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渭區交斜鎮新寨村拜忠孝自稱是蒙古族人,家裡惠存有拜姓家族族譜。聞聽此言,七月十九日上午,我與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麗芳主任一行前去作訪。

拜忠孝先生約七十歲左右,慈祥、和藹,十分健談。據他口述,他們拜姓祖先是蒙古族人,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射鵰英雄傳》中的木華黎。拜姓為正宗蒙古族血統,先居蒙古大草原北部木梨地帶,後來家族南遷,定居於陝西省大茘縣官池鎮拜家村。他家一支由拜家村再度遷移到臨渭區交斜鎮新寒村。拜忠孝本人在其族記中排為第二十七代傳人,今可讀至第二十九代。查其族譜,上溯二十代傳人之前,先宗神位畫像下方之神重,未見標註有姓,之後才注有“拜”姓字樣及祖上名字、封官爵號。

該族譜記錄著蒙古少數民族至今二十九代的歷史過往,傳承著自元代起之姓氏演變、宗親官祿、子孫延讀及時代變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史、文物價值,是我區、我市,乃至我省研究蒙古族在關中繁衍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

臨渭區交斜鎮新寨村拜忠孝自稱是蒙古族人,家裡惠存有拜姓家族族譜。聞聽此言,七月十九日上午,我與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麗芳主任一行前去作訪。

拜忠孝先生約七十歲左右,慈祥、和藹,十分健談。據他口述,他們拜姓祖先是蒙古族人,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射鵰英雄傳》中的木華黎。拜姓為正宗蒙古族血統,先居蒙古大草原北部木梨地帶,後來家族南遷,定居於陝西省大茘縣官池鎮拜家村。他家一支由拜家村再度遷移到臨渭區交斜鎮新寒村。拜忠孝本人在其族記中排為第二十七代傳人,今可讀至第二十九代。查其族譜,上溯二十代傳人之前,先宗神位畫像下方之神重,未見標註有姓,之後才注有“拜”姓字樣及祖上名字、封官爵號。

該族譜記錄著蒙古少數民族至今二十九代的歷史過往,傳承著自元代起之姓氏演變、宗親官祿、子孫延讀及時代變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史、文物價值,是我區、我市,乃至我省研究蒙古族在關中繁衍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大荔縣拜家村現存《同州府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譜序》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姓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

"

臨渭區交斜鎮新寨村拜忠孝自稱是蒙古族人,家裡惠存有拜姓家族族譜。聞聽此言,七月十九日上午,我與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麗芳主任一行前去作訪。

拜忠孝先生約七十歲左右,慈祥、和藹,十分健談。據他口述,他們拜姓祖先是蒙古族人,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射鵰英雄傳》中的木華黎。拜姓為正宗蒙古族血統,先居蒙古大草原北部木梨地帶,後來家族南遷,定居於陝西省大茘縣官池鎮拜家村。他家一支由拜家村再度遷移到臨渭區交斜鎮新寒村。拜忠孝本人在其族記中排為第二十七代傳人,今可讀至第二十九代。查其族譜,上溯二十代傳人之前,先宗神位畫像下方之神重,未見標註有姓,之後才注有“拜”姓字樣及祖上名字、封官爵號。

該族譜記錄著蒙古少數民族至今二十九代的歷史過往,傳承著自元代起之姓氏演變、宗親官祿、子孫延讀及時代變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史、文物價值,是我區、我市,乃至我省研究蒙古族在關中繁衍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大荔縣拜家村現存《同州府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譜序》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姓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記述:陝西大荔縣“《拜氏家譜•世由篇》說,拜氏是元代初年木華黎的後人。至元大德、至治間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大荔沙苑。”

《陝西通史》記載:“拜住前六世皆姓扎氏。元大德、至治年間,改姓拜……八世拜篤麟,其父拜住。此時元王朝腐敗沒落,朱元璋起義造反興起。明初,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河北涿洲遷居大荔沙苑至今”。

《大荔縣誌》“人口源流與分佈”一章中記載:明代移民入境。元亡後,明初將居住北京地區的元朝貴族帖、答、拜三姓遷居於帖家、拜家、陽村一帶。

"

臨渭區交斜鎮新寨村拜忠孝自稱是蒙古族人,家裡惠存有拜姓家族族譜。聞聽此言,七月十九日上午,我與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麗芳主任一行前去作訪。

拜忠孝先生約七十歲左右,慈祥、和藹,十分健談。據他口述,他們拜姓祖先是蒙古族人,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射鵰英雄傳》中的木華黎。拜姓為正宗蒙古族血統,先居蒙古大草原北部木梨地帶,後來家族南遷,定居於陝西省大茘縣官池鎮拜家村。他家一支由拜家村再度遷移到臨渭區交斜鎮新寒村。拜忠孝本人在其族記中排為第二十七代傳人,今可讀至第二十九代。查其族譜,上溯二十代傳人之前,先宗神位畫像下方之神重,未見標註有姓,之後才注有“拜”姓字樣及祖上名字、封官爵號。

該族譜記錄著蒙古少數民族至今二十九代的歷史過往,傳承著自元代起之姓氏演變、宗親官祿、子孫延讀及時代變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史、文物價值,是我區、我市,乃至我省研究蒙古族在關中繁衍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大荔縣拜家村現存《同州府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譜序》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姓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記述:陝西大荔縣“《拜氏家譜•世由篇》說,拜氏是元代初年木華黎的後人。至元大德、至治間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大荔沙苑。”

《陝西通史》記載:“拜住前六世皆姓扎氏。元大德、至治年間,改姓拜……八世拜篤麟,其父拜住。此時元王朝腐敗沒落,朱元璋起義造反興起。明初,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河北涿洲遷居大荔沙苑至今”。

《大荔縣誌》“人口源流與分佈”一章中記載:明代移民入境。元亡後,明初將居住北京地區的元朝貴族帖、答、拜三姓遷居於帖家、拜家、陽村一帶。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查閱歷史得知,拜篤麟端莊純正,膽識宏遠。擅長文章詩詞,喜好結交賢士。拜住殉難後,泰定帝下詔厚葬,拜篤麟葬拜住夫婦於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封地。封拜篤麟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後來元宣帝倦怠朝政,群臣見大勢已去,紛紛告退,唯拜篤麟繼續照顧皇帝日常生活,毫不懈怠,被晉升為大司農。明興元滅,元朝末代皇帝順宗北遷蒙古,王公貴族紛紛逃出京城,遷徙隱居。拜篤麟率家人離開京城隱居到父親的平江封地,後降明,又舉家隱遷到陝西大荔縣洛南興平村。從此,以拜姓為世傳家姓,世代躬耕,宗系衍傳。

拜忠孝先生所藏家譜的記述,與各種歷史記載十分吻合,與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所載也基本一致。忠孝的父親拜老先生私塾出身,德高望重。1956年正月,他用工筆小楷續延了所藏族譜,才傳承至今。該族譜與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理應一脈相承。

"

臨渭區交斜鎮新寨村拜忠孝自稱是蒙古族人,家裡惠存有拜姓家族族譜。聞聽此言,七月十九日上午,我與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麗芳主任一行前去作訪。

拜忠孝先生約七十歲左右,慈祥、和藹,十分健談。據他口述,他們拜姓祖先是蒙古族人,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射鵰英雄傳》中的木華黎。拜姓為正宗蒙古族血統,先居蒙古大草原北部木梨地帶,後來家族南遷,定居於陝西省大茘縣官池鎮拜家村。他家一支由拜家村再度遷移到臨渭區交斜鎮新寒村。拜忠孝本人在其族記中排為第二十七代傳人,今可讀至第二十九代。查其族譜,上溯二十代傳人之前,先宗神位畫像下方之神重,未見標註有姓,之後才注有“拜”姓字樣及祖上名字、封官爵號。

該族譜記錄著蒙古少數民族至今二十九代的歷史過往,傳承著自元代起之姓氏演變、宗親官祿、子孫延讀及時代變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史、文物價值,是我區、我市,乃至我省研究蒙古族在關中繁衍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大荔縣拜家村現存《同州府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譜序》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姓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記述:陝西大荔縣“《拜氏家譜•世由篇》說,拜氏是元代初年木華黎的後人。至元大德、至治間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大荔沙苑。”

《陝西通史》記載:“拜住前六世皆姓扎氏。元大德、至治年間,改姓拜……八世拜篤麟,其父拜住。此時元王朝腐敗沒落,朱元璋起義造反興起。明初,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河北涿洲遷居大荔沙苑至今”。

《大荔縣誌》“人口源流與分佈”一章中記載:明代移民入境。元亡後,明初將居住北京地區的元朝貴族帖、答、拜三姓遷居於帖家、拜家、陽村一帶。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查閱歷史得知,拜篤麟端莊純正,膽識宏遠。擅長文章詩詞,喜好結交賢士。拜住殉難後,泰定帝下詔厚葬,拜篤麟葬拜住夫婦於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封地。封拜篤麟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後來元宣帝倦怠朝政,群臣見大勢已去,紛紛告退,唯拜篤麟繼續照顧皇帝日常生活,毫不懈怠,被晉升為大司農。明興元滅,元朝末代皇帝順宗北遷蒙古,王公貴族紛紛逃出京城,遷徙隱居。拜篤麟率家人離開京城隱居到父親的平江封地,後降明,又舉家隱遷到陝西大荔縣洛南興平村。從此,以拜姓為世傳家姓,世代躬耕,宗系衍傳。

拜忠孝先生所藏家譜的記述,與各種歷史記載十分吻合,與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所載也基本一致。忠孝的父親拜老先生私塾出身,德高望重。1956年正月,他用工筆小楷續延了所藏族譜,才傳承至今。該族譜與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理應一脈相承。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由於年代久遠,族譜殘損十分嚴重,但真跡尚可辯認。像“祖德乾坤大,宗功日月長”蒼勁有力;“三代祖宗之神位”居中明目。拜忠孝先生曾委託省上某畫家,臨摹過一幅祖宗神像,但掛圖色調、工筆都不盡他意。

據悉,拜姓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而最早為蒙古族的渭南拜氏家族,是否信仰伊斯蘭教,是否成為回族,又有部分變為漢族的呢?元代是大量回回人東遷和回族形成時期,大量蒙古人因信伊斯蘭教而加入回回隊伍,回回人屢立戰功,幫助朝廷治國理財,受到元廷的優待和重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拜姓的祖先拜住或許歸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元亡後拜篤麟隱遷陝西大荔時或許歸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這些都不得而知。但它們歷經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在戰亂中未離開本土而能保全血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拜先生說,當時拜氏門中有一儒子,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義子,後來還做過白水縣縣長。在先祖的神重掛像左右,曾有于右任先生親筆書寫的對聯,後來在“破四舊”中被銷燬。

"

臨渭區交斜鎮新寨村拜忠孝自稱是蒙古族人,家裡惠存有拜姓家族族譜。聞聽此言,七月十九日上午,我與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麗芳主任一行前去作訪。

拜忠孝先生約七十歲左右,慈祥、和藹,十分健談。據他口述,他們拜姓祖先是蒙古族人,是元朝的開國元勳、《射鵰英雄傳》中的木華黎。拜姓為正宗蒙古族血統,先居蒙古大草原北部木梨地帶,後來家族南遷,定居於陝西省大茘縣官池鎮拜家村。他家一支由拜家村再度遷移到臨渭區交斜鎮新寒村。拜忠孝本人在其族記中排為第二十七代傳人,今可讀至第二十九代。查其族譜,上溯二十代傳人之前,先宗神位畫像下方之神重,未見標註有姓,之後才注有“拜”姓字樣及祖上名字、封官爵號。

該族譜記錄著蒙古少數民族至今二十九代的歷史過往,傳承著自元代起之姓氏演變、宗親官祿、子孫延讀及時代變更,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史、文物價值,是我區、我市,乃至我省研究蒙古族在關中繁衍發展的珍貴實物資料。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大荔縣拜家村現存《同州府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譜序》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姓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徵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歷史調查記錄》記述:陝西大荔縣“《拜氏家譜•世由篇》說,拜氏是元代初年木華黎的後人。至元大德、至治間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大荔沙苑。”

《陝西通史》記載:“拜住前六世皆姓扎氏。元大德、至治年間,改姓拜……八世拜篤麟,其父拜住。此時元王朝腐敗沒落,朱元璋起義造反興起。明初,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河北涿洲遷居大荔沙苑至今”。

《大荔縣誌》“人口源流與分佈”一章中記載:明代移民入境。元亡後,明初將居住北京地區的元朝貴族帖、答、拜三姓遷居於帖家、拜家、陽村一帶。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查閱歷史得知,拜篤麟端莊純正,膽識宏遠。擅長文章詩詞,喜好結交賢士。拜住殉難後,泰定帝下詔厚葬,拜篤麟葬拜住夫婦於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封地。封拜篤麟為宗仁衛親軍都指揮使。後來元宣帝倦怠朝政,群臣見大勢已去,紛紛告退,唯拜篤麟繼續照顧皇帝日常生活,毫不懈怠,被晉升為大司農。明興元滅,元朝末代皇帝順宗北遷蒙古,王公貴族紛紛逃出京城,遷徙隱居。拜篤麟率家人離開京城隱居到父親的平江封地,後降明,又舉家隱遷到陝西大荔縣洛南興平村。從此,以拜姓為世傳家姓,世代躬耕,宗系衍傳。

拜忠孝先生所藏家譜的記述,與各種歷史記載十分吻合,與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所載也基本一致。忠孝的父親拜老先生私塾出身,德高望重。1956年正月,他用工筆小楷續延了所藏族譜,才傳承至今。該族譜與大荔縣洛南興平村高陽裡拜八家譜,理應一脈相承。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由於年代久遠,族譜殘損十分嚴重,但真跡尚可辯認。像“祖德乾坤大,宗功日月長”蒼勁有力;“三代祖宗之神位”居中明目。拜忠孝先生曾委託省上某畫家,臨摹過一幅祖宗神像,但掛圖色調、工筆都不盡他意。

據悉,拜姓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而最早為蒙古族的渭南拜氏家族,是否信仰伊斯蘭教,是否成為回族,又有部分變為漢族的呢?元代是大量回回人東遷和回族形成時期,大量蒙古人因信伊斯蘭教而加入回回隊伍,回回人屢立戰功,幫助朝廷治國理財,受到元廷的優待和重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拜姓的祖先拜住或許歸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元亡後拜篤麟隱遷陝西大荔時或許歸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回族。這些都不得而知。但它們歷經同治年間陝西回族起義,在戰亂中未離開本土而能保全血脈,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拜先生說,當時拜氏門中有一儒子,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義子,後來還做過白水縣縣長。在先祖的神重掛像左右,曾有于右任先生親筆書寫的對聯,後來在“破四舊”中被銷燬。

渭南“拜”姓是蒙古族木華黎的後人

來源 臨渭政協文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