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牡蠣小史

牡蠣 社會 看最美涵江 2017-06-25

莆田牡蠣小史

莆田牡蠣

莆田的海水養殖品種繁多,其中又以牡蠣最為人所熟知,今年3月20日“莆田牡蠣”更榮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每年10月份到來年5月份是牡蠣最肥美的季節,喜歡海鮮的莆田人當然不會錯過這道美食。5月快過去了,還沒吃上牡蠣的在莆外鄉人趕緊!“莆田牡蠣”味極鮮美,營養豐富,含有較多的鋅和鈣,具有滋陰潛陽、鎮驚安神等功效,價格實惠,已成為廣大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牡蠣不僅可食,還可用來鞏固橋基,這事跟莆仙籍名人蔡襄有關。蔡襄在1058年知泉州任上,續建並完成泉州萬安渡海港大石橋(洛陽橋)工程時,為了鞏固橋樑的基礎與橋墩,在橋下養殖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整個橋樑牢固的連接在一起。

莆田牡蠣小史

到了南宋時,莆田的牡蠣已名聞朝廷,因多在海灘壘石養殖,產量並不高。直到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這種狀況才有了根本的改觀。

1963年由莆田水產局牽頭,在江口發展條石牡蠣養殖100畝,畝產達到300公斤,江口頓時成為莆田牡蠣主產區之一;1979年以後,莆田水產局在忠門鎮烏垞村進行深水養蠣試驗,在低潮區下部養殖3畝,畝產400公斤,並對傳統牡蠣條石養殖進行改革,推廣吊養牡蠣,使單位面積產量提高3-4倍;1981年吊養牡蠣養殖法獲得省水產科技二等獎,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90年,莆田推廣8000畝為全省之最; 1993年莆田水產局科技人員承擔農業部《牡蠣大面積養殖高產高效技術》豐收計劃項目,推廣高產高效牡蠣養殖1300公頃;1995年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

莆田牡蠣小史

莆田牡蠣小史

莆田牡蠣小史

“莆田牡蠣”從投石養殖、插竹養殖到深水延繩式吊養,牡蠣養殖由平面向立體發展,由灘塗推向淺海,養殖技術不斷提高,使莆田牡蠣的養殖面積和產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隨著“莆田牡蠣”獲得國家標誌證明商標,其影響力也將逐漸擴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