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文/鄭煥章

草菴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羅山鎮蘇內村的華表山麓,是世界上現在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華表山距晉江中心市區約十公里,泉(州)安(海)公路途經此地。它雙峰突起,聳峙角立,宛似華表;又因巉巖巨石,狀如劍戟,別稱為萬刀山或萬石峰。此山壑幽林美,山清氣爽,草菴安然地坐落在這風景如畫、氣候宜人之地。

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師撰書的《重興草菴記》碑曰:“草菴肇興,蓋在宋代,逮及明初,輪奐盡美。”相傳草菴始創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因摩尼教徒在華表山麓一高臺上結草為庵,故得名“草菴”。元朝順帝至元五年(1339年),摩尼教信士舍雕摩尼光佛石像奉祀,並改草菴為石構。於是,明代著名歷史學家何喬遠在所著《閩書·方域志》中寫道:“草菴,元時物也,祀摩尼佛。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摩尼教( Manichaeism),在我國又稱明教、明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紀時波斯人摩尼所創立。該教是在瑣羅亞斯德教(古代流行於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的宗教)的二元論理論的基礎上,吸收了基督教、諾斯替教派、佛教等的思想而形成了自己的教義(“二宗三際論”: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與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即過去、現在和將來),以及一套獨特的戒律和寺院制度。3至5世紀,它一直在亞、非、歐三大洲的很多地區流行,大約在6至7世紀傳入我國。

《閩書·方域志》載:“會昌中汰僧,明教(摩尼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今福建福清),授侶三山(今福建福州),遊方泉郡(今福建泉州),卒葬郡北山(清源山)下。”唐武宗滅佛時,於會昌三年(843年)令“天下摩尼寺並廢入官”,摩尼教徒遭受毀滅性打擊後,有位呼祿法師者由杭州逃到福建的福州、泉州一帶傳教,卒後還葬在泉州城北的清源山下。於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泉州已有摩尼教在活動。五代,徐鉉《稽神錄·清源都將》記載著清源郡(泉州)防遏營副將楊某請善作魔法之人“名曰明教”者驅走入宅作怪之鬼的故事,雖荒誕不經,但反映了其時泉州的摩尼教尚繼續在活動,且融合民間巫術以“明教”之名出現。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宋代,尤其是南宋,金兵入侵,內憂外患,摩尼教乘機在東南沿海的民間廣為傳播,泉州尤盛。當時,不僅農民群眾信仰,而且“秀才、吏人、軍兵亦相傳習”,甚至大理學家朱熹上清源山謁呼祿法師墓,在其詩中也表露出對這位摩尼教傳教師的敬仰。儘管後來泉州地方政府把明教(摩尼教)當作“魔教”並視為社會動亂的根源而加以禁止,但他們的活動依然相當活躍。在宋代泉州摩尼教的興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其教徒在晉江華表山“結草為庵”,創建寺廟;二是成立“明教會”基層組織。1979年,原晉江縣文管辦在草菴發掘出1件完整的“明教會”黑釉瓷碗和60多片殘碗片。碗的口徑18.5釐米、高6.5釐米,內外施黑釉,較粗糙,底露胎,圈足,碗內壁划行楷陰文“明教會”3字;在60多片的殘碗片中,有13片分別殘留劃有“明”、“教”、“會”之字,裝飾手法和字體均與完整的那件相同。後來,原晉江縣文管辦在晉江磁灶的宋代窯址發現有形體與此一模一樣並劃有“明”字的殘碗片,從而斷定這種碗系宋代晉江磁灶窯專門為草菴的明教會燒製的飲食器具,它是南宋時期泉州摩尼教興盛的一個重要標誌。這件完整的“明教會”黑釉瓷碗,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元代,由於政府對各種宗教採取兼收幷蓄的政策,又泉州的海外交通貿易進入最繁榮發達的黃金時代,出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況,因此,多種外來的宗教在泉州的活動是空前活躍,摩尼教也不例外。本世紀五十年代,泉州塗門外津頭埔發現一方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等”的教長失里門的石墓碑,說明這位高級僧官駐紮在泉州管理著江南一帶的明教(摩尼教)、秦教(基督教)等多種外來宗教,從而反映出元代泉州摩尼教的盛行。再者,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草菴由信徒施捨改為石構,並雕摩尼光佛石像,這一方面顯示了元代泉州摩尼教的興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摩尼教在泉州為了生存並受到佛教、道教的深刻影響而演變為偶像崇拜的宗教,因原來摩尼教規定是不拜偶像的。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元代改為石構的草菴是依山而建,用花崗岩石砌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頂,簷下置單挑華拱,建築面積僅為22.78平方米,小巧玲瓏,堅實秀麗。摩尼光佛則位於庵內正廳後壁的石壁垛上,係為浮雕。佛像高1.52米、寬0.83米,結跏趺坐於蓮臺上;散發披肩,雙掌疊放於腿上,手心向上;身著無扣寬袖大袍,內襯無領內衣,胸前飾有花結帶飾,分三層飄垂至盤腿之前;面龐圓潤,眉彎隆起,耳輪飽滿而下垂;顎下兩條長髯,直掛於胸前;佛像之後,下部飾以似散瓣蓮葉,上部作18條波紋狀的毫光所組成的放射形光圈,直徑198米,神態莊嚴,別具風采。

其形象與敦煌出土,現分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博物館的唐代寫本、摩尼教重要經典《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所描述的“摩尼光佛,頂圈十二光天勝相,……串以素帔,仿四淨法身,其居白座”基本相似。最為奇妙的是,這尊佛像的臉呈草綠色,手呈粉紅色,身呈灰白色,乃系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顏色精心設計雕琢而成,使之更為神化,可謂巧奪天工。在佛像的左右上角還各有一段摩崖石刻:左上角為陰刻楷書“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記”;右上角為陰刻楷書“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儒、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它們是鑑定摩尼光佛石雕像和研究草菴歷史以及摩尼教的演變的第一手寶貴資料。尤其是這尊摩尼光佛石雕像,不但成為我國宗教藝術的瑰寶,而且1978年8月在瑞典隆德大學召開的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還將它當作會徽;1991年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草菴考察,甚至認定它是世界上現存獨一無二的、最完整的摩尼教雕像,於是視它為他們這次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最大成就,此發現是具有世界性和歷史性的意義。

明代,由於朱元璋尊奉儒道釋三教,並惡明教上逼國號,因此,在全國範圍內摩尼教又遭受封建統治者的鎮壓而趨衰敗,可在泉州民間仍繼續在活動,故使草菴在明初“輪奐盡美”。在草菴右前方70米處的山岩上,原來還保留有明正統十年(1445年)的摩尼教的“四位一體”(或稱“四寂法身”)的宗教信條摩崖石刻一段,陰刻,楷書,四行,曰“勸念:清淨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正統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可惜此段石刻在十年浩劫中被鑿毀,現存為八十年代重刻。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清初,因沿襲明律禁止摩尼教,於是,草菴也逐漸衍化成佛教的活動場所摩尼光佛竟被誤作佛教之神來崇祀;然而,有趣的是其佛誕依然為原有的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說明它尚保留有摩尼教的遺緒。

民國期間,流寓閩南的著名高僧弘一大師曾三次駐錫草菴,每次掩留累月,或度歲,或養病,或講經。他還為草菴撰書兩幅楹聯和一篇《重興草菴記》,分別鐫刻於大門柱上和石碑上,成為研究該庵歷史的重要文物,併為之增輝添色。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根據草菴所保存的這些摩尼教遺物,確認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於是,草菴已成為舉世矚目、別具魅力的一處人文景觀。另者,草菴還有許多勝景令人流連:庵前有“隱居橋”、“八鳳池”、“六角井”、“憇亭”、“千年檜樹”,處處佳秀:庵後有“萬石梅峰”、“龍泉巖”、“玉泉”、“百級雲梯”,景景幽美。為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這一獨特的旅遊資源,1998年2月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與晉江市旅遊局委託武漢城建學院風景園林系制定草菴建設總體規劃,計劃五年完成,把草菴建設成為一處融宗教、文化、旅遊為一體的遊覽區。“萬石峰中月色泉聲千古趣,八方池裡天光雲影四時春”,這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將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亮點。

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晉江草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