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祈願眾生歡喜自在冤親得度'

"

編者按: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是在於供僧,其精神在於孝親報恩。這一天是眾僧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前來見佛陀報告修行成績的日子。佛陀聽了弟子們修行有進步,生歡喜心,所以叫佛歡喜日。在佛歡喜日供僧,可得無量功德。今日恭逢盂蘭盆節,祈願現世父母消災延壽、七世父母脫離惡道。

"

編者按: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是在於供僧,其精神在於孝親報恩。這一天是眾僧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前來見佛陀報告修行成績的日子。佛陀聽了弟子們修行有進步,生歡喜心,所以叫佛歡喜日。在佛歡喜日供僧,可得無量功德。今日恭逢盂蘭盆節,祈願現世父母消災延壽、七世父母脫離惡道。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祈願眾生歡喜自在冤親得度


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是在於供僧,其精神在於孝親報恩。這一天是眾僧經過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前來見佛陀報告修行成績的日子。佛陀聽了弟子們修行有進步,生歡喜心,所以叫佛歡喜日。在佛歡喜日供僧(即供食品、衣布、藥品等),可仗眾僧威神之力而得無量功德。

佛的一位弟子,即“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也在這一天設孟蘭盆供,供養十萬眾僧,迴向給其已往生的母親。這其中還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即男女老少皆知的“目連救母”。這故事傳進中國後,在南北朝梁武帝的提倡下,盂蘭盆法會盛極一時,一直流傳到現在。

在歷史中的盂蘭盆法會,佛陀時代,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據《大盆淨土經》記載:印度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說盂蘭盆經》,造五百金盆供養佛及眾僧,以滅除七世父母的罪業。而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後,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這“盂蘭”翻譯為“解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腹大如鼓,喉細如針,飢餓難堪,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著各種珍貴百味美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不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痛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也就是為解救先亡倒懸之苦,而盛設種種供養,奉施三寶之法會。

這法會的由來是:佛在世時,其弟子當中,有一位名叫目犍連尊者,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見稱。一天他想起自己已經往生的母親,不知現在何處?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入定中觀察,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盡飢渴之苦,目不忍睹,尊者悲痛萬分,不忍母親飢渴的痛苦,急忙就用自己之缽,盛滿白飯,運用神通送到餓鬼道中給母親充飢。其母見了白飯急不及待,非常高興地伸出雙手,接過盛滿白飯的缽,捧到面前,當開口吃時,突然由她口中噴出火焰,整缽的白飯,都變成燒焦的炭一樣,不能食用。目犍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心裡非常悲痛,不忍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而自己又無法救得母親,使她脫離苦境。於是想起懇求佛陀代為設法,濟拔其苦縛。因此他就立即來到佛前,訴說自己母親在餓鬼道中所受的苦況,並說出己運用神通之力盛飯給母,而母親不得受食之情形,還至誠懇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

當時佛陀對目犍連尊者說:“你不要以為仗你的神通之力,就能救拔你的母親。要知道娑婆世界眾生,一生都是積惡造業,罪根深重。如你欲想救拔母親,只仗憑你個人神通之力,非依仗大福德因緣之力量,確實是無法救離她脫出苦報。”

佛教導目犍連:“你應當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虔誠廣設種種供物飲食,恭敬奉獻佛僧,承仗三寶威德福力,拔濟母親脫離餓鬼道中飢渴之苦。”

目犍連尊者聽聞佛陀教導之後,依隨佛陀所示的方法,於七月十五日那天,預備種種飲食,盛於盆器之中,恭敬虔誠地奉佛獻僧,當時佛陀也由於這個因緣,而講了一部《盂蘭盆經》。由此可知,七月十五日,能設齋供佛及僧,其功德真能超薦七世父母之罪業。佛陀為什麼這樣重視七月十五日,並說出這天供佛及僧有這麼大的力量,能救拔超脫七世父母之苦報?

佛說盂蘭盆經又稱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內容記述佛陀之大弟子目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乃問法於佛,佛示之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依本經之說所行之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而有益於民間之孝行。宗密之盂蘭盆經疏,即強調本經特具孝子報恩之思想,與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係之性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