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青人,南青事

南青人,南青事

"南大青年"已經在我關注的公眾號列表中靜靜地躺了四年,陪伴了我整個南大生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已經離開了它整整兩年。

我在"南大青年"呆了一年半,在來來往往的過客中不長也不短。我曾有幸親歷"南大青年"的"黃金時代",在離校之際,我想最後一次與南青產生直接的文字聯結,追述一些我所瞭解的南青往事。

黃金時代

2013年11月23日,"南大青年"作為南京大學第一個校園公眾號開始"營業"了。兩年後,"南大青年"儼然已經成為影響力與口碑俱佳的校園媒體。那時,我大一入學伊始就關注了"南大青年","暗中觀察"一學期後,南青正能量且不失文青氣的風格吸引並促使我加入了南青大家庭,於是開始了令人焦頭爛額的選題、採訪、撰文生活。

“我們有幸經歷著最好的時代,在南京大學最具影響力的校級官媒,記錄和分享最動人的青春故事”,這是那時"南大青年"每篇推文最後的落款。那時,主編姚若蝶學姐是南青的掌舵人,很願意給我們這些新加入的"小朋友"嘗試的機會,包容和鼓勵我們探索新選題、開拓新思路。當時南青的主要成員還有想法天馬行空的"松鼠"、審美和文字功底一流的佳妮、個人風格突出的cool girl"水晉學長"、攝影出色的Hanker學長、細膩嚴謹又有新聞理想的雨虹學姐。在這些南青的早期成員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將南青發揚光大、記錄南大故事的熱忱。

這一階段也是南青欄目的探索和成型期。2016年上半年,人物、聚焦、圖說等欄目逐漸成型,到下半年南青三週年改版時,現存的人間、聚焦、圓桌、南知、黑洞、圖說、逍遙、南青實驗室等欄目及其動圖、slogan已經全數誕生,視覺形象的統一化、文章欄目的劃分一定程度上標誌了南青的成熟,南青也成為了一些校園新媒體同行口中的"標杆"。

南青人,南青事南青人,南青事南青人,南青事

"南大青年"的文章風格兼容幷包,上至國際熱點、家國曆史,下至平凡人物、校園瑣事,既冷靜傳遞觀點,又心存溫情記錄故事。我對南青最早的記憶來源於一篇名為《父親到死,一步三回頭》的文章,是南大生物學家袁傳宓女兒對父親的回憶,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南青第一篇突破10萬+的文章。雖然文章並非南青原創,但南青給我留下人文溫度的印象,更加堅定了我後來加入南青的決心。

長文 | 南大生物學家袁傳宓女兒寫給父親:父親到死,一步三回頭

書寫人物是南青文章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南青筆下的人物不止良師學霸,還有各種與南大有或多或少關係、構成南大故事的人物。我加入南青後第一篇印象比較深刻的文章是採訪"鋼筆醫生",他是當時常常在仙林五食堂門前擺攤修鋼筆、刻印章的手工匠人。剛加入南青的我和搭檔大智蹲點了好幾天,終於"逮到"了這位"修筆大王",鼓起勇氣向老匠人提出採訪的請求。後來那篇文筆稚嫩的文章獲取了不錯的瀏覽量以及來自讀者和老師的"頗有溫情"的評價,這些肯定大大提振了我在南青的創作慾望。

連南大食堂門口的擺攤大叔都上過天天向上?揭祕真實身份!

記錄校園事件則是校園媒體的頭等任務,南青自然也不例外。南青記錄了一屆屆南大學子的來來往往,從迎新到畢業,這些周而復始的選題卻承載不同年級的讀者的記憶。用文字吶喊著"青春、夢想、行動"的南青與其他很多校園公眾號相比還是多出幾分文青氣息的,至少在我眼中是這樣的。"眼觀四路,耳聽八方"的南青人汲汲奔走於校園十大歌星賽、各種的校內劇作等校園文化活動之中,為傳播校園文化不竭餘力,殊不知他們熱忱的身影、精巧的圖文也成為了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逍遙、圖說、圓桌等欄目使南青作為校團委新媒體平臺在紅旗飄飄之外多了幾分清風徐徐。

記錄人間,聚焦熱點,恣意逍遙,傳遞新知,圖說達意,這是我所深愛的南青,也是"黃金時代"的見證。

網友組織

過去南青成員的聚會,我們經常將其調侃為"大型網友見面會"。新媒體平臺與一般學生社團與學生工作組織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大多數選題策劃都是通過線上進行。南青的微信群特別多,幾乎每學期成員換血後建一個大群,每個平臺、欄目有各自的組群,每個具體的選題又有幾人小群,雜七雜八的群加起來可以有幾十個。如今當年存下來的微信群聊,正是那段時間熱情傾注的見證痕跡吧。

新媒體平臺與一般學生社團與學生工作組織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大多數選題和策劃活動都是通過線上進行。南青本身分運營、創作、美編三大平臺,創作平臺下面又有若干欄目,組織規模十分龐大,要認識所有成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參與度越強,接觸的面越廣、接觸的人越多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在我眼中,每個南青人都是"三頭六臂",身兼多職,又文案又美編,同時參與多個欄目稿件的創作,一個欄目的負責人同時也可能是其他欄目的核心成員,加入的欄目多少全憑個人興趣與投入熱情。通常每個欄目每週都會召開選題會,敲定三四個選題(當然能做出一兩個就不錯了),因此對於創作熱情比較高、在組織內較為活躍的"小朋友",一週揹負三四個選題的情況也是常態。"軋選題"的後果自然就是拖稿欠稿,再加上有的選題本身需要下很多工夫,因此"稿子荒"就成了主編和責編最頭疼的事了,而瘋狂催稿自然成為最最平常的事。對於南青人來說,做選題是一件痛並快樂著的事情,我們喜歡把每篇推文從選題到成文的過程稱之為"生孩子"。我們澆灌心血與文采,孕育出手機屏幕裡一篇篇圖文並茂的推文,最後讓"孩子"接受屏幕外的讀者"老師"們的考察。

南青人,南青事

打造一篇精雕細琢的文章對文筆尚可的南青人來說或許不難,最難的恐怕就是追求時效性或者即興的稿子。記得2017級剛入學的某一晚,一天需要推送的就有六七篇時效性很強的稿子,剛熱騰騰出爐的稿子需要排版,又沒有足夠的美編,主編和幾位主要責編齊刷刷下手,終於幾乎踩點在晚上12點前發出了推文,這種爭分奪秒的"驚心動魄"時刻回憶起來確實不少。論即興的稿子,狂風和晚霞都可以成為南青人的創作對象,因時而賦,使南青在一眾校媒中顯得頗為清新。

動圖 | 今天 / 南京大學 / 起風了

逍遙×圖說 | 我的意中人,會踩著七彩晚霞來找我

前段時間我在讀白先勇先生的散文,讀到臺灣六十年代臺大學生創辦《現代文學》的往事,一群二十出頭的青年以一股"傻子勁"扎到文學紙堆中,痴迷創作,瘋狂拉稿,自掏腰包編輯出版,甚至東奔西走推銷賣不出去的文學雜誌。這種狂熱的浪漫、誠摯的熱愛,我相信在一些南青人身上也閃現過,只不過我們的文字並非都是嚴肅文學,我們也沒能在文學創作或者新媒體領域成名成家。

南青過客

"鐵打的南青,流水的南小青",由於畢業或者個人規劃,"南大青年"成員的更新換代非常快,不斷補充進來的新鮮血液也能夠常懷創作熱情,但大家終究還是會成為"南青過客"。

從前在南青時,無論是主編、欄目負責人還是撰稿人本身,都經常是推文發出後三五分鐘就要不斷點進去看閱讀量和點贊數(在微信公眾號文章還有點贊功能的時代)。雖說閱讀量不是衡量文章價值的唯一指標,但卻是最直觀、最能衡量讀者興趣程度的指標,沒有讀者的文章終究是孤獨的"自嗨”。

南青人,南青事

離開南青後,曾經的"南小青"們又迴歸了旁觀者視角,更加冷靜、自主選擇是否要點進某篇文章。我在前面提到過有幸親歷南青的"黃金時代",實際上這段時間也是微信公眾號新媒體井噴式發展的"黃金時代"。後來,微信公眾號發展進入了疲乏期,"內容為王"和專業化分層的特徵越來越突出。"南大青年"作為校園媒體,除去資訊類的文章,一般創作的文章越來越難使讀者產生用戶黏性。而且"南大青年"成立了五年多,很多校園話題的選題都已經被反覆採用過,再提出有新意的選題就難上加難,有價值的內容和有吸引力的標題還需要新一輩"南小青"艱難探索。

在"南大青年"各類的文章風格中,我個人最愛的一類是"以小見大"的,即敘述視角是較為個人的,但傳達出的情感是能引發師生校友共鳴的,既記錄個人的故事,也喚起群體的記憶。

希望我這篇文筆拙劣的文章能大致勾勒出一段南青光陰,讓屏幕前的你(無論是讀者,還是曾經的"南小青")想起這個陪伴過你南大時光的微信公眾號時,心底泛起一抹淺笑的漣漪。

-----

南青人,南青事

-----

文/雪狐

圖/源於網絡

美編 /雪狐

邀請賽投稿展示

作者:雪狐

投稿時間:6月12日

稿件編號:07

“南大青年”徵稿邀請賽文章,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投稿者注意,稿件要求內容原創,禁止一稿多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