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

今日順慶 谷芳

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天空的高遠與大地的遼闊,俯瞰朝夕相處的南充城,一條“九曲迴腸”的河流,在一棟棟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高樓大廈與城市綠道的環繞中逶迤蜿蜒、靜靜流淌,它無言地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城市的涅盤與居民生活的日新月異。昔日以農業著稱的華鳳如今蝶變新生,其白土壩、望天壩、杜家嘴等地人才薈萃、書聲琅琅,道路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高樓拔地而起,商鋪鱗次櫛比……

"

今日順慶 谷芳

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天空的高遠與大地的遼闊,俯瞰朝夕相處的南充城,一條“九曲迴腸”的河流,在一棟棟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高樓大廈與城市綠道的環繞中逶迤蜿蜒、靜靜流淌,它無言地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城市的涅盤與居民生活的日新月異。昔日以農業著稱的華鳳如今蝶變新生,其白土壩、望天壩、杜家嘴等地人才薈萃、書聲琅琅,道路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高樓拔地而起,商鋪鱗次櫛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風吹稻浪滾 華鳳原來是農村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滄海化桑田。在祖國大江南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安居樂業,順慶區華鳳街道市民王光文就是其家鄉發展的一位見證者。

“一輩子都在和這片土地打交道,點滴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王光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華鳳人,曾在當地公社的農機站開中型拖拉機耕田犁地、運輸貨物。“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挑糞,鋤草、種菜……”在王光文眼裡,1970年前的華鳳水田漠漠,與其他農耕之地別無二致。

“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兒要吃肉,老漢莫得錢。”“一天三頓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王光文感慨,在計劃經濟年代,流行吃“大鍋飯”,這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是鐫刻在他們那代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華鳳站在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幹勁十足。”王光文說,春日耕田鋤地,起早貪黑;夏日麥浪滾滾、鐮刀霍霍,揮汗如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九曲迴腸”的西河邊,穰穰滿家。

“上世紀90年代,農業發展更是如火如荼。” 王光文回憶道,大紅杏子、枇杷壓彎了枝頭,反季節蔬菜秋黃瓜、秋豇豆在田間播種,雞、鴨等家禽在農家小院啄食覓蟲。初秋時節,鄉間蝴蝶紛飛,金黃色的稻浪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覆蓋著水田,大黃狗蜷縮在白牆青瓦小樓房旁的大樹下享受清涼,一派濃郁的鄉村圖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94年,華鳳糧食總產760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510公斤。集中成片新栽脆香甜柚、枇杷等優質伏季水果1300畝,人均飼小家禽5.1只,生豬出欄1.05萬頭。新育桑100畝、栽桑10萬,種植反季節蔬菜750畝。

四川師院建新區 田野崛起“一座城”

20世紀末,綠野平疇之地白土壩率先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一所大學強勢入駐,曾經的鄉野頓時書香四溢,煥發出無限地生機與活力。

"

今日順慶 谷芳

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天空的高遠與大地的遼闊,俯瞰朝夕相處的南充城,一條“九曲迴腸”的河流,在一棟棟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高樓大廈與城市綠道的環繞中逶迤蜿蜒、靜靜流淌,它無言地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城市的涅盤與居民生活的日新月異。昔日以農業著稱的華鳳如今蝶變新生,其白土壩、望天壩、杜家嘴等地人才薈萃、書聲琅琅,道路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高樓拔地而起,商鋪鱗次櫛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風吹稻浪滾 華鳳原來是農村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滄海化桑田。在祖國大江南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安居樂業,順慶區華鳳街道市民王光文就是其家鄉發展的一位見證者。

“一輩子都在和這片土地打交道,點滴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王光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華鳳人,曾在當地公社的農機站開中型拖拉機耕田犁地、運輸貨物。“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挑糞,鋤草、種菜……”在王光文眼裡,1970年前的華鳳水田漠漠,與其他農耕之地別無二致。

“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兒要吃肉,老漢莫得錢。”“一天三頓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王光文感慨,在計劃經濟年代,流行吃“大鍋飯”,這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是鐫刻在他們那代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華鳳站在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幹勁十足。”王光文說,春日耕田鋤地,起早貪黑;夏日麥浪滾滾、鐮刀霍霍,揮汗如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九曲迴腸”的西河邊,穰穰滿家。

“上世紀90年代,農業發展更是如火如荼。” 王光文回憶道,大紅杏子、枇杷壓彎了枝頭,反季節蔬菜秋黃瓜、秋豇豆在田間播種,雞、鴨等家禽在農家小院啄食覓蟲。初秋時節,鄉間蝴蝶紛飛,金黃色的稻浪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覆蓋著水田,大黃狗蜷縮在白牆青瓦小樓房旁的大樹下享受清涼,一派濃郁的鄉村圖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94年,華鳳糧食總產760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510公斤。集中成片新栽脆香甜柚、枇杷等優質伏季水果1300畝,人均飼小家禽5.1只,生豬出欄1.05萬頭。新育桑100畝、栽桑10萬,種植反季節蔬菜750畝。

四川師院建新區 田野崛起“一座城”

20世紀末,綠野平疇之地白土壩率先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一所大學強勢入駐,曾經的鄉野頓時書香四溢,煥發出無限地生機與活力。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1998年開始徵用土地,修建四川師範學院(後改名為西華師範大學)新校區一期。”恢復高考那年的王光文,考試前一天還在搞運輸,臨時上陣,後來落榜,未能實現“大學夢”的他對高校格外關注。“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學校朝陽樓、食堂、學生公寓就相繼拔地而起。”王光文說。

《紅樓夢》、《活著》、《紅與黑》……現在雖已是暑假,但在西華師範大學新區一期圖書館內,人頭攢動,書架上,古今、中外、現當代名著琳琅滿目,一個個學生奮筆疾書,摘錄美文佳句;走廊過道,為考研準備的學子低頭背書。

"

今日順慶 谷芳

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天空的高遠與大地的遼闊,俯瞰朝夕相處的南充城,一條“九曲迴腸”的河流,在一棟棟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高樓大廈與城市綠道的環繞中逶迤蜿蜒、靜靜流淌,它無言地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城市的涅盤與居民生活的日新月異。昔日以農業著稱的華鳳如今蝶變新生,其白土壩、望天壩、杜家嘴等地人才薈萃、書聲琅琅,道路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高樓拔地而起,商鋪鱗次櫛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風吹稻浪滾 華鳳原來是農村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滄海化桑田。在祖國大江南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安居樂業,順慶區華鳳街道市民王光文就是其家鄉發展的一位見證者。

“一輩子都在和這片土地打交道,點滴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王光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華鳳人,曾在當地公社的農機站開中型拖拉機耕田犁地、運輸貨物。“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挑糞,鋤草、種菜……”在王光文眼裡,1970年前的華鳳水田漠漠,與其他農耕之地別無二致。

“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兒要吃肉,老漢莫得錢。”“一天三頓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王光文感慨,在計劃經濟年代,流行吃“大鍋飯”,這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是鐫刻在他們那代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華鳳站在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幹勁十足。”王光文說,春日耕田鋤地,起早貪黑;夏日麥浪滾滾、鐮刀霍霍,揮汗如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九曲迴腸”的西河邊,穰穰滿家。

“上世紀90年代,農業發展更是如火如荼。” 王光文回憶道,大紅杏子、枇杷壓彎了枝頭,反季節蔬菜秋黃瓜、秋豇豆在田間播種,雞、鴨等家禽在農家小院啄食覓蟲。初秋時節,鄉間蝴蝶紛飛,金黃色的稻浪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覆蓋著水田,大黃狗蜷縮在白牆青瓦小樓房旁的大樹下享受清涼,一派濃郁的鄉村圖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94年,華鳳糧食總產760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510公斤。集中成片新栽脆香甜柚、枇杷等優質伏季水果1300畝,人均飼小家禽5.1只,生豬出欄1.05萬頭。新育桑100畝、栽桑10萬,種植反季節蔬菜750畝。

四川師院建新區 田野崛起“一座城”

20世紀末,綠野平疇之地白土壩率先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一所大學強勢入駐,曾經的鄉野頓時書香四溢,煥發出無限地生機與活力。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1998年開始徵用土地,修建四川師範學院(後改名為西華師範大學)新校區一期。”恢復高考那年的王光文,考試前一天還在搞運輸,臨時上陣,後來落榜,未能實現“大學夢”的他對高校格外關注。“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學校朝陽樓、食堂、學生公寓就相繼拔地而起。”王光文說。

《紅樓夢》、《活著》、《紅與黑》……現在雖已是暑假,但在西華師範大學新區一期圖書館內,人頭攢動,書架上,古今、中外、現當代名著琳琅滿目,一個個學生奮筆疾書,摘錄美文佳句;走廊過道,為考研準備的學子低頭背書。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沿著該校園的綠道穿行,網球場、校醫院、配電房映入眼簾。“這附近的20多畝土地以前建有農機站、加工坊、麵坊;設有知青點、小學 。”王光文指著配電房激動地說。“學生公寓1棟附近以前是一片磚廠,上世紀80年代倒閉後,成了養雞場……”繼續前行,王光文將白土壩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北折繞行,站在該校桃園餐廳向外眺望,一灣碧水輕輕盪漾,滑灘河邊,一條狹長的街道沿河佈局,一幢幢斑駁的樓房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紀80年代,華鳳的場鎮便坐落於此,幾十年來,風貌依舊,這便是白土壩發展‘鮮活’的見證。” 順著王光文的指引,在該校的大片山坡裡,依稀可見昔日的灌溉農渠與瓜熟蒂落之美景。

隨著西華師大新校區落地華鳳,智達路、棟樑路、西華路相繼建成通車;電影院、超市、服裝店、紛至沓來;烤魚、火鍋、雞公煲等各具特色的商鋪雲集,人氣“爆棚”;公交5路、31路、22路等川流不息,白土壩在城市的一角悄然崛起。

南充北拓步伐急 鄉間壩子變商圈

與白土壩隔河相望的望天壩、杜家嘴等地,綠道逶迤,其國營燎原廠、長城機械廠不見蹤跡,一棟棟高端住宅鱗次櫛比,一條條寬闊的柏油馬路東西縱橫,一家家商鋪星羅棋佈。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在城市的街頭,餐飲店鋪、服裝商場、電影院內“人滿為患”。在繁星璀璨下的西河體育公園,前來休閒散步、運動鍛鍊的市民絡繹不絕。其中,65歲的市民趙國全就是一位運動愛好者。“我住在佳兆業小區,只要不下雨,每晚8點準時到這裡散步、鍛鍊兩小時。”趙國全表示。

“以前西河流經舞鳳山時,形成了一個U型河道,這附近的河灘被稱為望天壩和白土壩。”趙國全說,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年前,西河沿線還是一片灘塗,雜草滿地。如今,綠化走廊逶迤、歌聲滌盪,人流如織。

"

今日順慶 谷芳

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天空的高遠與大地的遼闊,俯瞰朝夕相處的南充城,一條“九曲迴腸”的河流,在一棟棟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高樓大廈與城市綠道的環繞中逶迤蜿蜒、靜靜流淌,它無言地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城市的涅盤與居民生活的日新月異。昔日以農業著稱的華鳳如今蝶變新生,其白土壩、望天壩、杜家嘴等地人才薈萃、書聲琅琅,道路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高樓拔地而起,商鋪鱗次櫛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風吹稻浪滾 華鳳原來是農村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滄海化桑田。在祖國大江南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安居樂業,順慶區華鳳街道市民王光文就是其家鄉發展的一位見證者。

“一輩子都在和這片土地打交道,點滴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王光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華鳳人,曾在當地公社的農機站開中型拖拉機耕田犁地、運輸貨物。“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挑糞,鋤草、種菜……”在王光文眼裡,1970年前的華鳳水田漠漠,與其他農耕之地別無二致。

“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兒要吃肉,老漢莫得錢。”“一天三頓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王光文感慨,在計劃經濟年代,流行吃“大鍋飯”,這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是鐫刻在他們那代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華鳳站在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幹勁十足。”王光文說,春日耕田鋤地,起早貪黑;夏日麥浪滾滾、鐮刀霍霍,揮汗如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九曲迴腸”的西河邊,穰穰滿家。

“上世紀90年代,農業發展更是如火如荼。” 王光文回憶道,大紅杏子、枇杷壓彎了枝頭,反季節蔬菜秋黃瓜、秋豇豆在田間播種,雞、鴨等家禽在農家小院啄食覓蟲。初秋時節,鄉間蝴蝶紛飛,金黃色的稻浪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覆蓋著水田,大黃狗蜷縮在白牆青瓦小樓房旁的大樹下享受清涼,一派濃郁的鄉村圖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94年,華鳳糧食總產760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510公斤。集中成片新栽脆香甜柚、枇杷等優質伏季水果1300畝,人均飼小家禽5.1只,生豬出欄1.05萬頭。新育桑100畝、栽桑10萬,種植反季節蔬菜750畝。

四川師院建新區 田野崛起“一座城”

20世紀末,綠野平疇之地白土壩率先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一所大學強勢入駐,曾經的鄉野頓時書香四溢,煥發出無限地生機與活力。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1998年開始徵用土地,修建四川師範學院(後改名為西華師範大學)新校區一期。”恢復高考那年的王光文,考試前一天還在搞運輸,臨時上陣,後來落榜,未能實現“大學夢”的他對高校格外關注。“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學校朝陽樓、食堂、學生公寓就相繼拔地而起。”王光文說。

《紅樓夢》、《活著》、《紅與黑》……現在雖已是暑假,但在西華師範大學新區一期圖書館內,人頭攢動,書架上,古今、中外、現當代名著琳琅滿目,一個個學生奮筆疾書,摘錄美文佳句;走廊過道,為考研準備的學子低頭背書。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沿著該校園的綠道穿行,網球場、校醫院、配電房映入眼簾。“這附近的20多畝土地以前建有農機站、加工坊、麵坊;設有知青點、小學 。”王光文指著配電房激動地說。“學生公寓1棟附近以前是一片磚廠,上世紀80年代倒閉後,成了養雞場……”繼續前行,王光文將白土壩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北折繞行,站在該校桃園餐廳向外眺望,一灣碧水輕輕盪漾,滑灘河邊,一條狹長的街道沿河佈局,一幢幢斑駁的樓房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紀80年代,華鳳的場鎮便坐落於此,幾十年來,風貌依舊,這便是白土壩發展‘鮮活’的見證。” 順著王光文的指引,在該校的大片山坡裡,依稀可見昔日的灌溉農渠與瓜熟蒂落之美景。

隨著西華師大新校區落地華鳳,智達路、棟樑路、西華路相繼建成通車;電影院、超市、服裝店、紛至沓來;烤魚、火鍋、雞公煲等各具特色的商鋪雲集,人氣“爆棚”;公交5路、31路、22路等川流不息,白土壩在城市的一角悄然崛起。

南充北拓步伐急 鄉間壩子變商圈

與白土壩隔河相望的望天壩、杜家嘴等地,綠道逶迤,其國營燎原廠、長城機械廠不見蹤跡,一棟棟高端住宅鱗次櫛比,一條條寬闊的柏油馬路東西縱橫,一家家商鋪星羅棋佈。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在城市的街頭,餐飲店鋪、服裝商場、電影院內“人滿為患”。在繁星璀璨下的西河體育公園,前來休閒散步、運動鍛鍊的市民絡繹不絕。其中,65歲的市民趙國全就是一位運動愛好者。“我住在佳兆業小區,只要不下雨,每晚8點準時到這裡散步、鍛鍊兩小時。”趙國全表示。

“以前西河流經舞鳳山時,形成了一個U型河道,這附近的河灘被稱為望天壩和白土壩。”趙國全說,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年前,西河沿線還是一片灘塗,雜草滿地。如今,綠化走廊逶迤、歌聲滌盪,人流如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望天壩片區以前被稱為‘城中村’,是個破舊落後的棚戶區…… ”如何打破發展的“緊箍咒”?2010年,《南充市白土壩—望天壩片區規劃》正式出爐;2011年,《南充市第七次城市總體規劃》緊隨其後,提出“北拓南延、三城同構”空間發展戰略,北部新城成為城市發展的主陣地之一。在城市北拓的浪潮下,華鳳作為連接主城區與北部新城的門戶節點,一個個項目如火如荼,“城中村”向“魅力新城”的蛻變由此拉開序幕。

"

今日順慶 谷芳

登上西山之巔,感受天空的高遠與大地的遼闊,俯瞰朝夕相處的南充城,一條“九曲迴腸”的河流,在一棟棟高高低低、參差錯落的高樓大廈與城市綠道的環繞中逶迤蜿蜒、靜靜流淌,它無言地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城市的涅盤與居民生活的日新月異。昔日以農業著稱的華鳳如今蝶變新生,其白土壩、望天壩、杜家嘴等地人才薈萃、書聲琅琅,道路四通八達、車輛川流不息,高樓拔地而起,商鋪鱗次櫛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風吹稻浪滾 華鳳原來是農村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70年彈指一揮間,70年滄海化桑田。在祖國大江南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百姓生活安居樂業,順慶區華鳳街道市民王光文就是其家鄉發展的一位見證者。

“一輩子都在和這片土地打交道,點滴變化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王光文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華鳳人,曾在當地公社的農機站開中型拖拉機耕田犁地、運輸貨物。“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放牛、挑糞,鋤草、種菜……”在王光文眼裡,1970年前的華鳳水田漠漠,與其他農耕之地別無二致。

“紅蘿蔔,咪咪甜,看到看到要過年。娃兒要吃肉,老漢莫得錢。”“一天三頓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王光文感慨,在計劃經濟年代,流行吃“大鍋飯”,這些朗朗上口的俗語是鐫刻在他們那代人心中獨一無二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華鳳站在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幹勁十足。”王光文說,春日耕田鋤地,起早貪黑;夏日麥浪滾滾、鐮刀霍霍,揮汗如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九曲迴腸”的西河邊,穰穰滿家。

“上世紀90年代,農業發展更是如火如荼。” 王光文回憶道,大紅杏子、枇杷壓彎了枝頭,反季節蔬菜秋黃瓜、秋豇豆在田間播種,雞、鴨等家禽在農家小院啄食覓蟲。初秋時節,鄉間蝴蝶紛飛,金黃色的稻浪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覆蓋著水田,大黃狗蜷縮在白牆青瓦小樓房旁的大樹下享受清涼,一派濃郁的鄉村圖景。

據有關資料顯示,到1994年,華鳳糧食總產760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510公斤。集中成片新栽脆香甜柚、枇杷等優質伏季水果1300畝,人均飼小家禽5.1只,生豬出欄1.05萬頭。新育桑100畝、栽桑10萬,種植反季節蔬菜750畝。

四川師院建新區 田野崛起“一座城”

20世紀末,綠野平疇之地白土壩率先迎來了一個重要轉折。一所大學強勢入駐,曾經的鄉野頓時書香四溢,煥發出無限地生機與活力。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1998年開始徵用土地,修建四川師範學院(後改名為西華師範大學)新校區一期。”恢復高考那年的王光文,考試前一天還在搞運輸,臨時上陣,後來落榜,未能實現“大學夢”的他對高校格外關注。“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學校朝陽樓、食堂、學生公寓就相繼拔地而起。”王光文說。

《紅樓夢》、《活著》、《紅與黑》……現在雖已是暑假,但在西華師範大學新區一期圖書館內,人頭攢動,書架上,古今、中外、現當代名著琳琅滿目,一個個學生奮筆疾書,摘錄美文佳句;走廊過道,為考研準備的學子低頭背書。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沿著該校園的綠道穿行,網球場、校醫院、配電房映入眼簾。“這附近的20多畝土地以前建有農機站、加工坊、麵坊;設有知青點、小學 。”王光文指著配電房激動地說。“學生公寓1棟附近以前是一片磚廠,上世紀80年代倒閉後,成了養雞場……”繼續前行,王光文將白土壩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

北折繞行,站在該校桃園餐廳向外眺望,一灣碧水輕輕盪漾,滑灘河邊,一條狹長的街道沿河佈局,一幢幢斑駁的樓房格外引人注目。“上世紀80年代,華鳳的場鎮便坐落於此,幾十年來,風貌依舊,這便是白土壩發展‘鮮活’的見證。” 順著王光文的指引,在該校的大片山坡裡,依稀可見昔日的灌溉農渠與瓜熟蒂落之美景。

隨著西華師大新校區落地華鳳,智達路、棟樑路、西華路相繼建成通車;電影院、超市、服裝店、紛至沓來;烤魚、火鍋、雞公煲等各具特色的商鋪雲集,人氣“爆棚”;公交5路、31路、22路等川流不息,白土壩在城市的一角悄然崛起。

南充北拓步伐急 鄉間壩子變商圈

與白土壩隔河相望的望天壩、杜家嘴等地,綠道逶迤,其國營燎原廠、長城機械廠不見蹤跡,一棟棟高端住宅鱗次櫛比,一條條寬闊的柏油馬路東西縱橫,一家家商鋪星羅棋佈。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霓虹閃爍。在城市的街頭,餐飲店鋪、服裝商場、電影院內“人滿為患”。在繁星璀璨下的西河體育公園,前來休閒散步、運動鍛鍊的市民絡繹不絕。其中,65歲的市民趙國全就是一位運動愛好者。“我住在佳兆業小區,只要不下雨,每晚8點準時到這裡散步、鍛鍊兩小時。”趙國全表示。

“以前西河流經舞鳳山時,形成了一個U型河道,這附近的河灘被稱為望天壩和白土壩。”趙國全說,讓他沒想到的是,幾年前,西河沿線還是一片灘塗,雜草滿地。如今,綠化走廊逶迤、歌聲滌盪,人流如織。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望天壩片區以前被稱為‘城中村’,是個破舊落後的棚戶區…… ”如何打破發展的“緊箍咒”?2010年,《南充市白土壩—望天壩片區規劃》正式出爐;2011年,《南充市第七次城市總體規劃》緊隨其後,提出“北拓南延、三城同構”空間發展戰略,北部新城成為城市發展的主陣地之一。在城市北拓的浪潮下,華鳳作為連接主城區與北部新城的門戶節點,一個個項目如火如荼,“城中村”向“魅力新城”的蛻變由此拉開序幕。

南充華鳳:從農村走向城市

隨後,白土壩商圈,佳兆業、英倫城邦、永輝超市與仁和春天入駐;白土壩路正式打通,一條大道徑直從市精神衛生中心連接到瀠華工業集中區主幹道;西河截彎取直工程、汙水截流工程、生態防洪堤等項目相繼動工;西河體育公園建成對外開放,市博物館、白土壩小學相繼開建;各種風格的餐館林立……昔日灘塗已經成為功能完善、交通方便的高端商住區,一座新城巍然聳立。

轉自今日順慶

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及時更正或刪除。衷心感謝您對南充新視角的關注與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