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版圖上,一個豫魯冀三省交會處的千年小縣坐落在東北隅,一條106國道貫穿南北,成為河南直入京畿要地的北大門,她就是有著豐厚文化積澱的南樂縣。


南樂縣----千年古縣


南樂古牌坊

這裡歷史悠久,物阜年豐,人勤春早,名家輩出。中華文明肇造始祖——字聖倉頡,生於斯葬於斯。《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相傳倉頡四目神瞳,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為黃帝史官,一生致力於史料的記載和整理。為了避免結繩記事的繁瑣和尷尬,他尋鳥跡、探龜背、觀天象、察萬物,啟迪靈感,創造了肇啟萬世文明的文字,從此結束了野蠻洪荒的年代。《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自此,頂禮膜拜,世代敬仰。一代名相寇準專程赴倉頡陵瞻拜,留下“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的千古箴言。明清年間,歷次重修廟宇,供後人瞻仰。新中國成立後,南樂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多次修繕闊址。字聖倉頡故里——便成為南樂縣對外宣傳的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

南樂縣----千年古縣

倉頡廟

另一位璀璨史冊的人物,當屬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僧一行,本名張遂(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卒於玄宗開元十五年),唐朝魏州昌樂(今南樂縣)人,唐代傑出天文學家,佛教密宗的領袖,著有密宗權威著作《大日經疏》,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線緯度一度之長,編制了《大衍曆》。開元十七年(729),《大衍曆》頒佈實行,並一直沿用達八百年之久。經過驗證,《大衍曆》比當時已有的其他曆法,如祖沖之的《大明曆》、劉焯的《皇極曆》、李淳風的《麟德歷》等要精密、準確得多。《大衍曆》作為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歷法,相繼傳入日本、印度,在這兩國也沿用近百年,極大地影響了這兩個國家的歷法。

張公謹、李義琰、魏允貞、樑天奇等歷史人物和劉大風、郭獻瑞、端木夢錫等近現代人物同樣彪炳史冊,為厚重南樂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豐功至偉的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成為不折不扣的南樂元素符號。

同樣,倉頡陵、赫胥陵、宋耿洛漢墓群、黃泥崗、南樂八大景、文廟、古牌坊等歷史景點,風華猶存,點綴其間,構成了南樂縣千秋更迭、歷久彌新的瑰麗畫卷。

那麼,“南樂”二字,究竟源於何朝何代,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隨著幾近蒼白的文字,重新行走在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南樂大地。

一、昌意封地 守望千年

《史記·黃帝本紀》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今南樂縣城西北17.5公里倉頡陵北側,因縣內古有昌意城,相傳為黃帝之子昌意受封於此,安民築城。敦睦教化,民風淳樸。因此,後人為追憶昌意之懿德,取“昌”為名。“樂”取沃野平壤,茫茫樂土之意。於是,“樂昌”二字合併,始有邑名。世代沿襲,傳至五代。

南樂,夏為兗州,秦屬東郡,蓋春秋衛邑也。於漢初置樂昌縣,仍屬東郡,東漢,省之。(見《讀史方輿紀要》)及晉朝,改置昌樂縣,屬魏郡,縣治與樂昌同垣。(見《讀史方輿紀要》)何以將樂昌二字顛倒過來,可能認為昌在樂後,與古聖昌意之名不恭有關。南樂舊志與新志,皆言此縣尋廢。晉置廢昌樂縣時間何以置廢匆匆,其因不祥。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縣復置昌樂縣。永安元年,置昌樂郡。考《五代志》。隋大業元年(605年)廢昌樂縣入繁水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樂縣。六年(623年),昌樂縣治由吳村北(即倉頡陵北側)向東南遷至谷村一帶(距今南樂縣西北10公里)。貞觀十七年,省觀城,分入之。見《府志·年紀》,十八年,省繁水入之。大曆七年,析四鄉益置清豐。(見《唐書》五代樑)貞明二年(916年),晉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以新治在舊治南,故改名南樂,屬興唐府。一說在晚唐出土的墓碑誌中已有南樂之名,南樂名稱始於何時,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為避河患,敕令南樂縣東遷今城,即今南樂縣城。

二、更迭變遷 南樂依然

歷史更迭變遷,不變的是淳樸的民風和腳下的黃土。

宋代,南樂屬大名府,實皆魏郡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相繼攻克大名、南樂、德清(今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濮陽),深入大宋腹地。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宋真宗想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勸阻,親帥大軍至澶州北城門樓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統軍使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遼史》載:“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宋真宗畏敵,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宋崇寧五年(1105年),南樂改屬澶淵郡開德府。靖康年間(1127年),南樂被北方遊牧民族女真族(金軍)佔領,沒於金。1128年,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皇族、妃嬪、朝臣等三千餘人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史稱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金皇統四年(1145年),南樂還屬大名府。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打敗金與西夏,將國號改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完成統一。大名府改置為大名路,南樂改屬大名路。及明(1368~1644年),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南樂今城屬中書省北平布政司大名路,仍屬大名府。1644年,明末農民將領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覆亡,清軍乘勢入關。至大清(1644~1912年),南樂今城直隸大名府。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帝制。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府為道,南樂今城直隸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南樂今城屬河北省大名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南樂今城屬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專員區。民國30年(1941年1月),南樂今城屬冀魯豫邊區濮陽專區。

三、南樂新篇 氣象如虹

鐵血烽火,浩氣長存。1945年,抗日戰爭攻堅階段,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發起了抗戰史上著名的南樂戰役。4月24日夜,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部隊在火力掩護下,從城西南和西北角迅速攻入南樂城內,激戰至26日,全殲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第三旅、偽保安團及日軍小隊,俘獲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第三旅旅長楊法賢,並擊退由安陽、大名等處出援之日偽軍。南樂戰役於27日結束。此役,共殲滅日偽軍3400餘人,攻克據點32處。

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平原省,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駐新鄉市。河北省將南部南樂、清豐、濮陽縣、長垣、東明5縣,劃歸平原省。南樂今城屬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1952年底,南樂今城劃歸河南省,屬河南省濮陽專區。自此,隸屬河南省至今。1954年,南樂今城屬河南省安陽專區。1958年,南樂今城屬河南省新鄉專區。1960年,南樂今城屬河南省安陽專區。

1983年9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和濮陽縣,建立濮陽市,為省轄市。9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我省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的通知》,設立濮陽市。同日,南樂縣與原安陽地區的範縣、臺前、清豐、內黃、滑縣、長垣等縣一起,劃歸濮陽市。現南樂縣面積624平方公里,47萬人口,轄6鎮6鄉:城關鎮、韓張鎮、元村鎮、福堪鎮、千口鎮、張果屯鎮、谷金樓鄉、近德固鄉、楊村鄉、西邵鄉、寺莊鄉、樑村鄉。

南樂縣----千年古縣

南樂地圖

自此,南樂縣在濮陽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團結帶領下,全縣47萬人民凝心聚力,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闊步前進,駛上趕超發展跨越發展的快車道。如今,大廣高速縱貫南北,南林高速橫貫東西,南樂縣三省交界區位優勢顯現,成為直入京畿的要衝,銜接環渤海經濟圈和中原經濟區的最前沿。一個充滿活力、展現實力,彰顯魅力、具有親和力的現代化宜居城市,正在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宏圖中,成為拉動南樂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千百年來,無數辛勤的南樂人在這塊飽含靈秀之氣的南樂大地上,躬耕勞作,用熱血和赤誠,建設著我們瑰麗如畫、雋永如詩的家園。

撫今追昔,無論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軌跡。在梳理南樂發展軌跡中,希冀每一個濮陽人都應該記住這條印跡,瞭解我們曾經的那段歷史。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