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南海 雷州半島 葛布 力嬌酒 精湛廉城有話講 2017-05-24

雷州半島火山依其地域分佈,可分為雷北火山群、雷南火山群和火山島嶼三大塊。74座火山,3136平方公里的火山熔岩覆蓋面積,雷州半島火山在經歷了多期大的噴發後,雖然至今已退燒熄滅,但是經過天長日久、滄海桑田的變化,現已形成了四級火山岩臺地。千姿百態的火山碎屑岩、熔岩層、火山口湖以及柱狀節理、岩石洞穴等等奇特的地質地貌蘊含著火山的基因。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半島,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島)。因多雷暴而得名,歷史上屬於雷州府轄地。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西南部,位於北緯21°15′~21°20′,東經109°22′~110°27′。介於南海和北部灣之間。南隔瓊州海峽與祖國寶島海南相望。南北長約140公里,東西寬約60~70公里,面積8888平方公里。以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醒獅、人龍舞、儺舞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構建了獨特的人文地理範圍。我們稱之為雷州半島文化區,簡稱半島文化區。“雷州文化”作為區域文化,名列為廣東“四大文化”之一。與“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被確定為廣東的“四大文化”。雷州半島上的主要城市為湛江,對外有黎湛鐵路、粵海鐵路、洛湛鐵路連接。

基本簡介

雷州半島海岸線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東臨南海西靠北部灣,北依嶺南丘陵,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有東海、南三和硇洲等島嶼,東海島有海堤與大陸相連。西瀕北部灣,包括湛江、遂溪、海康、徐聞4市縣,南北長130千米,東西寬50~60千米。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面積8791.5平方千米。人口371.71萬(1993)。

轄區

雷州半島主要轄遂溪縣、海康縣(今雷州市)和徐聞縣、以及湛江市區的赤坎區、霞山區、開發區、麻章區、坡頭區。 主要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等。

其中廉江市、吳川市、部份數部份還屬於雷州半島轄區。

突出於南海之中。北依嶺南丘陵,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省相望,西瀕北部灣。

瓊州海峽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半島位置(3)位於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西接北部灣,東連南海北部,呈東西向延伸,長約80公里,寬20~40公里,最窄處18公里,面積0.24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峽全部位於大陸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為—北東—南西向狹長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東、西兩口地勢平坦,水深較淺。海峽區海流較強,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海流自西向東流動,流速大,其他季節均由東向西流動,流速小。海峽是東南沿海進入北部灣的海上要衝。

在我國華南地區,海南島與大陸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它因海南島又名瓊州島而得名。它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一。瓊州海峽最寬處直線距離為33.5公里。

地質地貌

半島地勢平緩,西北高、東南低 , 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為玄武岩臺地,佔半島面積的43.3%,略呈龜背狀,臺地上多分佈有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石峁嶺最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 佔半島面積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佔半島面積的17.4%,地形平緩。半島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狀獨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最大,長65千米,流入雷州灣,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長236千米。地下水資源較豐富。[2]

半島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東部為臺地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臺地海岸,西部為海成階地和臺地溺谷灣海岸。港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安鋪港。半島之東近岸海域中有30多個島嶼,較大的島嶼有東海島、南三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里島。東海島位於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千米,人口約10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堤,東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灘寬闊,有長6820米的大堤與大陸相連。南三島位於東海島之北,由10個小島進行圍海造田連接而成,面積123平方千米。硇洲島為火山島,位於東海島之東,面積53平方千米,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81.6米,東部為陡崖。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氣候類型

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3℃,1月平均氣溫16℃,7月平均氣溫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為雨季,9月為暴雨鼎盛期,有明顯的幹、溼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臺風,年平均登陸颱風2~3個。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資源環境

雷州半島是中國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產甘蔗、橡膠、劍麻、香茅、 花生等。海產品主要有鮑魚、對蝦、龍蝦、魷魚、蠔、珍珠等。工業有製糖、食品、製鹽、家用電器、化工、機械、建材等主要門類。交通較方便。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公路成網,幹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巖、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託,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地方特產

白斬狗

南宋初年在雷州城興起的一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斬碎來吃,稱白斬狗。雷州人很喜歡吃狗肉,市場上賣狗肉攤檔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甚至有人說:“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記”小店,專營雷州狗肉生意,因為經營得法,曾名噪一時。吃白斬狗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必備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製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家庭製作狗肉,更講究烹調方法。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白籺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白籺(3)清代最為興盛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白籺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絲、芝麻、豬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料作餡,捏成後,放在蒸籠裡蒸熟即成。雷州白籺素以餡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餡裡椰絲要下足豬油炒熟。

大粽

興盛於明代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城東西洋盛產大米,尤以糯米著稱。城裡商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體形大,人們稱為“雷州大粽”。雷州大粽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淨(放在油鍋裡炒過更佳),用蝦米、豬肉等配料作餡,然後用粽葉包裹,再用草繩捆緊,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即成。舊時雷州攤檔賣粽,一般是連鍋帶粽搬上街頭,放在火爐上面,邊賣邊加熱。糯米軟滑可口;蝦米、豬肉作餡,香味襲人,且白糖又多,在當時確是一種比較實惠的食品。顧客吃飽後,檔主又免費贈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膩,又可品嚐粽葉風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後,街上傳統賣粽攤檔比比皆是,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雷州大粽風味雖依然如故,但體形比以前小得多了。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甜酒

地方風味小吃。俗稱“甜糟”。相傳始於宋代。與白?NB36C?、大粽合稱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釀製,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為遜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黃糖煮水打底,舀到碗裡時,再加適量未經煮過的甜酒。煮過的稍爛,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愛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豐富,雷州人視為冬令補品,往往把炒過的熟雞肉浸到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補身益血,產後婦女尤宜。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南珠

珍珠有東、西、南珠之分。國際市場上評價說:東珠(日本產)不如西珠(歐洲產),西珠不如南珠(中國雷州產)。南珠特點是“光、重、圓、大”,是珠中上品。南珠價格相當昂貴,歷來被人們視為華麗、貴重、富有、吉祥的象徵。南珠既可製作項鍊、首飾,又可製作藥品、飲料、日用化妝品等。從三國時起,雷州就有珠民採珠、養珠,史稱“南珠故鄉”。明朝在雷州設置專事採珠都,多次派官員和太監大量採辦南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南珠養殖始於1966年6月1日。現有南珠養殖場3333個,養殖面積3000公頃,珠核廠21家,珠殼粉末廠12家,南珠項鍊加工廠103家。南珠年產量達9657公斤,產值1.21億元,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珠產量的2/3。珠民們現已普遍掌握科學植核法、珠貝養殖法、夏季植核法、南珠加工法等技術,使南珠養殖週期縮短,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更好。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葛布

中國向有“北有姑絨,南有女葛”之說,“南有女葛”指的是廣東雷州婦女織的葛布。這種葛布從漢代起就是進貢皇帝的主要物品。雷州葛布“百錢一尺,盛行天下”,布質精細,光滑耐用,顏色像褐色象牙。雷州人最善於紡織葛布。葛的主要產地是陽江、硇洲和雷州,而葛布紡織主要是雷州。廣東葛布很多,雷州葛布才是正宗。雷州婦女大都是以紡織葛布為生,紡織的葛布有粗有細。精細工紡織出的葛布,質量上勝過綢緞,薄如蟬翼,重量僅有數銖。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芋頭飯

芋頭飯是用芋頭切成條塊,用油炒一下,然後伴米煮成飯。芋頭飯特別香口,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廣西的芋頭是給皇帝的貢品,雷州人用來作飯給客人吃,也是一件創舉。芋頭也有一定的藥用和保鍵作用。《本草綱目》雲:芋頭“可寬腸胃,療煩熱”。遊客到雷州一遊,吃了碗芋頭飯,真是一件慰事。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羅卜飯

羅卜飯是用的羅卜鑄成條絲,加點配料,和米煮飯,吃了潤喉滑嘴甜口。《藥性歌拾四百味》雲:“有降氣化痰,消食積作用。”外出的人品嚐油膩的東西多了,吃碗的羅卜飯,清清腸胃也是件好事。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蛤騮葉飯

這是雷州人取的名,這種飯,在我們鄉下,只有坐月的婦女才能吃上它。至於蛤騮這種植物有什麼藥用價值,書上還沒有記載。在雷州,喜歡吃這種飯的人可不少。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人文歷史

雷州文化源源流長,由於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地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神祕的雷州石狗活中流傳至今,對後人有很大啟發。雷州人分佈地區圖歷代英才彙集推動了多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俚僚文化、閩潮文化、宗教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風俗文化、紅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換鼓、雷州陶瓷、醒獅。

雷州方言

雷州方言,即民間通俗稱呼的雷州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為中國大陸最南方言區,同時雷州話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話得名於古雷州分佈於現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以北部分地區,因歷史上這於區域屬於古雷州府之管轄在內,所以稱

《雷州方言詞典》為雷州話。

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島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雷州方言分佈於今行政區劃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原屬遂溪縣轄地)的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以及廉江市南部、坡頭區西部、吳川市東北部等縣(市)、區鄉鎮。人口覆蓋600多萬。

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因歷史上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裡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民系

雷州民系,也稱雷州人(雷州半島),雷州民系是廣東四大族群之一。雷州人發原自福建閩南地區,之後和當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雷州民系與閩南民系、潮汕民系、海南民系頗有淵源,不過長期下來,雷州人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已發展出和閩南文化與潮汕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人剛毅果敢,求真務實,淳樸重義,形成了較強的團結性,還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門在外都很團結,也有和潮汕人一樣的性格,就是喜歡抱團。

海康港

海康港是個著名的老漁港,港池水深浪靜,位於雷州市西南38公里處,隸屬北和鎮。鎮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縣城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海灣港池長1400米,最寬處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積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處達9米,港內可泊避風漁船100餘艘,附近海域盛產白蝶貝,港內有珍珠養殖場。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海康港

平靜的港口海康港是雷州半島北部灣西岸的一顆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走進海康港,就如同閱讀一部發黃的線裝書,觀賞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海康港歷史曾是海康縣治所在地。由於地處北部灣出口,水陸交通十分方便,經濟非常繁榮。但同時也極易受到當時猖獗的海盜的侵擾,後朝廷被迫將縣城遷往現雷州城。從此,海康港便逐步成為人們遺忘的角落。作為唯一的遺址縣城入城牆,還有入城大門,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還保留著。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護意識的村民逐漸將城牆拆除,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撼!

隋朝(581-618年)時,原海康縣的縣城就建在這裡,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縣城才遷址到現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在的雷城,上世紀70年代後遂改稱海康港。眼下,離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牆,就是當年海康縣城的古城牆遺址。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拆掉,牆體全由青石砌成。站在古城牆前面,用手撫摸著這一塊塊清晰可辨的古石陳瓦,那一塊塊青石紋理,那一點點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長滿苔蘚的歷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間傳說中的海盜“烏石二”,看到了從遠方無邊無際的大海,乘風破浪歸來的一艘艘漁船,看到了早出晚歸的一代代海康港漁人形象……

當地風情

轉眼已到了二十一世紀,外面的世界無論如何的喧囂,如何的現代化,好像都影響不了康港這位老者的寧靜。你看,只有幾百米寬的海康港碼頭南北兩岸,至今還保留著非常傳統的擺渡。北岸是企水鎮,南岸是北和鎮,涇渭分明。兩地群眾的相互往來,最便捷的就是坐渡船。並不繁忙的兩岸,卻有著兩個簡易碼頭。說它簡易,是因為兩個碼頭,就只有兩條非常簡陋的擺渡船,來也它往也它。裝載呢,就只限人和摩托車單車。收費也不貴,聽漁民說,坐船來去,一次就那麼三五塊錢。

雷州風情(6)來到碼頭,只見港池裡停泊著一艘艘漁船。海康港有大小漁船一百多艘,停泊的多是本地漁民的船,船上旗幟獵獵。不遠處,一排排養魚的網箱浮在海灣之中。一群群海鷗鶴鳥飛來飛去,引來一陣陣驚呼。這裡是天然的避風漁港,港口離北部灣海面只有幾公里。海康港鼎盛時期,海南臨高、廉江安鋪、遂溪江洪等地的漁船經常到此停泊交易。高峰期,每天停泊的漁船多達200多艘,海產漁貨交易達一千多噸。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歌劇

雷州歌劇(4)雷劇原名雷州歌劇。源於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於雷州市。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後在原唱腔基礎上創作出數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臺”、“雷謳”。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佛教

唐代佛教開始傳入雷州,以後不斷髮展。現全市保存較好的寺廟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區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別在廣州、香港和美國等地佛教組織任法師或住持。佛教音樂已蒐集到50多種,結構嚴謹,旋律流暢。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火山 景觀

雷州話

雷州的主要漢語方言。來源於福建的閩南話(莆田話),元代已基本形成。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幾十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雷州半島,帶來了莆田話和閩南文化,促進了雷州話的形成。據明萬曆《雷州府志》載,當時雷州話叫“東話”或“客話”,其特色是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許多基本詞彙與潮州話和蒲田話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話、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包括雷州市、徐聞縣全部,遂溪縣、湛江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島北部的廉江、吳川、電白3縣的一部分,人口超過500萬。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歌曲

用雷州話演唱的民歌。漢代形成於雷州市,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一。其格律嚴謹,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

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於明盛於清,流行於雷州半島和湛江地區。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鬆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黎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用於日常生活。

端午奇俗

端午節是民間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因五月初五時逢仲夏第一個午日,故名“端午”,此外還有“五月節”、“端陽”、“重五”等不同稱呼。端午節除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為人們所熟知外,雷州半島舊時還流行放紙鳶、佩香袋、飲菖蒲酒、流瘍等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南北朝的樑吳均《續齊諧記》雲:“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後來,善良的人民群眾擔心粽子投入水中“為蛟龍所竊”,於是人們又改用楝葉包裹,以彩絲纏之。據說此二物皆為蚊龍所憚。楝葉是中藥,用以包粽子具有預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間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稱。舊時,雷州人多習慣摘取櫓罟葉去刺,代替粽葉編織成鴨母、筆架、鍋蓋、橄欖、枕頭之形粽子(俗稱“餃侖”),取料粟米或糯米等製成(雷州市一帶粽子較大,稱為大粽。而東海粽更大更長,稱為腳筒粽)。按海康縣誌註釋“櫓罟”一詞說:“櫓罟多生於田塍籬落間,隨處有之,唯生於沙土者高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餘,然亦廢材……”

《 雷州府志》載:五月朔旦,懸艾於門,制雄黃以佩。童子放紙鳶。是日競渡,以竿懸銀牌於船上,勝者得之,曰“奪標”。“端午日”,設酒餚祀家神及祖先。為角黍相饋。浴於溪,曰“流瘍”。

舊時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豬肉等拜祭祖先後,一家人聚餐度過節日。到五月初五,頭插艾葉的鄉間女子手拿“餃侖”,結隊走到溪河去,把“餃侖”放在水面漂浮一陣。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在過去,還有人指使兒童手持一二隻於溪河作水浴,去艾於水,叫做“流瘍”。原來雷地溼熱,發而為瘡,嬰孩多生於頭部。這一天就溪河水邊浴邊歌:“流瘡流膿,流去東海尋別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