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

說起七月十五,上點年紀的人可能會說,又該燒紙了。至於年輕人,則會一臉茫然。

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七月十五卻是一年中除過年以外最大的節日!

溯 源

《左傳》裡講:古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打仗是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更是排在第一位。

農曆七月十五,之所以被古人看重,是因為這一天總是落在夏至和秋分之間,被視為成熟與衰微、死亡與再生的交會,新舊更替的重要時刻。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黍稷稻穀剛剛成熟,皇帝用新收割的糧食和時令果蔬薦供給祖先,行“嘗”新之禮,同時還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謹防水澇。

這就把收穫與即將來臨的衰微、死亡和獻祭先人——生命的給予者連結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敬天道盡人事的現世精神。

"

說起七月十五,上點年紀的人可能會說,又該燒紙了。至於年輕人,則會一臉茫然。

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七月十五卻是一年中除過年以外最大的節日!

溯 源

《左傳》裡講:古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打仗是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更是排在第一位。

農曆七月十五,之所以被古人看重,是因為這一天總是落在夏至和秋分之間,被視為成熟與衰微、死亡與再生的交會,新舊更替的重要時刻。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黍稷稻穀剛剛成熟,皇帝用新收割的糧食和時令果蔬薦供給祖先,行“嘗”新之禮,同時還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謹防水澇。

這就把收穫與即將來臨的衰微、死亡和獻祭先人——生命的給予者連結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敬天道盡人事的現世精神。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中 元

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叫法。

道教系統裡,自始就有“三元”的稱呼。三元,被認為是天、地與人的元氣。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既是宇宙萬物的運作者和操控力量,又是人身體中居住的三至尊神。

農曆七月十五,也是中元地官的勾校日。《藝文類聚》記載: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

在這一天,地官要考察眾生善惡,核定男女功過,赦免亡魂罪過,地獄中的眾鬼囚得以重返人間,享香火、施食,以激起向道之心,得救度。

這一特殊時刻,神祇與惡魔、祖先與鬼魂,仙人與墮地獄者,都有機會造訪人間。此時的祭祀尤為靈驗,而獻供的結果就是受地獄及餓鬼之苦的祖先“得解脫,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

說起七月十五,上點年紀的人可能會說,又該燒紙了。至於年輕人,則會一臉茫然。

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七月十五卻是一年中除過年以外最大的節日!

溯 源

《左傳》裡講:古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打仗是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更是排在第一位。

農曆七月十五,之所以被古人看重,是因為這一天總是落在夏至和秋分之間,被視為成熟與衰微、死亡與再生的交會,新舊更替的重要時刻。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黍稷稻穀剛剛成熟,皇帝用新收割的糧食和時令果蔬薦供給祖先,行“嘗”新之禮,同時還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謹防水澇。

這就把收穫與即將來臨的衰微、死亡和獻祭先人——生命的給予者連結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敬天道盡人事的現世精神。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中 元

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叫法。

道教系統裡,自始就有“三元”的稱呼。三元,被認為是天、地與人的元氣。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既是宇宙萬物的運作者和操控力量,又是人身體中居住的三至尊神。

農曆七月十五,也是中元地官的勾校日。《藝文類聚》記載: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

在這一天,地官要考察眾生善惡,核定男女功過,赦免亡魂罪過,地獄中的眾鬼囚得以重返人間,享香火、施食,以激起向道之心,得救度。

這一特殊時刻,神祇與惡魔、祖先與鬼魂,仙人與墮地獄者,都有機會造訪人間。此時的祭祀尤為靈驗,而獻供的結果就是受地獄及餓鬼之苦的祖先“得解脫,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盂 蘭 盆

“盂蘭盆”的稱呼,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

其實,“盂蘭盆”並不是什麼盆,而是梵文的音譯,大致意思是“解倒懸”,就是通過對寺廟僧眾的供養,解救那些“倒懸”的祖先的鬼魂。

為什麼要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辦“解倒懸”的盂蘭盆節呢?這要從佛教的一項重要制度說起。

早在佛陀降世以前,印度的修行者們就有雨季隱居修行的習俗,既是為了防止殺生,也是為了躲避暴雨引致的災害。

後來,佛陀採納了這一習俗,允許僧團在雨季的四個月當中挑選三個月隱居修持。這種做法慢慢制度化,被稱為“結夏安居”。安居期間,僧眾要限制與俗世的往來,集中坐禪修學。

安居結束,僧人們要行解夏更新之儀——自恣,懺悔、指摘自己或者他人的過錯,然後著新袈裟開始佛教新年,僧人們的法臘也由此增加一歲。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結夏安居也成為中國寺廟和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充分中國化,安居期固定為“始於四月中,終於七月中”。

安居結束,僧人們不僅與過去“一刀兩斷”,經過數月的集中修持,“法力”大增,這自然是“解倒懸”的最佳時機!

"

說起七月十五,上點年紀的人可能會說,又該燒紙了。至於年輕人,則會一臉茫然。

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七月十五卻是一年中除過年以外最大的節日!

溯 源

《左傳》裡講:古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打仗是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更是排在第一位。

農曆七月十五,之所以被古人看重,是因為這一天總是落在夏至和秋分之間,被視為成熟與衰微、死亡與再生的交會,新舊更替的重要時刻。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黍稷稻穀剛剛成熟,皇帝用新收割的糧食和時令果蔬薦供給祖先,行“嘗”新之禮,同時還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謹防水澇。

這就把收穫與即將來臨的衰微、死亡和獻祭先人——生命的給予者連結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敬天道盡人事的現世精神。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中 元

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叫法。

道教系統裡,自始就有“三元”的稱呼。三元,被認為是天、地與人的元氣。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既是宇宙萬物的運作者和操控力量,又是人身體中居住的三至尊神。

農曆七月十五,也是中元地官的勾校日。《藝文類聚》記載: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

在這一天,地官要考察眾生善惡,核定男女功過,赦免亡魂罪過,地獄中的眾鬼囚得以重返人間,享香火、施食,以激起向道之心,得救度。

這一特殊時刻,神祇與惡魔、祖先與鬼魂,仙人與墮地獄者,都有機會造訪人間。此時的祭祀尤為靈驗,而獻供的結果就是受地獄及餓鬼之苦的祖先“得解脫,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盂 蘭 盆

“盂蘭盆”的稱呼,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

其實,“盂蘭盆”並不是什麼盆,而是梵文的音譯,大致意思是“解倒懸”,就是通過對寺廟僧眾的供養,解救那些“倒懸”的祖先的鬼魂。

為什麼要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辦“解倒懸”的盂蘭盆節呢?這要從佛教的一項重要制度說起。

早在佛陀降世以前,印度的修行者們就有雨季隱居修行的習俗,既是為了防止殺生,也是為了躲避暴雨引致的災害。

後來,佛陀採納了這一習俗,允許僧團在雨季的四個月當中挑選三個月隱居修持。這種做法慢慢制度化,被稱為“結夏安居”。安居期間,僧眾要限制與俗世的往來,集中坐禪修學。

安居結束,僧人們要行解夏更新之儀——自恣,懺悔、指摘自己或者他人的過錯,然後著新袈裟開始佛教新年,僧人們的法臘也由此增加一歲。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結夏安居也成為中國寺廟和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充分中國化,安居期固定為“始於四月中,終於七月中”。

安居結束,僧人們不僅與過去“一刀兩斷”,經過數月的集中修持,“法力”大增,這自然是“解倒懸”的最佳時機!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鬼節及目連救母

七月十五被稱為“鬼節”,是因為一個人——目連,也就是目犍連,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

據《盂蘭盆經》:

目連經過修行得“六通”後,欲度父母以報養育之恩,用道眼觀察世間,看到已故的母親處在餓鬼群中,就盛了一缽飯,送給母親吃。飯還沒到口邊,就變成火炭。

目連大聲悲號啼泣,跑回來稟告佛祖。

佛祖說,你母親罪重,不是你一個人能對付得了的,需要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才能解脫。到七月十五日,十方眾僧自恣之時,你只要備辦百味五果,放入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就能度脫厄難中的七世父母。

"

說起七月十五,上點年紀的人可能會說,又該燒紙了。至於年輕人,則會一臉茫然。

但是在古代,特別是中古時期,七月十五卻是一年中除過年以外最大的節日!

溯 源

《左傳》裡講:古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打仗是古代最重要的兩件事,而祭祀更是排在第一位。

農曆七月十五,之所以被古人看重,是因為這一天總是落在夏至和秋分之間,被視為成熟與衰微、死亡與再生的交會,新舊更替的重要時刻。

《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黍稷稻穀剛剛成熟,皇帝用新收割的糧食和時令果蔬薦供給祖先,行“嘗”新之禮,同時還要修補堤防、城郭、宮室,謹防水澇。

這就把收穫與即將來臨的衰微、死亡和獻祭先人——生命的給予者連結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敬天道盡人事的現世精神。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中 元

把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叫法。

道教系統裡,自始就有“三元”的稱呼。三元,被認為是天、地與人的元氣。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既是宇宙萬物的運作者和操控力量,又是人身體中居住的三至尊神。

農曆七月十五,也是中元地官的勾校日。《藝文類聚》記載: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

在這一天,地官要考察眾生善惡,核定男女功過,赦免亡魂罪過,地獄中的眾鬼囚得以重返人間,享香火、施食,以激起向道之心,得救度。

這一特殊時刻,神祇與惡魔、祖先與鬼魂,仙人與墮地獄者,都有機會造訪人間。此時的祭祀尤為靈驗,而獻供的結果就是受地獄及餓鬼之苦的祖先“得解脫,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盂 蘭 盆

“盂蘭盆”的稱呼,是隨佛教傳入中國的。

其實,“盂蘭盆”並不是什麼盆,而是梵文的音譯,大致意思是“解倒懸”,就是通過對寺廟僧眾的供養,解救那些“倒懸”的祖先的鬼魂。

為什麼要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辦“解倒懸”的盂蘭盆節呢?這要從佛教的一項重要制度說起。

早在佛陀降世以前,印度的修行者們就有雨季隱居修行的習俗,既是為了防止殺生,也是為了躲避暴雨引致的災害。

後來,佛陀採納了這一習俗,允許僧團在雨季的四個月當中挑選三個月隱居修持。這種做法慢慢制度化,被稱為“結夏安居”。安居期間,僧眾要限制與俗世的往來,集中坐禪修學。

安居結束,僧人們要行解夏更新之儀——自恣,懺悔、指摘自己或者他人的過錯,然後著新袈裟開始佛教新年,僧人們的法臘也由此增加一歲。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結夏安居也成為中國寺廟和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到唐朝,佛教充分中國化,安居期固定為“始於四月中,終於七月中”。

安居結束,僧人們不僅與過去“一刀兩斷”,經過數月的集中修持,“法力”大增,這自然是“解倒懸”的最佳時機!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鬼節及目連救母

七月十五被稱為“鬼節”,是因為一個人——目連,也就是目犍連,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神通第一。

據《盂蘭盆經》:

目連經過修行得“六通”後,欲度父母以報養育之恩,用道眼觀察世間,看到已故的母親處在餓鬼群中,就盛了一缽飯,送給母親吃。飯還沒到口邊,就變成火炭。

目連大聲悲號啼泣,跑回來稟告佛祖。

佛祖說,你母親罪重,不是你一個人能對付得了的,需要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才能解脫。到七月十五日,十方眾僧自恣之時,你只要備辦百味五果,放入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就能度脫厄難中的七世父母。

被遺忘的節日——中元、盂蘭盆、鬼節及目連救母

就這樣,中國自古的農業模式和祖先崇拜、道教的元神信仰及印度佛教的僧人神事慢慢流變成中古的盛大節日。

到了宋代,民間的中元節俗三教合流。《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中元節俗有佛教的盂蘭盆會、道教的中元節祭拜,其中也貫穿儒家的孝道傳統。

到了清代,據顧鐵卿《清嘉錄》記載,中元和上元、下元三節,士人和民眾都到寺廟、道觀奉香,帶燈籠返家懸掛於門上,以求解厄。

世事沉浮,曾幾何時,盛大的中元節、盂蘭盆節已是昨日黃花!

有人或許會說,這不過是封建迷信,沒有什麼可惜的!

但你可曾發現,隨著節慶的消失,我們同時失去的還有救濟先人的孝心、普渡孤魂的悲憫之心以及報恩七世父母的慈悲喜捨之心!

來源:弘德新國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