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去的北京胡同,走走北京胡同小路,感受歷史的長河

南長河 元朝 清朝 孔廟 北漂樂生活 北漂樂生活 2017-11-01

說起北京的標誌,自然是數之不盡,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築,與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城市風景線,是北京無與倫比的風尚。然而,每每說起北京的歷史標誌,那麼衚衕,絕對是不可不提的景緻。昔時古舊的民風與居民的樸實之情,都凝固在這一條條窄窄錯綜的小巷內,靜靜盤亙在都市中,成為北京一條條雋永的血脈。今天小編就帶您走街串巷,去探訪北京最著名的十條衚衕,喚醒北京前世的記憶。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是北京東城區的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南鑼鼓巷街道不寬,仍保持著元大都街巷、衚衕的規劃。其南口在地安門東大街,北口在鼓樓大街。它始建於元朝,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各有8條對稱的衚衕,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從外形看猶如一條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點保護的四合院街道。

值得一去的北京胡同,走走北京胡同小路,感受歷史的長河

元代將大都城規劃為50坊,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兩坊之間的分界巷。明代將北京內城分為28坊,將“昭回”“靖恭”二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南鑼鼓巷的位置正是該坊的南北中心線,巷名為“羅鍋巷”。此名有可能是從元代沿襲來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已將明代的羅鍋巷改稱南鑼鼓巷,並將鼓樓東大街中段路北與南鑼鼓巷相對的街道稱為“北鑼鼓巷”。北鑼鼓巷在元代為“靈椿坊”與“金臺坊”的交界,明代仍為兩坊,此兩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沒有大的變動。清初南、北鑼鼓巷均屬鑲黃旗。清廷規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內城,漢民等住外城。南北鑼鼓巷的定名,應早於乾隆十五年,當在清初。

菸袋斜街

菸袋斜街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東起地安門大街,西鄰什剎海前海,全長近300米,被列為2007年重點建設的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菸或水煙,菸葉裝在菸袋中。由於菸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菸袋鋪。

除此之外,菸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菸袋。細長的街道好似菸袋桿兒,毗鄰後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菸袋斜街。此街東西南北走向,約有三百米長。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

值得一去的北京胡同,走走北京胡同小路,感受歷史的長河

帽兒衚衕

帽兒衚衕屬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北與豆角衚衕相通,南與東不壓橋衚衕相通。明代稱梓潼廟文昌宮衚衕,因有文昌宮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稱帽兒衚衕。帽兒衚衕7號、9號、11號院,原為清末大學士文煜的宅園。13號院為馮國璋故居。35、37號院原為清宣統皇后婉容孃家、承恩公府,俗稱娘娘府。45號院原為清代提督衙門。

值得一去的北京胡同,走走北京胡同小路,感受歷史的長河

國子監街

國子監街東西向,位於雍和宮大街與安定門內大街之間。形成於元朝初年,明時,國子監街無稱,只叫“國子監孔廟”。清乾隆時稱國子監,至今未變。雖然街兩端的牌樓額坊題曰“成賢街”,卻始終不能作為正式地名傳播,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成賢街就是國子監。1965年稱國子監街。文革時稱紅日北路九條。國子監街保存著較好的舊京街巷的風貌。因孔廟和國子監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國子監街是京城現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聳立的牌樓,夾道的古槐,和兩旁的大小宅院、廟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靜,古城韻味十足。

值得一去的北京胡同,走走北京胡同小路,感受歷史的長河

國子監經典景觀:

孔廟,元大德六年(1302)開始營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在舊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為黃色琉璃瓦。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內有進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進士5萬餘人的姓名,袁崇煥、曾國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廟內也有不少柏樹。有一株位於大成殿西側,相傳明時的奸相嚴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樹下,被樹枝掀掉了帽子。於是相傳柏樹有知,稱此樹為“除奸柏”。

國子監街是北京現存不多的古老街道,如果從營建孔廟算起,至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了。在北京二環路以內,街道上保存牌樓的,也僅存一例。是十分珍貴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