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漂洋過海印尼創業,多元發展反哺家鄉;為報父母恩情,創辦寶蓮中學;對社會慷慨,對自己極其苛刻。南安僑領洪天紫——

唯有先興學 才能根本改變家鄉面貌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他不是最富有的僑商,致力於公益30多年,為家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3200多萬元。殷殷桑梓情,拳拳愛國心。其所為及後人的無私奉獻,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多次為他們頒發金質獎章並立碑以示褒揚。他就是南安僑領洪天紫。

“如果沒有洪天紫及後人對教育的重視,就沒有學校的規模和成就。”言及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先生,南安寶蓮中學校長傅文超如是說。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洪天紫故居

從無到有 寶蓮花開芬芳自來

“寶蓮花開,芬芳自來。”走進寶蓮中學,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學校地處花卉之鄉、經濟重鎮——霞美鎮杏埔村,這裡哺育了愛國僑胞洪天紫。18日,在校長傅文超、副校長蔡志鬆的講解下,記者進一步瞭解了這位可敬的老先生事蹟,窺一斑可見全貌。

寶蓮中學前身是溪南中學,由洪天紫及其家族於1991年獨資捐建。再次返鄉的他,深感校舍規模太小,為更好完善家鄉教育事業,斥資106萬港元選地興建。工程竣工後,中學師生的窘境得以解決。1992年夏天,溪南中學師生移至新校區,正式更名寶蓮中學。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寶蓮中學

走進寶蓮中學校史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洪天紫的銅像,立於大門內廳堂中,供師生瞻仰學習。蔡志鬆在這所學校任職20多年,接觸過洪天紫老先生。他告訴記者:“每次洪老先生返鄉,必定到學校走走看看,與師生交談,到教室瞭解學生學習情況。老先生很有親和力,對所有人都很好,沒有架子,見到誰都很客氣、很謙遜。”

“老先生見誰都會說‘你好’‘感謝’。在他看來,教書育人是很辛苦、偉大的職業。他對自己很節儉,穿著樸素。”讓蔡志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先生回鄉,餓了自己就買點心——綠豆餅吃,不愛麻煩別人,最愛吃家鄉的地瓜和鹹菜。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寶蓮中學

洪天紫對孩子教育非常嚴格。1965年,印尼發生排華事件,一些中文學校停辦,注重教育的洪天紫便把自己的子女送回國內讀書、鍛鍊,年齡最小的還不到10歲。其中,有兩位子女就讀於南安杏光小學,另兩位子女於福州華僑塑料廠學習、工作。回國內讀書期間,每人每月給的零花錢有限,且皆要到杏埔村中的“專業隊”參加義務勞動,下田地、做農活,同吃同住。對於其他子女,也是從小讓他們接受勞動,小學沒畢業就要到紙牌廠幫忙幹活。長子洪基瑞在初中時期便輟學幫父親打理工廠。

“當時,為了獎勵學校老師,老先生斥資250萬元創辦教育基金,把利息所得用來補貼教師收入,普通老師一個月可以多拿150元,班主任、行政人員180元。”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當時教師平均工資一個月才三四百元。蔡志鬆說,“洪老先生給我的感覺就是不把學校辦好,不把書教好,就對不起他。他不是很有錢,只想為家鄉教育盡一點綿力”。

背井離鄉 槍林彈雨中謀發展

1920年,洪天紫出生在霞美鎮杏埔村一戶貧苦農家。那個年代,迎接他的是漫長而艱苦的童年歲月,貧苦、飢餓伴隨著他。年年發生水災,百姓謀生困難。哪怕再勤勞,也還是難以維持一家人的溫飽。

在這樣的背景下,年少的他便開始著力承擔家中大小事務,從小就懂得付出,有著諸多夢想,他暗自下決心要謀求出路,改變家人的生活狀況。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洪天紫故居

少年洪天紫在村中的私塾學習,好學刻苦、聰敏淳厚的他,在此塑造了堅強的意志與不凡的品格。可惜好景不長,農業欠收、家庭生活困難讓他被迫輟學。13歲的洪天紫選擇了背井離鄉、漂洋過海,隨堂兄到異國謀生,開始了漫長曲折的創業之旅。

初到印尼泗水之時,洪天紫受僱於宗親店鋪當夥計。他深知靠打工的收入難以改變狀況,其間他不斷累積經驗,有了少許積蓄後,加上漸漸對泗水有所瞭解,辭職後,他經營起小物件生意。

起初經營狀況並不樂觀,為更好地營生,勤奮好學的洪天紫,在數年時光中,走遍印尼諸島。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獨立。此時,正值弱冠之年的洪天紫還是繼續經營小商品。

上世紀50年代初,社會較為安定,他創辦了小型印刷廠。努力地付出,事業漸有起色,所僱用的工人,也是由十至百遞增。洪天紫先後創辦了洪氏貿易公司、洪氏印務貿易公司,其後又創辦N.S硫黃採礦場。上世紀70年代,到香港發展,創立建源實業有限公司和塑膠廠。1990年,投資設立香港寶輝貿易有限公司……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其在商海初露頭角,事業逐漸拓展發達,規模不斷壯大,創下家業。

傅文超告訴記者,今年學校領導應邀去了一趟印尼,拜訪洪天紫的子女們。洪天紫子女六人,基本都繼承父業,產業多元化,生產紙牌、造化肥、辦硫黃廠,女兒做豆芽、糯米粉廠等。

“古稀之年的洪基瑞親自開車接待我們,身體還很硬朗。他受父輩影響,也很節儉、樸素,一件衣服穿了很多年。吃不完的菜會打包回去,不浪費。”讓蔡志鬆感觸最為深刻的是,洪基瑞70多歲了,還有著一股拼勁,希望更好地為企業謀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而洪天紫的女兒洪玉蕊也70多歲,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同樣費盡苦心。

兩代華僑 傾心致力桑梓教育

時隔37年,洪天紫第一次踏上回鄉之路。想起雙親已然逝世,不禁悲從中來,淚流滿面。他感嘆生命無常,親情難能可貴,國運興衰繫於教育,自己更應該為此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要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後,教育是首選。

記者來到了已有87年建校歷史的南安杏光小學,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完善。可見正在建設中的校園足球場,以及翻新後的校舍。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杏光小學

“杏光小學創辦於1932年,現有師生500多人。1953年,由印尼華僑洪基端倡辦並邀僑胞捐資,群眾出力興建。”校長黃清願告訴記者,在當時,杏光小學是杏埔村唯一一所小學,由於年久失修,殘牆破瓦,十分簡陋,其平屋已成危房,師生難以上課。洪天紫對洪基端敬重有加,繼承洪基端遺願,為讓全校師生有更好的教學、受教育環境,1985年,與洪革新合建“紫新樓”。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校長黃清願

1987年,洪天紫又獨建東座“天紫樓”。1996至1997年期間,其又獨資翻建後座教學樓及禮堂,一次次投入資金,大力重建及擴大校區,使杏光小學得以一次次煥然一新,前後總共為杏光小學捐資200多萬元。

在如此大力支持下,杏埔村的小學教育迅速發展。1992年,杏光小學升級為農村中心小學。2001年,杏光小學被評為省級農村示範中心小學。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身居海外,但洪天紫的子女們很好地傳承和發揚父親的愛國愛鄉精神。杏光小學除了這座“天紫樓”,另一棟名為“愛國樓”的嶄新建築格外醒目。“這是2011年由省校安辦出資250萬元、洪基瑞出資90萬元新建的綜合樓,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黃清願說,現在的杏光小學,可以說是洪氏僑胞與當地鄉賢熱愛家鄉、眷戀故土情感凝聚的集中體現之一。

在寶蓮中學發展的關鍵節點,洪天紫的子女們再次發揮重要作用。蔡志鬆介紹,2000年,洪基瑞秉承其父遺願,率其妹洪玉蕊,其弟洪基土、洪基謀、洪基源、洪基石擴建了寶蓮中學高中部,捐建5層教學樓、3層科學樓、6層教師公寓、6層學生公寓、大操場等,共花費1000多萬元,從而使寶蓮中學面貌更上一層,成為一所遠近聞名的完中校。2018年,寶蓮中學要評三級達標學校,洪基瑞二話不說,捐資100萬元,供校方修繕校舍。傅文超說,寶蓮中學的成長,離不開洪天紫家族的大氣與善心,從而才能夠一而再、再而三一番番得以擴建及昇華。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寶蓮大禮堂

寶蓮中學、杏光小學只是兩代華僑傾心致力桑梓教育的縮影。傅文超補充道,上世紀80年代,豐州鎮張坑小學、雲東小學年久失修,洪天紫得知此消息後,毅然捐出58萬元,兩校得以各建一幢教學樓。數年後,洪天紫另捐款400多萬元用於新建南安柳城小學。由於起點高、發展快,柳小早年已成福建省示範小學。

老驥伏櫪 大愛無疆無私奉獻

“除了在教育事業方面不遺餘力,在上世紀80年代,洪天紫還為杏埔村民們購買了手扶拖拉機(農機),將之贈送予杏埔專業隊,且修建了天紫橋、碼頭等水利工程,以及道路、診所、戲臺等眾多民生設施。”蔡志鬆告訴記者。

這位印尼華商對醫療事業同樣重視。有一次,洪天紫偶染小疾,到泉州第一醫院看病。他看到整個泉州第一醫院建築已然破舊,且病房不足、患者多,顯得凌亂與擁擠。1988年,他主動捐出380萬元,用於建設第一醫院的門診、住院大樓,為了緬懷自己的父母,將其取名為“寶蓮樓”。

洪天紫對社會慷慨,對自己卻近乎苛刻。在印尼,他住的是工人宿舍,後來經濟情況改善,依然睡著木板所搭的簡易床鋪,傢俱陳舊,擺設大多簡單,未見奢華。平常吃食絕大多為米粥、鹹菜。

“紫氣南來創宏業,日映華夏多壯麗。”在蔡志鬆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洪天紫故居,杏埔新村1532號,相當簡樸的古厝平屋,其為土石結構,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左右。其內大廳掛有洪天紫父母及祖輩畫像,主厝上方有著兩隻獅子及雄鷹展翅的雕塑,左右各有護厝與天井,厝前有石埕。與當時興起的僑鄉閩南大地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格格不入。

據當地人介紹,洪天紫親友們也曾勸其興建房屋,以顯示家族榮耀,再三勸他把錢花在辦廠上,讓家族子孫後代事業有成,可他都一一拒絕。在他看來,唯有先興學,提高文化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家鄉的面貌,家族的後代更要自力更生。至今,洪天紫在家鄉杏埔沒有留下任何一幢完全屬於他自己及其後人的房子。他每一次回鄉,大多住在他資助其大哥所建的房子。

閩南人一向很注重生日壽宴,但洪天紫卻不這樣做。蔡志鬆說,65歲那年,洪天紫回鄉,宗親們想趁他回國之際為他慶賀一番,洪天紫在瞭解到母校的情況後,謝絕了鄉親們的盛意,把省下來的10萬元全額捐給杏光小學。5年後,他回鄉做七十大壽,也無刻意大操大辦,只准備了最簡單的家常酒菜,再次把原本要花費的10萬元捐給了杏光小學作為教育基金。

“對自己克勤克儉,在公益事業上花再多錢也願意。”對於洪老先生,蔡志鬆如是評價。

1998年末,洪天紫身體欠佳,患上了糖尿病等,心裡念念不忘的還是教育。傅文超介紹,在洪天紫回泉州治療期間,長時間躺臥病床,行動不便。儘管如此,他仍然不時關心詢問公益、捐資落實之事,期盼其參與的公益事業能發揮出更好成效,依然親自審閱寶蓮中學建設規劃圖紙。

老驥伏櫪,壯心未已。其子女花費重金尋訪、聘請了著名醫師為洪天紫治療。但由於年老體弱,病情早已拖久,最終迴天乏力,於1999年7月10日與世長辭,享年80歲。

欄頭題寫人

南安僑領:他在南安捐資3200多萬,最愛吃家鄉的地瓜鹹菜

吳建東1990年3月出生,南安市碼頭鎮政府文體站長,系福建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安市高層次人才。作品曾多次入展獲獎全國、省、市書法展,2016年獲南安市政府主辦的第四屆武榮文藝獎一等獎。

記者:李楊瑜 蘇清彬 黃奕群

來源:海絲商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