒莫惆悵,酒錢猶有撰碑錢。

王禹偁,字元之,濟州鉅野人,北宋詩人、散文家。北宋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禹偁貶官在商州,這裡的風光也很美。小孩子在捉蝴蝶,尋常人家把樹搭成鞦韆架。這些活動都是寒食和清明時節人們常見的活動。山村剛下過雨,村子裡已經禁止了煙火。詩人被貶官作了一個閒職,這個時候去給人寫碑文還能換幾個酒錢。

寒食節將至,欣賞從初唐到南宋的幾首《寒食》詩

南宋詩人趙鼎《寒食》

寂寂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趙鼎,字元鎮,號得全居士。這首詩最大的看點是讓我們知道到南宋的時候,廣東地區還沒有寒食節這個傳統。

冷清的村落裡,人們仍然沒有忘記寒食節到了,人們在門上插幾根楊柳枝條,標誌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

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頗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避世之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