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京師範大學裡的這一片池塘,每年春天來的時候,總覺得會發生點什麼。

南京師範大學被稱為“東方最美的校園”,我想還是要歸結於它的古色古香、很中國的濃郁氣息,還有就是這塊地的不可複製。

南師大的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學,再往前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再往前有人考證就是曹雪芹筆下《紅樓夢》裡的大觀園。就憑這三條,我所說的“不可複製”是站得住腳的。

人對美的認知是不斷生長的,就像我十幾年前剛來南京時,覺得南師大(本文所寫“南師大”皆為今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下同)的門樓有點寒磣,似乎一點也不“高大上”。而今天重新看到南師大那個門樓,會覺得那種中式、簡素、不張揚的建築風格,才更加耐人尋味。

上世紀80年代,我從蘇北小城來到南師大校園。記得我在中文系前面那個小水塘旁邊逛了一圈,透過樹叢看到一群秀美的女生在水塘邊安靜地讀書,那個畫面正像80年代王潔實和謝麗斯所唱的,“沿著校園熟悉的小路,清晨來到樹下讀書”,那樣的詩意場景令我無限嚮往。

記得那次我還找到一座樓裡的辦公室,花16元買了兩本《研究生輔導資料》(上下冊),帶回小城……我始終認為,人的出身不容選擇,但美好向往是可以選擇的,也像一首歌裡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校園裡的建築看上去十分工整,大部分也都有了些年頭,但至今仍在發揮著很大作用。

說起來很有意思,南師大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學,當年是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但校園建築卻特別古色古香。而南大的前身金陵大學是中國人辦的,校園建築卻是中西合璧。如果說南師大是“大家閨秀”,那麼南大就是“留洋公子”,如果非要找形象代言人的話,就應該是林徽音和徐志摩了吧!

金陵女子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該校最初設於繡花巷李家花園。民國十一年(1922年)開始在寧海路現址建校,1932年建成。整個校園建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按照東西向的軸線佈置,佈局工整,平面對稱。

比如我們進入校門後沿著大道走不遠就可看見的碧綠大草坪,以及正面古色古香的100號樓,其他那些宮殿式建築物都是以寬闊的大草坪為中心,這些古典建築彼此之間都有古典外廊相通,下雨天師生從此樓到彼樓都不用打傘,現在看來,傳統古典建築設計確實很人性。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很多人會在週末閒暇時走進南師大隨園校區,感受一下學校氛圍,順便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100號主樓建築後面的人工小湖,就是我多年前曾經來過的地方。眼前的畫面,如今看上去更美,在午後的陽光照射下,從參天大樹上垂掛下來的樹枝,與湖中的曲橋、水中的睡蓮形成很好的呼應,那種光影浮動的畫面,真美。記得那天還有身穿民國學生服的女生在湖邊拍照,讓人有一種去到了民國戲片場的錯覺。

從中心區域孔子像後面可以拾級而上,古典建築風格的南師大文學樓就在最上面。記得有一年,我陪外地朋友夜遊南師大校園,在那個昏暗的文學院樓道里,無意中看見一扇緊閉的門上寫著“高教自學考試辦公室”的字樣,剎那間我竟有了一種“山洞裡遇喜兒,又是悲來又是喜”的感覺。

許多年前,我是南師大高教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考生,那年省內有個馬大哈考生,填的准考證號碼和我完全相同,結果經過電腦統計發現相同號碼不計成績,讓我難度很大的兩門功課《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成績作廢。在那件事上我其實比竇娥還冤,被害得來年又重考了一次。不過我也因此把這兩門功課學得更透,現在看來倒是件好事。

那天晚上,我們還看見了文學樓外面的一群野貓,能有幾十只,看上去就像是貓在開會。據說,經常會有校內外的退休老人去喂這些野貓,也難怪它們長得油光水滑了。其實,對動物的態度就是對世界的態度,慈悲雖然無形,但也是可以衡量的!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校園內的名人名師雕塑,展現出南京師範大學的悠久歷史。

在南師大校園裡走動,經常會有意外驚喜。比如朱贏椿老師的書衣坊,這個車棚改建的工作室,如今在圈內聲名鵲起。

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書衣坊:古樸清幽的夜晚》,然而幾年不見,在高大古樹的映忖下,樸素粉牆、籬笆藤蔓,更有一種古幽的風姿。那天,我們還看到一塊“隨園書店”的牌子,雖然店門緊閉,但據說已是南師大現存最老的房子之一。

在另一處“隨園書苑”裡,全是南師大出版社的書,其中我也看到了自己那本拙作《南京深處誰家院》,感到特別親切。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校園裡不僅有古老的隨園書店,還有隨園書苑,擺放著南師大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各類書籍。

後來,我們還去了金陵女子學院,參觀原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怡芳紀念館。同樣,我們也不要忘記學院旁邊的那座魏特琳塑像。

這位來自美國的基督徒,曾擔任金陵女大文理學院教務主任,她在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期間積極營救中國難民,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南師大)保護了上萬名中國婦孺難民,被南京人民譽為“活菩薩”。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音樂學院裡總是琴聲悠揚、歌聲迴盪,還會經常舉辦各類演出。

那天從金陵女子學院出來以後,在路上聽到一位女高音的美妙歌聲,於是我們被歌聲吸引,來到了音樂學院的小樓。說真的,從兩排琴房中的過道穿行而過,聽著那樣的歌聲和琴聲,真的特別羨慕那些學生。後來我們還爬上樓,去到那個古色古香的音樂廳,聽一個男孩在舞臺上彈鋼琴,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行走在南師大校園裡,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有移步換景之妙,尤其是藉著上下起伏的山坡,可以欣賞那些歇山頂的古典建築,更多了不同視角。南師大校園其實不大,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曲徑通幽,峰迴路轉——不由讓人從心底讚歎建築設計師的才華。

當年金陵女子大學建築群從規劃到設計以及承建,可謂陣容豪華。擔任規劃設計的是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當時是國民政府“首都計劃”的首席顧問。擔任建築設計的是墨菲高足、青年建築師呂彥直,這位青年才俊不僅設計了中山陵、金陵女大,還有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可惜就在中山陵即將完工之時,這位傑出建築師卻因勞累過度英年早逝,讓人無限惋惜。

而負責承建的陳明記營造廠也是大名鼎鼎,這個最初建在焦狀元巷的南京近代首家華人營造廠,除了承建過金陵女子大學,像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建築群、金陵神學院(今南醫大院內)建築群、金陵女子神學院(前協和神學院)建築群、基督教聖保羅堂和漢中堂(莫愁路堂)等建築,都為陳明記建造。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漫步隨園,不僅可以領略鮮活的青春氣息,還有惹人流連的生活氣息。

提起南師大,有個名字一定繞不過去,就是隨園,可惜現在已經很難尋覓到隨園的痕跡。

在清代文壇,隨園主人袁枚是詩壇上的領軍人物。這位客居南京的浙江人,先後擔任過溧水、江浦、江寧等縣縣令,不過,真正讓他留下名聲的還是《隨園詩話》和《隨園食單》,以及修築著名的隨園。隨園在他死後逐漸衰敗,但對隨園破壞最大的卻是太平軍,那些沒有文化的人硬把這個文人園林開墾成莊稼地,以至於現在我們連一點隨園的痕跡都找不到了。

我從朱偰所寫《金陵古蹟圖考》,黃裳所寫《金陵五記》中,知道袁枚的墓葬在五臺山百步坡,據黃裳在文中描述:“在上海路的轉角處看見了兩座用磚砌起來的門樓,上面橫折一個用洋鉛皮作的門額,黑漆,白字,寫著‘清袁隨園先生墓’。”據黃裳在書中描述,這裡除了袁枚和王夫人合葬的墓,左面的兩個墳全是袁公的側室,每墓三人。三墓之後,是袁枚父母的墓。

上世紀50年代,袁枚墓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南京黃強先生文章記敘:“共清理墓葬三座。一座男墓,為袁枚所葬;兩座女墓,為袁枚妻妾所葬。墓室長2.5米左右,皆為磚室。隨葬品有金簪3枚,金耳環2副,玉帶片20塊,以及玉簪、銅鏡、瓷罐等。”

也就在我寫這篇文字的前幾天,又和朋友專門去了五臺山,發現坐落在百步坡的五臺山保齡球館其實就在路邊,除了保齡球館大樓,整個大院都是水泥路面,連一塊綠地都未找到。後來只好去了後面樓的地下室,勉強算是接點地氣,緬懷了一下袁枚先生。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南師大這處不起眼的門樓,是清代文人袁枚的故園遺址!

▲去南師大隨園校區裡走一走吧,你一定能欣喜地看到春天的景象和愛情的樣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