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攜手鋼琴“女祭司”,《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聚漢堡

張軍攜手鋼琴“女祭司”,《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聚漢堡

日前,“崑曲王子”張軍受邀參加在漢堡舉辦的“瑪塔·阿格里奇和她朋友們藝術節“(“Martha Argerich Festival and friends”)。歷時10天的藝術節,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藝術家傾情加入。

6月27日,阿格里奇與張軍的專場音樂會將古老的中國崑曲《牡丹亭》,與著名鋼琴家謝爾蓋·巴巴楊改編的普羅科菲耶夫鋼琴組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同臺展示。試圖通過東西兩國最經典的藝術作品,將西方音樂中的直白奔放與中國音樂的朦朧婉轉,以愛情內核作為紐帶,用嶄新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眼前。

她是鋼琴“女祭司”

瑪塔·阿格里奇有鋼琴“女祭司”之稱,毋庸置疑她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女鋼琴家,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她的演奏風格浪漫豪放,演奏技巧過人,在當代鋼琴家中幾乎無人企及。

此次藝術節是以“瑪塔·阿格里奇”命名的第二屆國際藝術節,瑪塔也邀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樂家朋友們參與其中,張軍榮幸受邀,這也是馬塔與中國戲曲藝術家的首次合作。

“崑曲王子”始終“在路上”

張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中國國家一級演員,有“崑曲王子”之美譽,現任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從藝30年來,他主演過《牡丹亭》、《長生殿》、《春江花月夜》、《我,哈姆雷特》等多部大戲,塑造了崑劇舞臺上多個風格迥異的角色,併成為中國戲曲表演最高獎項“梅花獎”的獲得者。

近十年來,他著力於探索古老的中國崑曲與世界音樂、戲劇的相互發現、相互融合,成績斐然。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旋律中,他不斷嘗試用其特有的解讀方式,與世界分享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並以他準確的舞臺表現力,吸引到國際頂級藝術家的目光,促進了世界藝術的大舞臺理解並欣賞中國獨特的審美標識。

柳夢梅從兩架鋼琴中走出

張軍攜手鋼琴“女祭司”,《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聚漢堡

此次德國之行,張軍再次邀請到臺灣著名導演李小平傾情執導,演出場地在漢堡萊斯音樂廳。本次演出的普羅科菲耶夫《羅密歐與朱麗葉》鋼琴組曲,是謝爾蓋·巴巴楊於2013年首演的改編版,共12首,其中穿插崑曲《牡丹亭》的部分片段進行表演。

舞臺上,在悠揚的古琴與笛簫聲中,張軍飾演的柳夢梅款款而出,臺上兩架相依的鋼琴,似乎在盼望著一場兩種極致的碰撞,是悸動的慾念?抑或是如影隨形的依戀?崑曲的纏綿音韻引出暴風驟雨般噴薄而出的琴聲,這是一場有聲有色的情感考驗,面對這無極的人間至美,觀者或許會慨嘆生命的值得。

一個湯翁與莎翁對話的夏夜

張軍攜手鋼琴“女祭司”,《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聚漢堡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文藝復興晚期著名的愛情悲劇,他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勇敢追求悖於世俗的愛情,雖受現實殘酷的傷害,但無悔生命祭告愛情,更一路追隨。

由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而來的鋼琴組曲,是普羅科菲耶夫在鋼琴領域進行新探索的成果,作品採用了抒情而優美的旋律,豐富多彩的和聲,多樣化的節奏,把舞劇音樂的戲劇性、交響性、抒情性的藝術特徵通過鋼琴表現的淋漓盡致。

崑曲《牡丹亭》是崑曲舞臺上一朵瑰寶,400多年前,湯顯祖的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以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愫打動了一代代痴男怨女,不自禁的深陷於這浪漫而典雅的愛情故事,紅塵紫陌的夙世姻緣,一眼便是萬年,起死也可回生。

《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兩部作品,在文學歷史長河中都有著標杆式的地位,它象徵著東西兩片文明浸染下16世紀人類在文學思想史上抵達的前所未有的成就,他們經由千百年來人類永恆的課題——愛情與生命,來探視我們存活於世的價值厚度。

崑曲《牡丹亭》和鋼琴組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對話,將400多年來東西文化差異下,以生死度量兩種戲劇形象,進行愛情的演繹,都是至真至愛至美的,看似相異,實則是更深成次的殊途同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