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文:一葉浮生

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描寫了一個令江湖豪傑聞風喪膽的教派——明教,這裡匯聚著眾多頂尖高手,但名門正派依然言之鑿鑿,稱明教教徒無惡不作、危害蒼生,所以明教又得了個“魔教”的貶稱。而在金大俠的另一本小說《笑傲江湖》中,也塑造了一個教派——日月神教,同樣遭到江湖封殺,和明教的境況如出一轍。值得玩味的是,兩本書的男主角最後都做了這個教派的領袖。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明教和日月神教究竟是什麼來頭,竟然得到金大俠如此的厚愛?事實上,明教和日月神教並不是小說杜撰出來的,它們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也曾經輝煌過,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摩尼教。如果說佛教和道教是古代官方文化的主流,那麼摩尼教則一直以來被視為民間的祕密組織。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摩尼教從創立之初,就披著神祕的面紗,它誕生於古巴比倫,興盛在波斯的薩珊王朝,後來又經絲綢之路傳到了古老而又繁華的大唐。創教者摩尼有著和耶穌相似的經歷,他生於公元216年,242年曾在巴比倫傳教,277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他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傳統。摩尼聲稱自己是佛祖、瑣羅亞斯德(拜火教創始人)和耶穌的繼承者,也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先知。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因為創教者博採眾家之長,所以摩尼教的教義也變得很紛繁複雜,幾乎融合了當時世界上各種主流宗教的思想,包括佛教、基督教、祆教(拜火教)等等,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二宗三際論”,所謂“二宗”是指黑暗與光明、善與惡,而“三際”則是指世界發展的三個過程:即初際(過去)、中際(現在)和後際(將來),這些說法都和佛教中的世界觀大同小異,因此也一度讓人們以為所謂“摩尼”不過是佛祖釋迦牟尼中“牟尼”兩字的另一種譯法。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那麼為什麼摩尼教會有奇奇怪怪的別稱呢?這就不得不談到宗教的本土化。傳入中國的摩尼教,為了能擁有更多的信眾,不斷地簡化著自己的教義,以期能夠便於在民間廣泛傳播。信眾們敬奉摩尼為光明之神,認為世上光明力量必將戰勝黑暗力量,他們率先舉起了“崇尚光明”的旗幟,老百姓便簡稱摩尼教為明教,天地間最能代表光明的東西,無非是千百年來不曾消減的太陽和月亮,於是信徒們又自稱拜奉“日月”,漸漸地,摩尼教也被人們稱為“日月神教”。除此之外,因為摩尼教汲取了很多佛教的修行方式,比如提倡要吃素,所以又有“吃菜事摩教”的教義,然而時間一久,“摩教”竟然被不明就裡的人諧音為了“魔教”,以至於到後來擺脫不開被認為是邪魔外道的命運,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摩尼教在中國真正發展壯大,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關係密切,宗教有助於籠絡人心、團結人民的意志,比如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它的領袖洪秀全就先創立了拜上帝教,收服了一大批的信徒,這些信徒也就是後來起義軍的主力。在中國歷史上,摩尼教有兩次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一次是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另一次則是清朝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大起義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白蓮教是佛教淨土宗的分支,在宋末傳入中國,一直以祕密宗教的形式在民間傳播,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唸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後來則和堅持“反清復明”的民眾扭合在一起,遂成為清廷深惡痛絕的邪教勢力。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白蓮教逐漸和摩尼教相結合,明末的時候,白蓮教發展壯大,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才消亡,前後一共存在了八百年之久,而摩尼教卻在歷史的車輪下漸漸湮滅了蹤跡。

原來明教並非編造,其前身就是輝煌一時的摩尼教


摩尼教到底是正是邪呢?對那個時期的老百姓來說,它曾經給予了大家心靈的安慰,引導人們要向善、要心存光明,在艱苦的歲月裡儼然成為了人們的精神支柱,這也應當是一份正義吧!隨著時代的發展,摩尼教已經沒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最終它成為了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種已經徹底滅亡的世界性宗教。


本文由卓米詩詞彙簽約作者原創,版權歸卓米詩詞彙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