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會,供養眾僧。這應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到了隋唐,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並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是日,威嚴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綵,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到了宋以後,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整個節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並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會,供養眾僧。這應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到了隋唐,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並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是日,威嚴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綵,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到了宋以後,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整個節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並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2

佛教以孝為本

孝親報恩最吉祥

佛說:"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第0684號經)

對於父母深恩,印光大師告誡說:“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而世之盡孝,無不外乎強調養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佛門之孝,更要念及多生累劫的父母,不僅要對父母盡世間法的孝順,更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會,供養眾僧。這應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到了隋唐,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並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是日,威嚴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綵,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到了宋以後,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整個節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並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2

佛教以孝為本

孝親報恩最吉祥

佛說:"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第0684號經)

對於父母深恩,印光大師告誡說:“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而世之盡孝,無不外乎強調養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佛門之孝,更要念及多生累劫的父母,不僅要對父母盡世間法的孝順,更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薰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唸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唸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託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篤修淨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弘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臺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以孝為本。《文鈔增廣·循陔小築發隱記》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會,供養眾僧。這應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到了隋唐,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並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是日,威嚴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綵,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到了宋以後,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整個節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並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2

佛教以孝為本

孝親報恩最吉祥

佛說:"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第0684號經)

對於父母深恩,印光大師告誡說:“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而世之盡孝,無不外乎強調養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佛門之孝,更要念及多生累劫的父母,不僅要對父母盡世間法的孝順,更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薰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唸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唸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託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篤修淨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弘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臺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以孝為本。《文鈔增廣·循陔小築發隱記》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常行追薦自種善根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唸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須知唸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為現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之執礙耳。《文鈔增廣·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會,供養眾僧。這應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到了隋唐,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並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是日,威嚴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綵,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到了宋以後,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整個節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並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2

佛教以孝為本

孝親報恩最吉祥

佛說:"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第0684號經)

對於父母深恩,印光大師告誡說:“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而世之盡孝,無不外乎強調養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佛門之孝,更要念及多生累劫的父母,不僅要對父母盡世間法的孝順,更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薰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唸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唸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託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篤修淨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弘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臺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以孝為本。《文鈔增廣·循陔小築發隱記》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常行追薦自種善根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唸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須知唸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為現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之執礙耳。《文鈔增廣·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祭祖焚化與供佛須知

佛弟子祭祖先,固當以誦經,持咒,唸佛為主。焚化箔錠,亦不宜廢,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資之以用耳。《文鈔續編·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

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專以多燒為事,亦不可。當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變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親與一切孤魂則可。若供佛菩薩,則非所宜。佛菩薩豈無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養乎。但世人若不以飲食香華等表其誠心,則將無以作感佛菩薩之誠。愚人無知,縱用此以供佛,於一念誠心上論,亦有功德。喻如小兒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鐵輪王報。《文鈔三編·復金振卿居士書》

"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農曆七月十五

是一年中難得的殊勝吉祥日

這一天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日

和佛弟子孝親報恩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起源於《佛說盂蘭盆經》,經中目犍連尊者在證得聖果後,想報答過世父母的養育之恩,以神通觀察到其母墮入餓鬼道,百千歲中得不到一口飲食,便手持缽飯,供給其母,但因業障故,食未入口,便成火炭,目犍連涕淚悲嘆,遂往詣佛所,求佛幫助。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告目犍連:“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需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得解脫。”便為目犍連說救濟之法。當於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以飲食百味、五果、香油、燈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供養十方大德眾僧,令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若父母健在,便得福樂百年;過去世父母,生天道,受無量快樂。

所以“盂蘭”,意譯為“倒懸”,指“人被倒掛”,用以形容三惡道眾生的苦厄之狀。“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1

盂蘭盆節

為什麼選在七月十五這天呢

僧眾在四月十五這一天結夏安居

到七月十五日結束解夏

共90日精進辦道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在解夏的這一天,大家集於一堂,互相指出對方行為方面的過失,藉以反省。若有犯戒,則要懺悔。這便是僧自恣日。

十方諸佛見到僧眾通過安居精進,發露懺悔,更有人修行圓滿證得聖果成為眾生福田,因而心生歡喜,故這一天又被稱為佛歡喜日。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法師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的孝道精神相符,被歷代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有感於“目連救母”的故事,開始設壇供僧。《佛祖統紀》記載,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會,供養眾僧。這應該是記載中首次由官方舉辦的盂蘭盆會。

到了隋唐,社會安定繁榮,盂蘭盆會也成為了一場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唐代,每逢七月十五日,皇室會向寺院敬獻盂蘭盆供,並由官府斥巨資操辦盂蘭盆會。是日,威嚴浩大的皇家儀仗隊穿城而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爭相獻盆供養僧伽,整個都城張燈結綵,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到了宋以後,除了在各寺院供佛齋僧,整個節日期間人們還會祭祀祖先、超度宗親亡靈,並且上演以目連救母內容為主的各種雜劇。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02

佛教以孝為本

孝親報恩最吉祥

佛說:"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大正藏第0684號經)

對於父母深恩,印光大師告誡說:“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簷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

而世之盡孝,無不外乎強調養其身體,晨昏省定,敬聽順承。佛門之孝,更要念及多生累劫的父母,不僅要對父母盡世間法的孝順,更要使父母不墮三途,永出苦輪。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薰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唸佛,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唸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託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篤修淨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弘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臺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以孝為本。《文鈔增廣·循陔小築發隱記》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常行追薦自種善根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唸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須知唸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為現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之執礙耳。《文鈔增廣·與徐蔚如居士書三》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祭祖焚化與供佛須知

佛弟子祭祖先,固當以誦經,持咒,唸佛為主。焚化箔錠,亦不宜廢,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資之以用耳。《文鈔續編·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

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專以多燒為事,亦不可。當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變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親與一切孤魂則可。若供佛菩薩,則非所宜。佛菩薩豈無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養乎。但世人若不以飲食香華等表其誠心,則將無以作感佛菩薩之誠。愚人無知,縱用此以供佛,於一念誠心上論,亦有功德。喻如小兒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鐵輪王報。《文鈔三編·復金振卿居士書》

孝親重親 福氣自在,恭迎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