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

《每一道人生的難題與疑問,也許在書裡、文章裡、他人的經驗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雖然它不一定保證你可以成功,但是它絕對可以點亮你的智慧。》

"

《每一道人生的難題與疑問,也許在書裡、文章裡、他人的經驗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雖然它不一定保證你可以成功,但是它絕對可以點亮你的智慧。》

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南懷瑾說:“財富是德業之基。”正如他在《孟子旁通》中論述經濟、文化與道德之間關係時所言:“禮節、仁義這些德性,是以安定的生活與財富為基礎的。一個君子富有了,就更樂於行善積德;而普通的人有了財富。也就安守本分,不會作奸犯科。”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一個人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時,很難讓他去捨己為人、無私地去幫助他人,如果一個人將要餓死、凍死,還跟他講論道德情操、仁義禮智信,恐怕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只有讓他吃飽穿暖,解決了生計問題,道對他的德教化才有意義,才能指望他擁有高尚的情操。

這樣的道理樸實而又深刻。社會的發展就暗含了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社會發展,首先要保證的不是人民的思想教育,而是生存能力、生活保障。沒有經濟財富的支撐,精神文明建設就如同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長久不了的。經濟、文化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喜歡錢財並不是壞事,錢財是發展的基礎,如果缺少了錢財,那麼就無法振興經濟、富裕百姓,無法組織軍隊、衛國強邦。

"

《每一道人生的難題與疑問,也許在書裡、文章裡、他人的經驗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雖然它不一定保證你可以成功,但是它絕對可以點亮你的智慧。》

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南懷瑾說:“財富是德業之基。”正如他在《孟子旁通》中論述經濟、文化與道德之間關係時所言:“禮節、仁義這些德性,是以安定的生活與財富為基礎的。一個君子富有了,就更樂於行善積德;而普通的人有了財富。也就安守本分,不會作奸犯科。”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一個人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時,很難讓他去捨己為人、無私地去幫助他人,如果一個人將要餓死、凍死,還跟他講論道德情操、仁義禮智信,恐怕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只有讓他吃飽穿暖,解決了生計問題,道對他的德教化才有意義,才能指望他擁有高尚的情操。

這樣的道理樸實而又深刻。社會的發展就暗含了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社會發展,首先要保證的不是人民的思想教育,而是生存能力、生活保障。沒有經濟財富的支撐,精神文明建設就如同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長久不了的。經濟、文化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喜歡錢財並不是壞事,錢財是發展的基礎,如果缺少了錢財,那麼就無法振興經濟、富裕百姓,無法組織軍隊、衛國強邦。

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經濟有著很深的認識。在人們都在看輕貨利的時候,他卻把貨利當作一件重要的事。在他眼中,姜太公、范蠡和孔門子貢都可以被看作是經濟專家。在《史記》中他明確指出了商業發展的重要性,司馬遷把齊桓公和管仲作為事例,來闡述政治、經濟和文化三者不可分離的關係,並且重點表明了經濟對其他兩者的重要性,他引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論述經濟與個人品德的關係。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才有機會去發展更高層次的道德文化。滿足了正常生活才會安分守己,才會追求品行上的完美。

南懷瑾先生看來,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安身立命的價值也不同,但無論是求喜樂、求功名、求財富、求子孫,說到底都跟一個“利”字有關,也就是經濟問題,這是每個人生存的基礎。但同時,世人也有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品質,那是一種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此外,有的人也會經歷孟子所說的“捨生而取義”“取義而忘利”的時刻,那是對無上道德的追求。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因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中的經濟、文化與道德,三者不可分割,我們不能做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人,也不能一味地清高、遠離人群,不食人間煙火。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擁有財富並不是錯誤和罪過,一個有錢的富豪同樣可以成為高潔的人,成為道德高尚的慈善家,經濟、文化和道德,本來就可以相輔相成,一點也不矛盾。

本文摘自王穎《每天一堂國學應用課》

"

《每一道人生的難題與疑問,也許在書裡、文章裡、他人的經驗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雖然它不一定保證你可以成功,但是它絕對可以點亮你的智慧。》

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南懷瑾說:“財富是德業之基。”正如他在《孟子旁通》中論述經濟、文化與道德之間關係時所言:“禮節、仁義這些德性,是以安定的生活與財富為基礎的。一個君子富有了,就更樂於行善積德;而普通的人有了財富。也就安守本分,不會作奸犯科。”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一個人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時,很難讓他去捨己為人、無私地去幫助他人,如果一個人將要餓死、凍死,還跟他講論道德情操、仁義禮智信,恐怕也是沒有用的。因此,只有讓他吃飽穿暖,解決了生計問題,道對他的德教化才有意義,才能指望他擁有高尚的情操。

這樣的道理樸實而又深刻。社會的發展就暗含了這樣的道理,我們的社會發展,首先要保證的不是人民的思想教育,而是生存能力、生活保障。沒有經濟財富的支撐,精神文明建設就如同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長久不了的。經濟、文化與道德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喜歡錢財並不是壞事,錢財是發展的基礎,如果缺少了錢財,那麼就無法振興經濟、富裕百姓,無法組織軍隊、衛國強邦。

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經濟有著很深的認識。在人們都在看輕貨利的時候,他卻把貨利當作一件重要的事。在他眼中,姜太公、范蠡和孔門子貢都可以被看作是經濟專家。在《史記》中他明確指出了商業發展的重要性,司馬遷把齊桓公和管仲作為事例,來闡述政治、經濟和文化三者不可分離的關係,並且重點表明了經濟對其他兩者的重要性,他引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論述經濟與個人品德的關係。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才有機會去發展更高層次的道德文化。滿足了正常生活才會安分守己,才會追求品行上的完美。

南懷瑾先生看來,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安身立命的價值也不同,但無論是求喜樂、求功名、求財富、求子孫,說到底都跟一個“利”字有關,也就是經濟問題,這是每個人生存的基礎。但同時,世人也有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品質,那是一種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此外,有的人也會經歷孟子所說的“捨生而取義”“取義而忘利”的時刻,那是對無上道德的追求。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因此,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中的經濟、文化與道德,三者不可分割,我們不能做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人,也不能一味地清高、遠離人群,不食人間煙火。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擁有財富並不是錯誤和罪過,一個有錢的富豪同樣可以成為高潔的人,成為道德高尚的慈善家,經濟、文化和道德,本來就可以相輔相成,一點也不矛盾。

本文摘自王穎《每天一堂國學應用課》

南懷瑾: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如果你願意,可以私信我,讓我們一起去尋找人生的一種可能性。如果想以語音的方式,私信我給你電話或微信,願從這一刻起可以幸福美滿!

您覺得喜歡,就給點鼓勵點個贊,我會更加努力!

您覺得有用,請關注我並轉發給需要的人,讓ta不再迷茫與困頓!

願你我的相遇,可以讓你我在成長的路上少點迷茫,多點幸福!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內容來自書籍,網絡及自媒體…僅供參考學習,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