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牡丹亭 湯顯祖 李贄 古詩 半卷 半卷 2017-10-09

談《牡丹亭》這齣戲劇,我們先看看喜劇梗概,不了內容不可能瞭解湯顯祖的思想。(具體也可以看看作家白先勇編排的青春版《牡丹亭》)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內容梗概出自百度百科: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

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鬟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曠世奇緣,於是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情節介紹完了,說一下明代戲曲知識背景。明代戲劇,有兩大重要流派,一個是吳江派,一個是臨川派。兩個流派名字來自於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祖籍。吳江派代表沈璟,他的理論是推崇格律至上,強調本色語言。而且他們還比較重視戲劇道德意義。這一派,對於明代戲曲理論研究比較突出。

反觀,臨川派,代表人物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湯顯祖觀點是為了人物情感,可以突破戲曲的格律。臨川派,多喜歡寫男女情事,以奇幻之事承載浪漫風格,以綺麗語言提現無邊文采。簡單說,一派重視外在形式,一派重視內在情感。一派偏向現實主義,一派偏向浪漫主義。

其實,公允的說,如果把兩派的研究主張合一,較為合適,符合音律戲劇模式的外在形式,加上優美文辭與真情實感,豈不美哉?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看看《牡丹亭》這齣戲劇,故事藍本是《杜麗娘暮色還魂》的話本。而湯顯祖把話本內容加工昇華,可謂是“點鐵成金”。剛才說湯顯祖浪漫主義,一方面是劇情(這個後面具體分析),另一方面也是語言。比如《題記》裡的話: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看見上面一段話想到古龍寫的一句話:小姑娘要是懂得臉紅,就說明她不小了。放在這裡就是小姑娘要是懂得《關雎》,那說明她就不小了。杜麗娘確實也是正當好的年齡,卻沒有遇到合適的人。杜麗娘恰似一隻渴望自由的鳥兒,雖然在牢籠裡卻唱著追求自由的歌聲。比如,老先生在給她上《詩經》時候,這位照本宣科的先生,不會懂的《關雎》的本義,也不會懂小女孩的心思,註解的什麼后妃之德啊!她通通看不見,杜麗娘看見的只有浪漫與愛情。這不就是湯顯祖戲曲中的“情”嗎?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再到後來,杜麗娘玩賞花園,花兒正當時節,杜麗娘也是正當時節的姑娘,這般體驗如此真切,難怪她要在花園裡感嘆道:“這般花花草草有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女孩子的有一股對愛情的渴望,浸潤在字裡行間。

接著,後面情節就是夢中柳夢梅與杜麗娘相會,夢不僅是《牡丹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湯顯祖其他作品很重要的內容。“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之火,燃盡了杜麗娘的生命,後柳夢梅來到此地,因為愛情杜麗娘死而復生,期間,傳統頑固思想使得他倆人遭遇種種險阻,最後皇帝終於成全兩人婚姻。

這種大膽離奇的夢中相會,死而復生的情節,今天看也是富有想象力而且無比浪漫。正好反應了湯顯祖作品“理之比無”,而“情之主體”的主體思想。愛情超越了時間,空間,也超越了生與死的距離,在作家浪漫的筆下恣意瀰漫著青春氣息,這股氣息衝破了理學道德束縛的枷鎖,並且穿越時代給我們這些讀者,觀眾以震撼!

其實,看作品要結合時代來看,宋代開始,儒家那一套“天人感應”忽悠不了君王了,迷信的東西不能管理皇帝,那麼,文人理學家們就開始注意人間世俗的道德,並且把道德與天地宇宙結合,用此束縛住皇帝與世人。

道德本身並不能使得社會進步,最大的用處是充當社會矛盾的潤滑油,再多潤滑油也不能代替汽油讓社會的引擎發動。而且理學的道德思想本身存在一定問題,作為思想學說尚且可以,作為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則太過恐怖。人的情感無法被真實表達,王陽明思想的部分繼承者和李贄等人批判理學思想,就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撥亂反正。湯顯祖也就是反對僵化的理學思想文學上的一個代表。

湯顯祖這個人受了三個人影響比較深。第一個是泰州學派代表王艮(王陽明的弟子)三傳弟子——羅汝芳,也就是說湯顯祖是王陽明思想的繼承者,羅是湯的老師,羅的書中有一句話“制欲非體仁”。從這看出,羅汝芳反對一味的節制人的正常慾望,這和僵化的“存天理,滅人慾”(存天理,滅人慾本身不是我們想的那種意思,而是後世所故意曲解,所以是僵化的思想。)相對立。

第二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了,李贄說過:“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其實就是強調人要有正當的個人欲求。湯顯祖的《牡丹亭》裡,二人夢中幽會(雲雨之歡,你懂的),豈不是對正當慾望的肯定嗎?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第三就是當時禪宗佛學家達觀和尚。湯顯祖自己說過:“如明德先生(羅汝芳)者,時在吾眼中矣。見以可上人(達觀)之雄,聽李百泉之傑,尋其吐屬,如獲美劍。”

這些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湯顯祖的思想,並且對於他去構建戲曲中的真情世界起到了作用。而湯顯祖也不傻,接受的了先進思想,把情感作為戲曲最重要的部分,其實也就是反對僵化的理學意識形態。這股風氣一直影響到了晚明,晚明那股享樂之風,其實不完全是享樂之風,有些人是奉行了“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李贄思想,不過是對抗僵化的官方哲學“理學”罷了。

而小說,戲曲當時其實是通俗文學樣式,越是“俗”的東西,越能看出這個時代的某些特徵,反而是“雅”的和“高大上”的東西,有可能因為創作者的思想超脫於時代,而不能代表這個時代。

湯顯祖的影響可不是僅僅在戲曲界,通俗的戲曲因為“俗”,所以受眾肯定比詩歌要多。首先就是影響到了《西廂記》銷量和價格,當時《牡丹亭》一出,《西廂記》多次價格下跌。“湯義仍《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記》減價”——沈德符《萬曆野活編》

其次就是明清的女性,《紅樓夢》裡,第二十三回林黛玉聽到的有如下幾句

“原來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你在幽閨自憐”

這不就是《牡丹亭》唱詞嗎?

“(黛玉)越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具體其他案例更多,婁江俞二孃讀完太過感動,17歲悲憤而亡,內江女子本來想給《牡丹亭》作者湯顯祖託付終身(我寫那麼多東西,也沒遇到這樣好事),結果,看見湯翁垂垂老矣,就投河自盡。西湖邊,有一個馮小青墓,馮小青也是一個苦命人,她感情不順,被正妻嫉妒,最後命運也很慘。絕命詩就是“冷雨幽窗不可聽, 挑燈閒看《牡丹亭》。 人間亦有痴於我, 豈獨傷心是小青!”當然,還有女性演員過分投入的,杭州女演員商小玲上演《尋夢》時候,她演完氣絕而亡。

這些故事是一種人性解放,也是對於自由與戀愛的追求。而湯顯祖把這些追求用浪漫的戲曲故事表達了出來。

具體這些女子故事參考如下:

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裡:「婁江女子俞二孃,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註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

湯顯祖《哭婁江女子二首》:「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為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

清焦循《劇說》引《黎瀟雲語》:「內江一女子,自矜才色,不輕許人,讀《還魂》而悅之,徑造西湖訪焉,願奉其帚。湯若士以年老辭,女不信。一日,若士湖上宴客,女往觀之,見若士皤然一翁,傴僂扶杖而行,女嘆曰:‘吾生平慕才,將託終身;今老醜若此,命也!’因投於水。」

……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說一千道一萬,絕大部分戲劇來說,推動戲曲情節發展的動力是理智與情感的鬥爭。杜父杜寶代表的就是受理學桎梏而思想僵化的理智代表,而情感則是柳夢梅和杜麗娘。

如果是現實意義的話,那麼我們今天固然不會太多有理學思想束縛禁錮住你,但是車子,房子,票子,兩個家庭的相處,哪一個不是桎梏住年輕人婚姻愛情的枷鎖呢?哪怕是沒有這些,工作與家庭的矛盾,理想與感情的摩擦,這充分說明理智與情感的碰撞依然存在,我們也許沒法根據戲曲或者小說去決定自己的行動,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湯顯祖戲劇裡學會一點,年輕人勇敢一點,至少做出嘗試,成與不成這都是你的青春,杜麗娘在奼紫嫣紅的年紀為愛夢中幽會,為愛死而復生。我們的選擇,至少最差也不會是死亡等著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勇敢面對自己的感情呢?

我覺得理性不是錯,錯的是理性而忘記了自己的本心,忘了自己心靈深處真摯單純的情感。人生就是如此!恐怕這就是《牡丹亭》放在如今的意義吧!

還有一點點現實意義,傳統情感忽略“慾望”(也可以換一個詞“性”)的成分,而西方對於“愛”的界定會有“性”的成分。在《牡丹亭》裡,沒有完全否定“慾望”的不合理(兩個人在夢中翻雲覆雨),就是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性”就是“愛”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在當時很大膽的觀念。今天,我們不至於比古人還頑固,談性色變不敢給孩子正當的“性觀念”教育吧!

可能時代一直在進步,但是道德未必會跟上時代,這時候,《牡丹亭》教會年輕的我們正視自己情感,面對自己真心,不斷在各種坎坷中前行。希望湯顯祖的“至情”不止是活在戲曲裡,也活在我們年輕人心中。

夢中巫山雲雨的體驗——《牡丹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