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之路要衝 見證光榮與夢想

南海 大洋洲 印度洋 東盟 央視網 2017-05-30

央視網消息:

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

地處南海之濱的三亞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中亞、大洋洲之間的航運要衝,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海外交通的門戶。雖然不是始發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三亞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有學者認為,歷史上的三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無法代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三亞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起到了交通要衝和往來驛站的重要作用。

《漢書》和《後漢書》記載,最初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為番禹(今廣州)到徐聞再到越南中南部。由於航海技術侷限,當時的商船無法駛入深海,只能沿著海岸航行,稍有風浪便要靠岸停泊,這漫長的航程中,三亞無疑是一個重要避風港。

到了唐宋時期,往來於南海海域的中外貿易商船更加頻繁,儘管航線屢有變化,但三亞所在的海南島已經成為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往返於廣州、泉州、揚州等通商口岸不可替代的避風港、中轉站和補給港。

宋元時期,海南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貿易區,設置了海上對外貿易管理機構。明清時期,海南許多港口成了貿易集散地。明朝鄭和下西洋,七經海南島。南海大量古代中外沉船和出水文物,都證明了古絲路的悠遠歷史。

光榮:大戰略引領大作為

在國家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將三亞打造為海上絲綢之路合作的重要戰略支點。三亞市抓住這一重大機遇,以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旅遊精品城市為抓手,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在基礎設施建設、旅遊開放、貿易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積極作為。

今天的海南,是往來“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必經之地,也是通往“兩亞”(東南亞、東北亞)的“十字路口”。資料顯示,作為連接亞太地區與世界最主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之一,每年經過南海海域的船舶就多達10萬艘,經過南海航線運輸的液化天然氣,佔世界總貿易額的2/3,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90%以上的石油輸入要依賴這條航線;中國3/4的外貿出口貨物、全球1/3的國際貿易,都要通過南海航線。這決定了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是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橋頭堡”,也是“環南海經濟圈”的核心地區。三亞搶抓機遇,以鳳凰島國際郵輪港、崖州灣新區、南海佛學院等為載體,加強與海絲城市特別是瀾湄國家城市的互聯互通、產業合作、貿易往來和人文交流,打造命運共同體,提高三亞國際化水平。

夢想:“絲路之塔”背後的“三亞野心”

在三亞崖州中心漁港,高達百米的三亞絲路之塔高聳雲天,引人注目,猶如一名守護在海岸邊的忠誠衛士,又猶如一隻巨大斟滿了美酒的樽,迎接著八方來客。按照三亞絲路之塔的定位,其建成後將集成船隻航行指引、旅遊觀光、應急和商業發射塔等功能於一體,成為崖州中心漁港地標建築、崖州新區會客廳和海南(三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名片。

將一座燈塔打造成為地標性建築,進而成為三亞的一張新名片,這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在奇蹟的背後,是三亞極度渴望成長的“野心”。儘管有著海上絲綢之路門戶、要衝的光環,但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三亞乃至海南的發展仍是相當滯後,儘管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三亞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南海之濱的一個小漁村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度假城市,但相對於其他發達地區,三亞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因此,三亞對於每一次發展機會都充滿了渴望,冀望每一次機會能夠讓三亞再度驚豔。按照參與“一帶一路”的相關部署,三亞正在規劃航空里程“4小時、8小時、12小時”的目標市場。目前,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項目的選址、規劃、論證等工作已經開展,定位、功能、開發方式已經推開。在28平方公里規劃範圍內,集航運、物流、倉儲、對外貿易、電子交易、金融保險及旅遊等於一體,構建面向東盟乃至亞太地區的大客流、大物流運作平臺和信息平臺。

加快轉型升級、打造國際精品、開通國際航線、吸引海外遊客……一個個大手筆,無不體現出三亞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打造國際旅遊精品城市的雄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