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記憶: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石橋鎮位於南京市浦口區西陲。東接橋林鎮,南鄰烏江鎮,北與星甸鎮交界,西南至西北與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香泉鎮、石楊鎮毗鄰;江星橋線、寧石線穿境而過,總面積67.59平方公里。石橋早在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棲息繁衍。周朝地屬揚州。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大戰漢軍於駟潰山(今駟馬山)。自西漢始,鎮地先後分屬東城縣、烏江縣、懷德縣、和州。明洪武九年(1376),屬江浦縣。清初屬江浦縣西鄉。民國18年(1929)設鎮,屬江浦縣第四區。1956年8月建制為鄉。1958年,撤銷鄉的建制,成立石橋人民公社。1983年,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建制。2000年9月,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2002年5月,屬南京市浦口區。2013年,石橋鎮與星甸鎮合併為星甸街道。在石橋民間流傳著駟馬山傳說、赭洛山傳說等一個個傳說故事,請聽我慢慢道來。

駟馬山傳說

駟馬山亦名四潰山,位於江浦極西邊陲與和縣金城鄉利泉村接壤,是蘇皖兩省交界之地。據宋《元豐九域志》載:“烏江縣:有四潰山、大江、烏江浦。”一個縣的山河實體只舉三個,而此山雖高不及百米,卻列居首位,其歷史地位可以想見。


南京城市記憶: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據《明史、河渠志》載:“正德十五年(1520)御史成英上言,“應天等衛屯田,在江北者,屢為水敗。若從金城港濁河(濁河在治西六十里,即原石橋舊河道)達烏江三十里,以舊河跡浚之,則水勢匯而屯田利。”詔可。結果以“山高工巨而罷。”然而,此間則一直傳說:當年駟馬山河之所以開而未果,是因為觸犯了某侯爺的利益——開河切斷他家祖墳的來脈,壓廢他家大量的田畝。於是這位侯爺想出對策:一面暗地散佈駟馬山乃蒼龍盤伏之地;一面設計化裝仙女下凡,教牧童傳唱:“……開了駟馬山,南京住不住,北京住不安。”及至民間沸沸揚揚的輿論造成,侯爺據以本奏,皇帝降下聖旨,敕令停工。

駟馬山出紅毛野人,曾經盛傳遠方外地。這究意是怎麼回事?一說:駟馬山及其西北的崗巒坡地,原是一片茂密森林,地介江淮,迭經戰亂,人煙稀少,曾經有個打死人命的逃犯躲在這裡,過著原始人的生活。一次偶爾被不知底細的途經者發現,於是駟馬山出紅毛野人之說不脛而走。一說:駟馬山村原來有口古井,水質特異,人們常此飲食井水,頭髮、眉毛就會變紅;加之,這裡民俗獷悍,常以力雄人,又曾為搶水灌苗,爭先碾米,兩次打死兩條人命。因此,駟馬山紅毛野人的名聲就傳揚開去。故村人用石板把這井蓋實壅土。自這古井報廢以後,駟馬山人頭髮、眉毛也漸次恢復烏黑色澤,跟常人一樣了。

赭洛山傳說


南京城市記憶: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赭洛山,原名曰:遮浪山。

相傳舜帝時期,東海龍王欲擴大海域,率諸龍太子吸大洋之水以灌東海。一時間,惡龍肆虐,濁浪翻滾,海潮暴漲,大面積的陸地被淹沒,沖毀了不計其數的房屋和農田。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處在水深火熱的困苦之中。舜帝得知消息後,即刻頒旨派治水官禹前往東海岸設法阻擋海潮侵襲。禹接旨後日夜兼程來到了海邊,他仔細察看了海潮氾濫的情形,決定移西天群山至東海岸以阻擋暴漲的海潮。

這一行動被東海龍王發覺了,他命一龍王太子率蝦兵蟹將前來阻止禹移山行動。禹借神力從西天移動了第一遮浪山峰到了今天的赭洛山地界時,遇上了龍王太子的阻擋。禹只得放下遮浪山峰,拔出隨身攜帶的屠龍劍與龍太子拼殺起來。雙方大戰了三天三夜,直殺得天昏地暗,屍橫遍野,禹和龍太子也都遍體鱗傷。最後禹終於用屠龍劍刺中了龍太子心臟。龍王太子從空中栽了下來一頭撞入遮浪山中,鮮血四濺,禹趁勢抓住龍太子尾巴揮劍斬斷,順手扔向遮浪山西邊去了。

東海龍王得知龍太子被殺的消息後,即刻來到天庭參見玉帝,狀告舜帝派禹殺了龍太子之罪。玉帝問明事因曰:“疆土三分,你已擁有東海,何故吸大洋之水灌之,毀了大批陸地生靈,你理虧在先,不可再造次。”海龍王缺理,加上傷子之痛,只好停止灌海行動,於是乎,海潮漸退,禹從西天移來的遮浪山峰也就留在了當時的地方直到今天都沒移動過了。

歲月如梭。禹以後,海潮再也沒有侵襲過這裡,後來的人們對遮浪山的來由也就漸漸淡化了。故稱之為“赭洛山”。“赭”紅色也;“洛”波平也,後來人們根據遮浪山的山色與山形且與“遮浪山”諧音而演澤來的山名罷了。

不過,現在人們在赭洛山腰上仍可以找到一個數千立方米大小的山洞,洞中泥石皆為血紅色。據說,這正是當時龍太子被禹的屠龍劍刺中後,從空中栽下來,一頭撞入山腰中形成的山洞,龍血染紅的山石至今仍保持著血紅色。人們也稱此洞為“紅龍洞”。另且在赭洛山西邊五里遠近處至今仍有一村莊名曰“得潮灣”,可見當時確有潮水侵襲到過這裡。巧的是在“得潮灣”村旁的一條小河流上有座橋至今仍名曰“老龍橋”,據傳說,當時禹把斬斷的龍太子尾巴扔出去後,正好掉落在這座橋上面了。雖然此橋多少朝代來修造了多少次,但這“老龍橋”的橋名卻一直未改換過,可能是為了追憶禹的壯舉吧。

獨腿張侯爺


南京城市記憶: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帶著張侍衛正準備乘船時,忽然岸邊嗖的一聲飛來一支鵰翎箭,張侍衛聞聲見影,忙將乾隆推倒艙內,自己伸出一條腿擋箭護駕。乾隆起來後,大怒,以為侍衛刺害他,命刑部大夫將他捉拿,處滿門斬首,誅連九族。張侍衛笑著辯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請問何因”,說著便把替皇帝擋箭受傷的腿裸開給皇帝看,乾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侍衛救了自己,即下令太醫為其醫治。由於毒藥入內,很難治好,只能鋸掉這支腿。事後,乾隆加封張侍衛官升世代襲侯。民間稱張侍衛獨腿侯爺。

獨腿侯爺薨後,朝庭賜以金腿陪葬,安葬在湯集蔡莊(原名五槐莊)。“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為找到金腿,組織人挖墓,可惜只挖出金鳳凰、金手鐲、金禪金銅圓等宮庭珍品,不見金腿,那支金腿早已被盜,不翼而飛。

白龍救母與小九華


南京城市記憶: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石橋鄉九華村位於赭洛山南麓。九華廟建於赭洛山紅土洞口,毀於抗日戰爭時期。九華廟是當地農民為了紀念白龍救母而捐款建造的。

傳說古代有一年夏天,赭洛山邊有位民女正在院裡洗澡,忽然間一條龍捲風隨雨,盤旋於院子上空,嚇得民女趕緊跑回屋裡。不久民女身懷有孕並生一條小蛇。民女不敢聲張,就把小蛇放入自家門前的池塘裡。每當民女到池塘淘米之機,小蛇就游到民女身邊,民女憐惜是自己所生,就給小蛇餵奶,天天如此。三年後,這條蛇成了一條大白蛇。在一次暴風雨中,白蛇離塘而去,當地農民才知小白蛇原來是一條白龍。

由於民女生蛇餵奶之故,無人敢娶,只好獨居到老。白龍為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遂化作一姑娘,前來接老母贍養。白龍背上老母,告訴她閉上眼睛,等到風平雨住時才能睜開。說完後,吐氣成雲,呼風喚雨,騰空而去。龍母身寒耳震,睜眼一看,自己原來是臥在龍背上,不由一驚,跌落在赭洛山邊而死。白龍苦滾一番,用尾為母壘起一座土墳,從此年年都來朝拜,給當地農民帶來時雨豐收恩,所以農民捐款建廟以表酬謝。

藕塘傳奇

南京城市記憶:石橋民間的傳說故事

浦口區西邊的赭洛山腳下,有一面大塘,叫藕塘,面積約為2公頃。冬天水清清的,夏日荷花滿塘。相傳明嘉靖年間,此塘靠山的塘埂上住著一戶人家,姓孟,兄弟三人,老大孟清,老二孟濁,老三孟沉。三人依次相差兩歲,父母雙亡,依靠祖上留下的幾畝地過活。

孟清善良謙厚,操持家務,當他十九歲時,新婚第三天暴病身亡,丟下少妻吳氏。這吳氏是本地大族之女,因受禮教影響在孟氏門中守節操貞。孟濁生性輕薄,特別貪花念色,常在鄰村做些偷雞摸狗之事,兄弟多次勸告,總是不聽。孟沉勤勞忠實,每天只顧下地幹活,不說多話。自孟清死後,孟濁掌家,見嫂子青春年少,姿色誘人,他心生邪念,多次調戲,受到痛斥,但他淫心不死。一日孟沉下地幹活,孟濁潛入嫂子房中,趁其不備,做出了傷風敗俗之事。吳氏悲痛欲絕,當夜懸樑,巧被孟沉救下。當孟沉得知事情的原委後,氣如鬥牛的指責二哥不習正道,傷天害理。他把嫂子送回了孃家。

吳氏走後,孟濁對其弟弟恨之入骨,幾次尋釁挑鬥,孟沉忍氣吞聲。一日,孟濁酒醉倒在藕塘埂上,恍惚間看見吳氏身影,躍身撲去,跌落塘中,當即被淹死。孟沉雖不滿二哥的劣跡,但終究有手足之情,變賣傢俱,湊足銀兩,把二哥安葬了。

自此以後,孟沉孤影單身,光陰似箭,冬去春來,不覺又是一年。適逢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孟沉思念兄長,夜不能寐,開門而立,只見外面月亮分外明亮,門前藕花,香氣撲鼻。一陣清風吹過,朦朧中發現塘邊一叢荷花搖晃三下,水面好像有撥水的聲音。孟沉一看四周無人,便進屋睡了。第二天早起,吃過早飯下地幹活,中午回來,見飯菜燒好,換的衣服也洗淨晾在門前的小樹上,心中迷惑不解,疑是狐狸作怪。當夜做了一夢,夢見二哥在塘埂上追逐一個披頭散髮的少女,這少女剛想跳塘,被二哥一把抱住,抱在懷中,肆意侮辱。恰遇一少年樵夫,挑柴路過,上前制止,被二哥一拳打翻在地,昏迷不醒。當少年樵夫清醒後,少女已死,浮屍水面,樵夫將她打撈上岸,埋在塘邊一塊空地上,用荷花掩墳,以示祭奠。孟沉夢醒天明,發現枕邊有一羅帕,上寫“前世有恩,今生圖報。”

卻說赭洛山南端,有一竹筠洞,四周竹柏成蔭,洞口有一道懸泉,就像玉簾,洞內住一仙道,童顏鶴髮,身有一寶,名為陰陽鏡,能反映陰陽兩世冤孽。這天仙道外出雲遊,發現孟沉疑神未定,面有難色,便問起因,孟沉把事情前後說了一遍,懇求道長指示。仙道告訴他是夜三更,可知究竟。月牙偏西,仙道帶著孟沉來到藕塘南岸,手舉陰陽鏡,只見白光一閃,鏡內一面大塘,恰似藕塘,一道長手持雲帚在塘邊一叢荷花中擺了兩下,荷花騰騰而起,剎時變成一美麗少女,這少女如夢中所見,鏡收景色依舊。孟沉問仙道是何意思?仙道哈哈大笑:“事已點破。”說完雲帚一掃飄然而去。孟沉第二天下地幹活時,留心家中動靜。傍晚,只見家屋炊煙裊裊,於是他三步並作兩步,跑到家中,只見夢中少女腰束圍裙,灶上灶下,忙個不停。她見有動靜,即想隱身,卻被孟沉一把抓住裙角,紅著臉說道:“小娘子休走”。這少女羞羞答答,用長袖掩面而答:“恩人放我”。孟沉問:“家居何處?為何幫我勞作?”少女道“奴家居水鄉澤國,這次來由,恩師仙道已經點破,何必多問!”孟沉又問:“羅帕是你所贈?”少女道:“是我謝意,前世你乃樵夫,路見不平,葬我屍體,使我免於浮鬼,故前日託夢解疑,你二哥兩世作惡多端,屢教不改,是我變幻懲處。這叫做‘有仇不報非君子,有恩不報枉為人’。”

孟沉恍然大悟,要求結鸞鳳之好。少女道:“非我薄情,只因仙道所救,天庭敬我貞烈,封我為藕塘荷花仙子,公務在身,不敢盲從,在此我向你鞠躬施禮,表示謝意。”禮畢,她深情地望了他一眼,即刻逝去。孟沉呆立片刻,把那天晚上塘邊搖晃的一叢荷花,用竹籬圍住,不讓別人採摘。至今,每年夏天藕塘荷花盛開的時候,塘邊有一叢荷花尤其嬌豔,那便是荷花仙子的化身。

來源:微信公眾號 南京浦口檔案史志 竇興春 圖文選自《石橋鎮志》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