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1

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邑里》雲:“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劉知幾原僅指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士族相隨司馬睿南逃,中原文明及政權南遷。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中原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遷並落地生根的事件。

歷史上有三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宋高宗趙構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本篇章即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時期——魏晉南北朝(分上、下兩章)。從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魏始,至589年,隋文帝統一中國,前後長達369年。

以“衣冠南渡”為標誌,在此之前中國的“漢文化”以儒家漢人為正統,朝廷及地方(貴族)世家大族(即門閥政治)佔據著統治階級主體。

在此之後,四方“蠻夷”悉數登場。即,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亂”衰弱之際,陸續建立北方政權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及至南北朝,造成了數百年的“大內鬥”、“大屠殺”、“大分裂”。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三百餘年混亂無比的也可謂觸目驚心的歷史。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2

226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的執政生涯。

曹叡,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叡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設置律博士制度,重視獄訟審理,與尚書陳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重大進步

魏明帝在政治、軍事和文化方面都頗有建樹,但大興土木,廣採眾女,據《魏略》記載,魏明帝后宮甚眾,嬪嬙共達數萬人。《三國志》記載至齊王曹芳時期,魏明帝所留嬪妃僅才人就有至少六十四位。因此留下負面影響。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時年三十六歲。少主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將曹氏勢力一舉擊垮。

249年,司馬懿不再裝瘋賣傻了,老謀深算的他終於幹掉了大將軍曹爽,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的大權。嘉平三年(251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歲。後其子司馬師廢齊王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甘受司馬氏兄弟的擺弄,意欲反抗但失敗身死。

司馬炎為司馬昭的長子,曾出任中撫軍。司馬昭本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王位,但在眾臣的反對之下,於鹹熙二年(265年),冊封司馬炎為晉國太子。同年八月,司馬昭中風猝死後,司馬炎繼承父親的相國職位和晉王爵位。鹹熙二年(266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是為晉武帝。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3

西晉(266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短命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兩晉)。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

司馬炎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279年滅吳(三國結束)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並且立了弱智兒子司馬衷為太子。臨死之前,讓汝南王司馬亮和國舅楊駿共同輔佐傻兒子。

但楊駿也是個“司馬懿式”的人物,決定先下手為強,逼迫司馬炎改了遺詔讓其獨攬大權。司馬亮迫於情勢沒敢反對。但是,“超級悍婦”賈南風卻不幹了,決定勾結在外的其他藩王搞掉楊駿。這就是——“八王之亂”開始了。

賈南風(257年—300年),即惠賈皇后,小名峕,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她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充的女兒。貌醜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專權,是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後死於趙王司馬倫之手。

“八王之亂”共歷時十餘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社會風氣遭到極嚴重破壞,導致了西晉快速亡國以及後續近三百年的動亂。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4

首先,賈南風聯合的就是司馬亮,還有楚王司馬偉。三人計劃很快得逞,司馬偉帶兵殺進洛陽,將楊駿滿門殺光。但是大權卻旁落到了託孤重臣司馬亮手中,司馬偉當然又不幹了。賈南風也非一般女流,也想著當權。

於是賈南風又聯合司馬偉讓他幹掉司馬亮,並承諾事成之後讓司馬偉掌權。但是,最毒婦人心啊,司馬亮被幹掉以後,賈南風又以偽造聖旨誅殺朝廷重臣的名義殺了司馬偉。賈南風順利掌權。

但是,賈南風沒有生子,現任的太子不是她的親兒子,所以擔心司馬衷死後自己太后的位置不穩,所以想了個招,要廢太子。

她模仿太子筆跡寫了本奏章讓司馬衷退位,司馬衷這時候腦瓜倒清楚得很,認為太子這是要謀反的節奏,“果斷”的廢掉了太子。

太子被囚禁後,掌控了禁衛軍的趙王司馬倫,此時明裡是賈南風的親信,實際上他是“黃雀在後”,他早已對這個娘們不滿了,他想力挺太子除掉賈南風,但是後來一想,太子司馬遹可不像他老子,很有些聰慧,假如將來駕馭不了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嘛!

所以,他是這麼幹的:先勸賈南風殺掉太子,然後又以為太子報仇為名除掉賈南風,可謂一箭三雕啊!

果然,司馬倫計劃得逞,並直接廢掉了晉惠帝司馬衷,自己當起了皇帝。然而司馬倫不是一個治國的材料,其他藩王看不慣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第四個王齊王司馬冏上場了!帶兵殺進洛陽幹掉了司馬倫,並讓傻皇帝司馬衷又復位了。但司馬冏掌權後沉溺酒色,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女人。

於是,河間王司馬顒聯絡了在京城的長沙王司馬乂裡應外合又幹掉了司馬冏。但是因為司馬乂先下手佔據了主動,獨掌了大權。那司馬顒自然不幹了,又聯合了第七個王成都王司馬穎,並策反了司馬乂手下的第八個王東海王司馬越,背後捅了司馬乂一刀,就這樣,司馬乂也被幹掉了。

之後,司馬越接班控制了惠帝,順利掌權,司馬穎被封為“皇太弟”。司馬顒返回長安。之後,司馬穎也帶兵返回了鄴城(今河北臨漳,其原來鎮守)。

不久,司馬越又動起了歪主意,覺得自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竟攛掇司馬衷去討伐司馬穎這個“未來的接班人”。結果大敗出逃。

可是,司馬越不甘心就這樣敗了,沒過多久,聯合了東北的少數民族勢力打算捲土重來,司馬穎擔心打不過,準備逃走。不料部下劉淵卻說,我也可以借匈奴的騎兵破敵。司馬穎就輕信了劉淵,並封其為單于,讓其去北方老家招兵。

結果,劉淵一回到家就變卦了,立刻自立為“漢王”,並稱國號“漢”。史稱趙漢。是為五胡十六國北方的第一國。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5

司馬穎得知後,後悔也沒用了,只得帶著傻皇帝又返回京城,不料司馬顒已經潛回洛陽以逸待勞,抓住了司馬穎廢其封號發配回封地。風水輪流轉,廢掉了司馬衷,司馬顒又開始獨攬大權。

對,別忘了還有在野的司馬越呢?他怎麼能容忍自己折騰了一圈,讓司馬顒摘了桃子?於是又以司馬顒廢帝篡權為名討伐,打敗了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毒死了司馬衷。改立司馬衷同父異母的弟弟司馬熾為帝。

不過,朝廷的內鬥並未終結。加之北方蠻族的大舉南下,司馬越也無力抗衡,抑鬱而死。“八王之亂”結束,也基本上斷送了西晉。十年後,趙漢(劉淵父子)攻滅西晉政權,開始了東晉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時期。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政權,承續西晉。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有些史家也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極盛時期,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偏安江南)。東晉時代內部亦四分五裂,南北混戰。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樑、陳,合稱“六朝”。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6

魏晉(西晉)結束,開始了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央不團結,地方也一樣。而且到處上演屌絲逆襲的故事,除了北方的劉淵,南方也有個人第一個自立為王,他就是成都王李雄(成漢)

話分兩頭,各表一枝,接下來就先扒一扒“五胡”們的這點事。

304年前後,起兵的劉淵一路勢如破竹,直逼西晉都城洛陽。劉淵手下有三個大將,第一個是養子劉曜,能征善戰;第二個是庶子劉聰,治國之才;第三個是羯人石勒,天縱英才。

308年,劉淵在平陽稱帝,隨即派劉聰為先鋒進軍洛陽,第一次“洛陽之戰”開戰。一開始劉聰打的很好,但是驕兵必敗,被詐降的晉軍偷襲得手,大敗而還。不久,劉聰又開始了第二次“洛陽之戰”,結果又大意了又敗了。

310年,劉淵遺憾的離開人世,皇長子劉和繼位,劉聰輔佐。不過,司馬家的故事劉家並未吸取教訓,而是照著葫蘆畫起了瓢。劉聰很快殺了劉和,自己當起了皇帝。

次年,劉聰命劉曜部、石勒部出兵第三次攻打洛陽,終於完勝。漢軍殺進城內,燒殺搶掠,幾萬人喪生。生擒晉懷帝司馬熾,史稱“永嘉之亂”。

後來司馬熾也被劉聰毒死,晉朝文武在長安重新擁立司馬鄴為帝。316年,劉曜西進關中攻克西安,司馬鄴投降。西晉滅亡。

317年,在王導(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東晉政權奠基人之一)等人的支持下,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建立了流亡政府,建都南京,史稱“東晉”。

兩年後,劉聰嗝屁,太子劉桀繼位,似曾相識的故事繼續發生著,權臣靳淮殺了太子劉桀,靳淮的兄弟又自相殘殺。劉曜出兵平叛滅了靳家兄弟,並在長安登基稱帝,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不過,此時在關東一直積蓄力量陽奉陰違劉聰的石勒,準備閃亮登場了!導致十六個“胡嘉賓”齊刷刷的“滅燈”。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7

石勒是一個羯族奴隸出身,斗大字不識一筐。但是,草莽英雄往往都是這樣的,你不服不行!在劉淵父子稱雄北方的這些年,石勒表面上臣服於前趙,但實際上卻是在等待機會,韜光養晦。

他先逐個解決了西晉殘餘的關東勢力,然後拉攏漢族士人,實力日強。前、後趙之間的一場PK日趨臨近。劉曜雖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但是外交不行,在和石勒對峙的數年中,四處樹敵國力日衰。終於,在328年,關於北方歸屬的兩趙決戰在洛陽開打!

結果石勒大獲全勝,俘獲劉曜,掃蕩北方建立了“趙”,史稱後趙。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奴隸皇帝——石勒的成功,堪稱屌絲逆襲的“絕版”,從奴隸到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不知道馬雲瞭解了這段歷史會作何感想?

不過,打江山易,守江山更不易。所以很多人一聊起三國就知道曹劉,卻鄙視孫權,我是很不以為然的。不過他和孫權一樣,都是在晚年選接班人的問題上犯了錯誤。

石勒本屬意太子石弘,但是常年在外帶兵的侄子石虎卻是個威脅。可是石勒卻很自信,認為石虎不會反叛。

可是,歷史就是這樣一再重演的,石勒一死,石虎即發動政變,廢了石弘自立為王。這個人是個暴君,屠殺漢人,大興土木,還虐殺了自己的兒子石邃和石宣,手段極其殘忍。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歲。

石勒能夠控制住豺狼殺戮慾望爆發的亂世,並創建了一個稍微穩定的政權,且能在胡漢治理上承漢趙而啟燕魏,所以,如果僅從其整合北方的政治與軍事能力的側面看,石勒是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

但是,在秦漢帝制(第一帝國)剛剛徹底崩壞的時期,而新秩序還沒有續上的五胡十六國時代,他不可能提出一個走向新秩序的未來,也包括慕容燕、符堅、拓跋燾吧?!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8

同時期,天下也動盪不斷。337年,慕容皝統一遼東,建立前燕。對了,就是《天龍八部》裡面那個慕容復的先祖。

慕容復雖說是金庸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但是我翻閱史料,還是能找到一點影子的。金先生不愧是文學大家,也是歷史大家。

魯迅先生說過:“未曾闊的要革命,正在闊的要維持現狀,先前闊的要復古。正在闊的人手裡總要少沾點血。”而小說裡的慕容復是一個完全沒有仁義和品德可講的“偽大俠”,行事功利,不擇手段,就在於他不幸生在了一個“先前闊”的家族。

但我也恰以為,慕容復這樣的人完全代表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各種野心家們。而從他與其“五胡”時代的祖先們身上所折射出的,也恰是印證了一代代的中國人,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始終都不過是活在了一個“春秋大夢”之中。

338年,鮮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國,即為北魏的前身。345年,張駿又自稱涼王,建立前涼。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滅成漢,對,就是十六國南方的第一國,前文所表李雄所建立的。

349年,石虎也死了,太子繼位。不過,殺來殺去那點事還是要繼續呀!石虎第九子齊王石遵聯合石虎養孫石閔幹掉了太子石世,自己當起了皇帝。石閔又不幹了,設計殺掉了石遵,另立石鑑為帝,可是石鑑不甘受擺佈,想派人暗殺石閔,可是計劃失敗。

這時的石閔終於亮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我其實是漢人!又開始了對胡人的一通殺戮,在冉閔(他的真名)的支持下,憋了很久的漢人們在後趙首都鄴城開始大開殺戒,一時間血流成河。

冉閔(?—352年),字永曾,漢族人,小名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西華侯冉良之子。

冉閔這個人是稱不上“民族英雄”的,後趙皇位之爭,原來在石虎諸子之間。冉閔介入之後,變成胡漢之爭。“殺胡令”殘忍無道,數十萬人被殺,不乏冤死者。

其智慧謀略,也稍遜一籌。是以立國三年,歸心慕義者甚少;又經營乏善,都無儲糧,遊食幽冀,身死白虜之手。那些把冉閔推崇為民族英雄的,只是個人一廂情願的高抬。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09

350年,冉閔稱帝,稱國號魏,史稱冉魏

在剛說完“我漢族人民終於站起來了!”這樣的大話不久,燕王慕容俊揮師南下,東北人那真不是蓋的,打起架來都不要命,一舉掃平了冉魏,俘虜了冉閔。慕容俊遷都薊城,前燕開始稱霸北方。

不過,好日子都不長。原後趙將領氐族人符建佔領了長安,並自立為王,史稱前秦

不過,沒多久符建就死了,其子符生繼位。這個人跟石虎有一拼,生性殘暴。眼看前秦又要敗亡了,不過此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符堅。代表正義代表人民槍斃了堂兄符生之後自立為帝,他唯才是用,大力治理國家,不久,前秦就國力大增,符堅也有了問鼎天下的野心。

苻堅(338年—385年),字永固,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縣)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政權君主(357—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休養生息,加強生產”政策,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

自晉、南北朝之後,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中國正式自此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建元十九年(383年),符堅興兵南下,發動淝水之戰。意圖江山一統,最終大敗,導致前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獨立。建元二十一年,為後秦武昭帝姚萇殺害,終年四十八歲,諡宣昭皇帝。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0

說回東晉,自“永嘉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都到南京。南遷后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等世族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

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但是,基於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也是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皇權衰落。因而,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換言之,依靠大族支持和民眾容忍而存在的軟弱的東晉王朝,在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和民眾起義反抗的情況下,必然最後還是歸於崩潰。

故而,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一直就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即門閥政治)。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干涉大族的權力,那麼,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就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

東晉政權建立之初,就先後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統治趨於穩定。宗室、外戚和門閥世家大族王、謝、庾、桓先後共同左右著王朝政局。

323年,晉元帝司馬睿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王敦主持朝政。324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討王敦,王敦帶病領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后王敦病死。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1

晉成帝時,外戚庾亮當權。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荊州刺史陶侃,任意殺逐大臣,引起各勢力間的不安。327年,野心家蘇峻、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攻入建康。幸得陶侃、溫嶠起兵救援,329年,擊破蘇祖軍。王導又執政,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

庾氏勢力不能專擅朝政,就轉移到上游,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等地,幾乎佔有了東晉重要領土的一半。345年,庾翼病死,讓他的兒子繼任,又開藩鎮世襲的惡例。東晉朝廷不允許他的要求,但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東晉朝又出現篡奪危機。

桓溫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後,積極對外發展。347年,桓溫就滅了成漢國,收復蜀地,威名大振。

東晉朝廷疑懼,引用虛名甚大的清談家殷浩參與朝政,專和桓溫作對。桓溫伐前秦、前燕,都遭致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

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桓溫弟桓衝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東晉朝廷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此因謝安完全繼承了王導力求大族間的勢力平衡,顧大局、識大體。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2

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

謝安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徵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等職。

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年六十六。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

謝安多才多藝,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王儉(王導後人)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

桓溫之子桓玄在謝安死後,又繼續“蒸蒸日上”,除掉了接續執政的司馬道子父子,再度把持朝權。至404年,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

後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政權。“孫盧之亂”爆發,桓玄又乘勢而起,後公然篡權稱帝,未成功,試圖入蜀,被益州督護馮遷所殺。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3

同時期,前燕崛起,已經不只是東北一隅。在消滅冉閔之後,前燕一路南下,在慕容恪(前燕太原王)和慕容垂合力之下攻破洛陽,並使得秦王苻堅也不得不親自領兵前往陝城拒守,以防備前燕的進攻。

不過慕容垂(前燕徵南大將軍,後燕建立者)並沒有能夠在前燕受到重用太久。之後,雖然慕容垂擊敗了桓溫帶領的東晉北伐軍隊,但是卻也因此遭到了當時主政的重臣慕容評的嫉恨和驅逐,因此不得不出逃至前秦苻堅處。

對於慕容垂的投靠,苻堅大喜過望,猶如劉邦得韓信的符堅開始了統一北方之旅。

370年,前秦滅前燕,慕容垂一邊效力,一邊密圖興復。之後,符堅先後滅了前涼,代國和西南割據勢力,就剩下東晉了。此時王猛等舊臣和慕容垂等新將兩派開始意見不合了,一派主張休養生息先解決內部民族問題,一派主張一鼓作氣一統河山。

而此時的符堅志得意滿,自認為“帶甲百萬可投鞭斷流”,於383年,統兵80餘萬,浩浩蕩蕩殺向東晉,著名的“淝水之戰”打響了!

淝水之戰其實很狗血,符堅對陣謝安、謝玄指揮的“北府兵”,符堅本欲讓大軍假裝撤退,引晉軍在渡河途中擊殺,但是士兵們會錯了意,以為自己真的打敗了是逃跑,那就趕緊散了吧!以至於“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兵敗如山倒。符堅這一敗,使得本來已經統一的北方又陷入混亂。

謝安乘前秦元氣大傷,使謝玄等率諸將北伐。384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樑六州。385年,猛將劉牢之收復河北名都鄴城。此為東晉朝建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東晉內部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4

符堅敗亡,首先打響復國之戰的就是慕容垂,384年,建立後燕。緊接著所有人都他孃的反了!符堅也被叛將羌人姚萇所殺,姚萇自立為王,建立後秦

此後,北方分裂為北魏,西燕,後燕,後秦,西秦,後涼等國家。這些國家又相互攻伐吞併,上市公司,皮包公司,山寨公司悉數上演惡性競爭,你方唱罷我登場。

那麼南方的東晉也不甘寂寞,漢人嘛還是老一套,改朝換代還是咱們最在行!自隆安三年(399年)起,逐漸掌握軍政大權的劉裕對內平定了“孫盧之亂”的孫恩和狂妄的桓玄,消滅西蜀、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後,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對外又先後消滅南燕、後秦等國,出擊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了洛陽、長安兩都。至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自立,是為宋武帝。定都建康,國號“宋”,史稱劉宋、南朝宋

不過,此時的北方也漸漸硝煙散盡,一代雄主也是心機婊的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終於也逐個幹掉了那些小公司和山寨公司。至439年,北魏一統北方大部,終結了“五胡十六國”,中國自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5

魏晉時代,活躍著一個著名的文人集團,也左右著政治局勢與輿論,時人稱之為“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當時,在政治上正面臨著王朝更迭的風暴與人人自危的局面。

公元263年,司馬氏篡權的前夕,某一天,洛陽城的天空佈滿陰雨,雷電交加,司馬氏太學的學生大約三千人,在一處行刑場,集體送別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嵇康。

嵇康,譙國(今安徽濉溪)人,文學家、音樂家,魏晉時期的大名士。他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三十九歲。

嵇康與阮籍等名士當時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 ,對於兩晉及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他的言行、作品反映出魏晉時期思想與文化的碰撞與思考,並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終因不願與企圖篡權的司馬氏集團合作,慷慨赴死。

他死後,名曲《廣陵散》從此失傳——“魏晉風度”(魯迅語),所代表的不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和不斷被喚起的民族與國家意識。其更讓我感慨的是,他在臨死前卻出人意料的將兒子嵇紹託付給政敵山巨源(即山濤)撫養,並囑咐兒子盡忠報國。真可謂“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啊!

“七賢”的政治傾向親魏,後來,司馬氏日興,曹魏日衰,勝負之勢分明,他們便分化了。首先,便是山濤投靠司馬氏做了官,隨之他又出面拉攏嵇康。之後是向秀。但在民間,最有名的大概是劉伶,酒鬼酒的“代言人”。

嵇康是“七賢”的精神領袖,出身寒門,與魏宗室通婚,故對司馬氏採取了拒不合作的態度。為了表明自己的這一態度,也為了抒發對山巨源的鄙夷和對黑暗時局的不滿,他寫下了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

魏晉風度,相較於諸子百家而言,我認為,更代表著中國知識分子(當時的“士”)的一種成長與蛻變(儘管緩慢而又曲折)。在此之前,只有文人,或者說儒士(刀筆吏)。可惜司馬氏的政權未能長久,即進入了“五胡亂華”。

不過,謝安拒前秦百萬大軍於淮水,卻也塑造和奠定了有氣節,知憂患的知識分子開始正式與更多的走向政治舞臺,開始擔當起國家與民族的重任。不過,很多時候,知識分子也許是軟骨頭,但是嵇康卻向我們證明了:非也!

嵇康手揮五絃,目送歸鴻,端得有俠隱之風!他的文章,劉勰一語中的,“嵇康師心以遣論”。有了這句話,嵇大俠可以比肩先秦矣!《絕交書》亦可謂是信手掂來,落筆有神的真性情之作。餘評曰:無所承襲,世外高人,達到了踏遍青山又眼中無山的人生境界。“兩漢本紹繼,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李清照詩)

在嵇康之後,東晉的陶淵明可謂是繼起者,年少時,讀《桃花源記》不過覺得是一篇遊記散文,現在看來,感慨頗深,其實,陶潛也是以筆作刀,在刻畫著既不願同流合汙又不甘沉淪的“士”之心目中的那一片淨土啊!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16

近來,收到不少讀者“熱心”的評論與反饋,本篇末節聊作回覆。當也不算是題外話,仍是我的歷史觀。

有些人大概是拿歷史當武俠小說讀的,老想著“狹路相逢勇者勝”,或是“賭一把”什麼的。實際上,讀書不思考,不能融會貫通,是不如不讀的。

讀史更是如此,不能明瞭這其中的規律和本質,不能籍此瞭解社會發展的真相,也是不如不讀的。不過也是,中國人歷來喜歡做夢。比如“清官夢”、“大俠夢”、“神仙夢”,總之,“阿Q”死了很多年了,但精神永存。

講到三國、魏晉之交,比如“高平陵之變”,魏晉歷史因此徹底改變,司馬氏自此執掌了曹魏大權,不久司馬炎就滅蜀開國(西晉)了。

有讀者說是因為曹爽不敢賭,還有讀者說是陳泰的斡旋。還有人說是司馬懿運氣好,堪比清朝入關。諸如此類。

縱觀三千年,皆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難以改變時勢。最多是順應時勢。但我這也不是什麼褒義的概念,也就是就理論理言之。

遑論,一個小小的陳泰或是曹爽焉能改變歷史的走向?司馬懿歷經曹家四代的經營,高平陵之變難道是偶然的麼?

當時的小皇帝曹芳又還有多少的擁護者?曹爽其人也無才能,投降不過是想著繼續安享富貴罷了。至於陳泰,也不過是明哲保身一類的人物。

曹操為何至死沒有稱帝?核心原因是因為三國正好處在舊貴族世襲與新世族崛起的夾縫時代。反之,司馬氏又為何能代之一統?

這從大歷史觀來說,則是以司馬氏為代表的世族門閥(勢力)的興盛取代了曹操提前開創的寒門士族(實力)當政的模式。

直至三百年後,陳朝滅亡,隋唐建立,世族門閥政治才不完全的退出歷史舞臺。真正的、皇權至上的中央集權體制+官僚制才開始形成及完善。秦漢以來都沒有擺脫完全的“封建化”。

就文化導向而言,魏晉南北朝處於儒學崩潰、玄學盛行,但是又奢靡成風、清談誤國這樣的一箇舊文化行將沒落,新文化又沒接續的時期。

這就導致了人心喪亂,世風日下的快速迭代時期,並持續了三百年。加之“五胡亂華”,漢民族與漢文化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讀歷史,不通政治發展趨勢,不知人心向背,不瞭解文化背景,是讀不懂的。

清也不是憑運氣取江山,明朝自萬曆始,黨爭禍國、吏治腐敗、自毀長城,直至李自成攻陷北京,那是氣數已盡,沒有清,也會有別人來取而代之。

故,很多人見識短淺不在於讀沒讀過幾本書,也不在於其認不認真,不過是看了幾本閒書、幾篇網文,知曉了幾個歷史人物及故事,便開始自以為是的意淫。

即使是唐宗宋祖,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力挽狂瀾或一戰成名式的“帝王將相思維”不是科學的歷史觀,反而是一種奴性的體現。

上文已述,司馬氏也不過統一了37年,就“衣冠南渡”了。而兩晉之黑暗與腐朽,我認為,古往今來無出其右。這同樣也是門閥政治(極盛)造就的結果。

從此“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真正的開始“深入人心”。一直到隋唐再次一統。

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崖山之後再無中華,而是司馬氏篡權之後,華夏曆史沿革即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單就一個“門當戶對”,就可以觀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曹操的歷史價值與特殊意義就體現出來了,在“王莽”及“東漢”兩章節我已聊過此話題,在此就不贅述了。

但是,無論是“成王敗寇”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也都不是什麼褒義詞。歷史終究是該由人民主動來創造的。

至於人民為何在三千年裡,總是被壓迫被奴役而不知反抗(從陳勝到洪秀全,在我看來,並不叫反抗),這該是“意淫者”們更加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

魏晉南北朝(上):解讀369年的大分裂、大動盪的歷史,觸目驚心

張鋒編撰 己亥端午修改於啟東翠彧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