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53年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封面

1953年瑪格麗特·隆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的唱片封面上,坐在鬆軟的大軟墊上的夫人,優雅地彈著她心愛的鋼琴,周圍是一盆盆盛開的鮮花。那是她的世界,她的香氣,她的時光。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53年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封面

1953年瑪格麗特·隆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的唱片封面上,坐在鬆軟的大軟墊上的夫人,優雅地彈著她心愛的鋼琴,周圍是一盆盆盛開的鮮花。那是她的世界,她的香氣,她的時光。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與瑪格麗特·隆夫婦

隆和拉威爾私交甚密。拉威爾曾以一支技巧艱深的託卡塔(選自鋼琴曲集《庫普蘭之墓》)來紀念瑪格麗特·隆在戰爭中死去的丈夫。隆的丈夫馬利亞夫,是拉威爾與德彪西的共同好友,熱愛印象主義的法國新音樂,也是他不斷地說服自己的妻子去演奏這些嶄新風格的作品。馬利亞夫的死,讓隆深感悲痛,以至許多年都不肯出來舉辦音樂會。

拉威爾創作的這支G大調鋼協是提獻給瑪格麗特·隆的。隆於1932年1月14日在巴黎首演了這部作品,而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拉威爾本人。

說實在的,這部著名鋼協的第一和第三樂章,於我而言實在是太過於喧囂了,各種打擊樂器的疊加使用,加上大量的不和諧音,簡直像市井深處傳來的鍋碗瓢盆協奏曲。據說此曲是拉威爾在美國時痴迷於爵士樂那多變節奏後的產物,也是對他親自經歷過的一戰的迴響。在創作期間,他還因車禍傷及了大腦。總之,我個人覺得在聽感上,這兩個樂章有種精分的傾向。但奇特的是,這部作品卻有一個優美絕倫的第二樂章,和首末樂章的吵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53年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封面

1953年瑪格麗特·隆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的唱片封面上,坐在鬆軟的大軟墊上的夫人,優雅地彈著她心愛的鋼琴,周圍是一盆盆盛開的鮮花。那是她的世界,她的香氣,她的時光。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與瑪格麗特·隆夫婦

隆和拉威爾私交甚密。拉威爾曾以一支技巧艱深的託卡塔(選自鋼琴曲集《庫普蘭之墓》)來紀念瑪格麗特·隆在戰爭中死去的丈夫。隆的丈夫馬利亞夫,是拉威爾與德彪西的共同好友,熱愛印象主義的法國新音樂,也是他不斷地說服自己的妻子去演奏這些嶄新風格的作品。馬利亞夫的死,讓隆深感悲痛,以至許多年都不肯出來舉辦音樂會。

拉威爾創作的這支G大調鋼協是提獻給瑪格麗特·隆的。隆於1932年1月14日在巴黎首演了這部作品,而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拉威爾本人。

說實在的,這部著名鋼協的第一和第三樂章,於我而言實在是太過於喧囂了,各種打擊樂器的疊加使用,加上大量的不和諧音,簡直像市井深處傳來的鍋碗瓢盆協奏曲。據說此曲是拉威爾在美國時痴迷於爵士樂那多變節奏後的產物,也是對他親自經歷過的一戰的迴響。在創作期間,他還因車禍傷及了大腦。總之,我個人覺得在聽感上,這兩個樂章有種精分的傾向。但奇特的是,這部作品卻有一個優美絕倫的第二樂章,和首末樂章的吵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個詞彙來概括瑪格麗特·隆的演繹,我想說的一個字就是“淡”。但那絕非淡而無味的淡,而是一種介於濃淡之間的,一種富有灰度的高級的淡。

和許多當代演繹不同,隆沒有讓手下的鋼琴發出極致透明、顆粒感極強的音響,反而更關注旋律的歌唱性與音樂邏輯之間的平衡。她將鋼琴觸鍵的顆粒,置於一種淡淡的灰色氛圍之中,甚至偶爾會模糊了前景與背景之間的邊界,造成一種朦朧的“印象”,而非清晰的“形象”。其間,沒有任何東西被具體化,也沒有任何東西被突顯,情緒只是不喜不悲的流動著,疏離於人間太多的痛苦、悲傷與歡樂之外。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53年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封面

1953年瑪格麗特·隆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的唱片封面上,坐在鬆軟的大軟墊上的夫人,優雅地彈著她心愛的鋼琴,周圍是一盆盆盛開的鮮花。那是她的世界,她的香氣,她的時光。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與瑪格麗特·隆夫婦

隆和拉威爾私交甚密。拉威爾曾以一支技巧艱深的託卡塔(選自鋼琴曲集《庫普蘭之墓》)來紀念瑪格麗特·隆在戰爭中死去的丈夫。隆的丈夫馬利亞夫,是拉威爾與德彪西的共同好友,熱愛印象主義的法國新音樂,也是他不斷地說服自己的妻子去演奏這些嶄新風格的作品。馬利亞夫的死,讓隆深感悲痛,以至許多年都不肯出來舉辦音樂會。

拉威爾創作的這支G大調鋼協是提獻給瑪格麗特·隆的。隆於1932年1月14日在巴黎首演了這部作品,而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拉威爾本人。

說實在的,這部著名鋼協的第一和第三樂章,於我而言實在是太過於喧囂了,各種打擊樂器的疊加使用,加上大量的不和諧音,簡直像市井深處傳來的鍋碗瓢盆協奏曲。據說此曲是拉威爾在美國時痴迷於爵士樂那多變節奏後的產物,也是對他親自經歷過的一戰的迴響。在創作期間,他還因車禍傷及了大腦。總之,我個人覺得在聽感上,這兩個樂章有種精分的傾向。但奇特的是,這部作品卻有一個優美絕倫的第二樂章,和首末樂章的吵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個詞彙來概括瑪格麗特·隆的演繹,我想說的一個字就是“淡”。但那絕非淡而無味的淡,而是一種介於濃淡之間的,一種富有灰度的高級的淡。

和許多當代演繹不同,隆沒有讓手下的鋼琴發出極致透明、顆粒感極強的音響,反而更關注旋律的歌唱性與音樂邏輯之間的平衡。她將鋼琴觸鍵的顆粒,置於一種淡淡的灰色氛圍之中,甚至偶爾會模糊了前景與背景之間的邊界,造成一種朦朧的“印象”,而非清晰的“形象”。其間,沒有任何東西被具體化,也沒有任何東西被突顯,情緒只是不喜不悲的流動著,疏離於人間太多的痛苦、悲傷與歡樂之外。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自己曾說,這部作品不帶有任何深刻的感情,他強烈地反對將第二樂章過度的抒情化。以這個角度而言,或許瑪格麗特·隆最理解拉威爾。她知道,拉威爾真正反對的是,沉溺於情感的抒發。事實上,所有的情感都“淡淡”地存在,“淡淡”地累積,直到被遺忘。就如同卡爾維諾所說:誰想看清塵世,就應同它保持必要的距離。

你所有的痛苦與歡樂,只是這個無情世界的一部分。當最後的管絃樂加入到鋼琴的詩句中時,你原以為會有一種深厚寬廣的情感釋放出來,但你的聽感卻依然浸透在清冷的音響之中,波瀾不驚。彷彿深入到時光之外,寂靜而清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53年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封面

1953年瑪格麗特·隆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的唱片封面上,坐在鬆軟的大軟墊上的夫人,優雅地彈著她心愛的鋼琴,周圍是一盆盆盛開的鮮花。那是她的世界,她的香氣,她的時光。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與瑪格麗特·隆夫婦

隆和拉威爾私交甚密。拉威爾曾以一支技巧艱深的託卡塔(選自鋼琴曲集《庫普蘭之墓》)來紀念瑪格麗特·隆在戰爭中死去的丈夫。隆的丈夫馬利亞夫,是拉威爾與德彪西的共同好友,熱愛印象主義的法國新音樂,也是他不斷地說服自己的妻子去演奏這些嶄新風格的作品。馬利亞夫的死,讓隆深感悲痛,以至許多年都不肯出來舉辦音樂會。

拉威爾創作的這支G大調鋼協是提獻給瑪格麗特·隆的。隆於1932年1月14日在巴黎首演了這部作品,而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拉威爾本人。

說實在的,這部著名鋼協的第一和第三樂章,於我而言實在是太過於喧囂了,各種打擊樂器的疊加使用,加上大量的不和諧音,簡直像市井深處傳來的鍋碗瓢盆協奏曲。據說此曲是拉威爾在美國時痴迷於爵士樂那多變節奏後的產物,也是對他親自經歷過的一戰的迴響。在創作期間,他還因車禍傷及了大腦。總之,我個人覺得在聽感上,這兩個樂章有種精分的傾向。但奇特的是,這部作品卻有一個優美絕倫的第二樂章,和首末樂章的吵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個詞彙來概括瑪格麗特·隆的演繹,我想說的一個字就是“淡”。但那絕非淡而無味的淡,而是一種介於濃淡之間的,一種富有灰度的高級的淡。

和許多當代演繹不同,隆沒有讓手下的鋼琴發出極致透明、顆粒感極強的音響,反而更關注旋律的歌唱性與音樂邏輯之間的平衡。她將鋼琴觸鍵的顆粒,置於一種淡淡的灰色氛圍之中,甚至偶爾會模糊了前景與背景之間的邊界,造成一種朦朧的“印象”,而非清晰的“形象”。其間,沒有任何東西被具體化,也沒有任何東西被突顯,情緒只是不喜不悲的流動著,疏離於人間太多的痛苦、悲傷與歡樂之外。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自己曾說,這部作品不帶有任何深刻的感情,他強烈地反對將第二樂章過度的抒情化。以這個角度而言,或許瑪格麗特·隆最理解拉威爾。她知道,拉威爾真正反對的是,沉溺於情感的抒發。事實上,所有的情感都“淡淡”地存在,“淡淡”地累積,直到被遺忘。就如同卡爾維諾所說:誰想看清塵世,就應同它保持必要的距離。

你所有的痛苦與歡樂,只是這個無情世界的一部分。當最後的管絃樂加入到鋼琴的詩句中時,你原以為會有一種深厚寬廣的情感釋放出來,但你的聽感卻依然浸透在清冷的音響之中,波瀾不驚。彷彿深入到時光之外,寂靜而清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許多年前,我曾和上海的一位鋼琴家聊天,他不久前剛在法國奪得瑪格麗特·隆鋼琴大賽的金獎。我在恭喜他的同時很興奮的告訴他,最近我也迷上了這位優雅的法國阿姨。他好像很吃驚,如此老派的演奏風格也會有人惦記,然後他搖了搖頭說,現在人已經玩不出她的味道了。

那天在訪友回家的路,我下意識地抬頭瞥了一眼天空,心裡嘀咕:其實樹上的生活很美。你不會被地上的生活埋葬,但你仍是天地的一部分。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你為什麼讓我痛苦

因為我你愛

有些東西我永遠不會接受

你接受了,因為你為我忍受了痛苦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很多年前逛書店,偶然間被一行書名吸引。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我,哪知道作者卡爾維諾響噹噹的大名?僅僅是“樹上的男爵”幾個字莫名地抓住了我,驅動我本能地買下了這本小說。

一次倔強的反抗,讓主人公科希莫自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一生都生活在樹上。然而,與人群的疏離並沒有讓他走上個人封閉的道路,相反科希莫卻實現了一種非個人主義的完整。

他嚮往天空,也熱愛大地。樹上的他,生命卻更緊密地與地面上那個世界相連。天與地,與這位超現實的意大利男爵,彷彿構成了中國古老哲學中的天地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法國發行的瑪格麗特· 隆紀念郵票

疏離與融合,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地上的少女和男爵的愛情:戀愛的人渴望愛情,願意用痛苦去換取。如果你接受了她給你的痛苦,你就接受了她給你的愛情。

多年後,當我網上閒逛時,不經意間撿到了一枚塵封已久的法國女鋼琴家的舊錄音。此前也有20多年唱片折騰史的我,居然不知道她的名字,更沒聽過她的錄音。抓住我的只是唱片上一段簡短描述她生平的文字:鋼琴家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做派,喜歡獨自爬到樹上看書......

好象樹上男爵,不對——女伯爵。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版畫集之三 - 雨中花園

鋼琴:瑪格麗特· 隆

瑪格麗特· 隆,一個陌生的名字。在法語裡,瑪格麗特是種很可愛,又很不起眼的小雛菊,春夏之交時,白色的小花鋪滿田野,在輕柔的風中呼喚你去郊遊。對了,瑪格麗特· 隆特也特別喜歡花,她的鋼琴邊總是擺滿了鮮花。她說,當花兒開得特別好的時候,她的琴聲也會特別美妙。

在男性所主導的演奏世界中,女鋼琴家實屬稀有品種,更別說在女權主義還沒有流行起來的久遠時代。但這個名字卻和印象派音樂、甚至法國鋼琴流派密切關聯,後人甚至將她稱之為“法國鋼琴之母”。

她演奏的輝煌年代,介於此前的聖桑、弗雷和後來的德彪西、拉威爾之間。於是,上世紀之交那一眾——無論是老派還是新派的——法國作曲家,儘管彼此之間難免互撕,但都與這位女鋼琴家有著不凡的友誼。請求“隆夫人”來首演他們的作品,在那年頭可是這幫大男人們最重要的事。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弗雷:G小調第二鋼琴四重奏

瑪格麗特 · 隆/蒂博/富尼埃/維紐克斯

就象名字中的小雛菊,她的琴聲,也是那麼可愛、清新,不露鋒芒。這裡既無耀眼的色彩又無凌厲的力度,你想要的那些能抓住你感官的東西,她似乎都無意給你。大師的曲單甚至有點無趣,德奧浪漫主義後期的作品一律迴避。她偶爾彈肖邦,但她的肖邦一點不沉溺;她喜歡貝多芬,但她的貝多芬一點也不厚重;就算是最偏愛的印象派作品,她似乎也不執著於斑斕色彩的營造。但這聲音裡有種精緻之美,有種你看不見的清新活力,她總能悄悄地吸引著你,來到那片白色小雛菊盛開的田野。這裡雲淡風清,能聞到青草的氣息,聽到花兒與小鳥的輕唱,也能望見駐立在田野中的大樹,你不知道此刻,樹上的男(女)爵,是在沉睡?還是在看書?這是淡定從容的時光。你沉醉其中,悠然忘我。

你可以說她的鋼琴沒有霍洛維茨萬花筒般的音色,也沒有斯納貝爾自由灑脫的節奏。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她都能以她輕柔的指觸,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清風一般的印跡。

卡爾維諾曾說:你的腳步會追隨的不是雙眼所見的事物,而是內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在美妙、豐富、宏大的鋼琴世界中,瑪格麗特· 隆並不起眼,但絕對獨特,自成一格,令人難忘。

千篇一律,才是美真正的敵人。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新生代演奏家就常給人這種印象:他們雖受過標準而嚴苛的學院式訓練,大多技巧嫻熟精巧,結構工整,音色漂亮,只是除去一些表面上的感官差別,音樂內在氣質的辨識度並不高。更甚的是,似乎連演奏家個人的審美偏好也要讓位於市場需要。自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錄音軍備競賽開始,唱片公司出於維持粉絲心目中新鮮度的需要,在推層出新方面也是夠拼,演奏傢什麼作曲家的作品都要來一遍。但好像除了在顏值上的差異之外,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

奇怪的是,我們不正身處一個叫囂個性自由,並將個人主義被奉為最高價值的時代嗎?為什麼貨真價實的個人主義卻又如此匱乏?

今天我們再聽瑪格麗特· 隆的錄音更顯得彌足珍貴。大師顯然沒興趣討好別人,以博得卡拉ok式的掌聲,她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審美哲學,這讓她懂得取捨,並與世俗人情保持了距離。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內化了的勇敢和高貴,正是這內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技巧,決定了大師藝術的風格和高度。

33⅓ 唱片架

德彪西的第一批演奏者

Debussy-His first performers

1904~1963年錄音

發行:Warner Classics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是一張格外特別的錄音合輯。

包括瑪格麗特·隆在內,所有出現在這10張CD上的演奏家,都是20世紀上半葉德彪西音樂詮釋的先驅,很多甚至和作曲家個人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其中一些人還為他的作品進行了世界首演。可以說,這裡記錄的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詮釋,正是這些傑出的靈魂定義了我們對作曲家天才的理解。其中,瑪格麗特·隆對德彪西來說,更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02年,瑪格麗特·隆第一次聽到德彪西的現場音樂會,當即便對德彪西表示:

其中的一些東西我完全無法抓住,就像是面前立著一堵牆。你只顧埋頭作曲,但並不理會這些作品的演奏,因而你是不會知道它們實際上是有多麼難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隆與德彪西在花園裡聊天

德彪西的失望可想而知。那一刻,就好像很努力做功課的小學生,吃到了老師的差評。但是一向誰都不買賬的德彪西,卻並沒有因隆夫人的差評而疏遠了他心中的女神,就象《樹上的男爵》中追求男爵的姑娘。他不停地登門拜訪,說服女神演奏他的音樂,甚至向隆提出要專門搞一個工作室,來合作研習新的鋼琴音樂。隆對此表示出謹慎的態度,但他和德彪西之間的交流卻整整持續了15年。正如這張唱片裡內頁中的一段字:

一切都處於濃霧之中,無論演奏技術還是藝術本身,都需要時間來適應德彪西的語言。

新生事物在尚未被看透之前,隆既不會輕易拒絕,也不會盲目肯定。她知道,在那個陌生的領域裡,也有她不完整的自我。但她已然覺察到這個反骨份子身上真正的天才。德彪西偉大的音樂自帶生命,正因如此,它們就像作曲家的孩子,一旦離開母體,便自行生長,甚至變得連作曲家都難以駕馭。德彪西能彈鋼琴,但絕非一流的鋼琴家,而偉大的藝術只有和偉大的詮釋者相遇,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17年,也就是在德彪西去世前1年,瑪格麗特·隆才公開演奏德彪西的作品。這15年,她盤踞樹梢,絕不降到地面,甚至無視德彪西鍥而不捨的苦心勸說。但當她重新出現的時候,她接受了這份藝術上的愛情與它包含的全部痛苦。她不僅完整了自我,也完整了德彪西,完整了印象派鋼琴音樂。她的演奏心得,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整個鋼琴界對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詮釋方式。後來她曾向自己的學生分享了她對德彪西鋼琴音樂的心得:

演奏德彪西時應以輕柔的觸鍵為主,速度則依據所需的音色而定,觸鍵的部位避免過分靠近指尖,要多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演奏時切忌產生具有‘稜角音響’的敲擊。演奏印象派作品要十分講究踏板的使用,方能產生它所具有的流暢、不割裂、多變化以及音色朦朧迷離的效果……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德彪西:阿拉比卡-第一、二樂章

聽瑪格麗特·隆的德彪西,首先給我的聽感是動態的流動性。進入感官的絕非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好像你不是在觀看莫奈的一幅睡蓮,而是一系列不同的睡蓮組成的幻燈片。正是這種無法被定格的流動性,製造出那份不斷閃現著的、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喚起聽者的感官印象。而德彪西筆下的自然也由此獲得了生命,取代人,成為音樂的母體。

顯然,隆沒有把印象派簡單地理解為色彩,那樣,印象派就變成了金山農民畫。她追求的是色彩微妙的層次與律動,是律動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上感受,而非那固定的色彩本身。在隆看來,這一切都是藉由手指技術性的精準而達,需要理性地控制觸鍵、把握節奏與結構。同樣,隆深知,印象派不是浪漫主義,人應該相當程度地被抽離,他不能也絕不應該過份地介入環境,代表自然來說話,使得客觀世界的氛圍被主觀情緒所幹擾。你只是進入自然,在物我兩忘之後,與之合一。

於是,那些過於感性的多愁善感被排斥在音樂表達之外。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獨有的精緻疏離感,以一種高貴的方式,在這裡上升為詩意。人們總是說,印象主義的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東方韻味,其實正是這種奇妙的疏離感,讓你融化在天地萬物之間。

33⅓ 唱片架

拉威爾G大調鋼協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32年錄音

發行:Columbia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這張唱片的原始錄音來自1932的法國哥倫比亞公司,版權失效後被幾家小公司再版,於是出現了“拉威爾指揮”這樣的抓眼球標題。

不過,1932年的時候,拉威爾的確強勢介入了這次錄音,他當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最親密的好友瑪格麗特·隆,而是對協奏曲的指揮,可能歪曲他的作品心存疑慮(此前,他就因托斯卡尼尼將他的作品演繹得太快而暴跳如雷)。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似乎也不願冒險讓一位非專業指揮來主持錄音大局。於是,在當年那版78轉唱片上,拉威爾的名字是以“指導”而非“指揮”的名義出現在封面上。

可能正是這種不太健康的合作氛圍,導致這個錄音在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板中,鋼琴和樂隊之間有著明顯的脫節。哥倫比亞公司後來也不願再版。倒是1953年,在拉威爾去世17年後,法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再度邀請瑪格麗特·隆錄製了一版完美的G大調鋼協。只可惜,這版在QQ音樂裡沒有收錄。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1953年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封面

1953年瑪格麗特·隆重新錄音的拉威爾鋼協的唱片封面上,坐在鬆軟的大軟墊上的夫人,優雅地彈著她心愛的鋼琴,周圍是一盆盆盛開的鮮花。那是她的世界,她的香氣,她的時光。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與瑪格麗特·隆夫婦

隆和拉威爾私交甚密。拉威爾曾以一支技巧艱深的託卡塔(選自鋼琴曲集《庫普蘭之墓》)來紀念瑪格麗特·隆在戰爭中死去的丈夫。隆的丈夫馬利亞夫,是拉威爾與德彪西的共同好友,熱愛印象主義的法國新音樂,也是他不斷地說服自己的妻子去演奏這些嶄新風格的作品。馬利亞夫的死,讓隆深感悲痛,以至許多年都不肯出來舉辦音樂會。

拉威爾創作的這支G大調鋼協是提獻給瑪格麗特·隆的。隆於1932年1月14日在巴黎首演了這部作品,而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拉威爾本人。

說實在的,這部著名鋼協的第一和第三樂章,於我而言實在是太過於喧囂了,各種打擊樂器的疊加使用,加上大量的不和諧音,簡直像市井深處傳來的鍋碗瓢盆協奏曲。據說此曲是拉威爾在美國時痴迷於爵士樂那多變節奏後的產物,也是對他親自經歷過的一戰的迴響。在創作期間,他還因車禍傷及了大腦。總之,我個人覺得在聽感上,這兩個樂章有種精分的傾向。但奇特的是,這部作品卻有一個優美絕倫的第二樂章,和首末樂章的吵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個詞彙來概括瑪格麗特·隆的演繹,我想說的一個字就是“淡”。但那絕非淡而無味的淡,而是一種介於濃淡之間的,一種富有灰度的高級的淡。

和許多當代演繹不同,隆沒有讓手下的鋼琴發出極致透明、顆粒感極強的音響,反而更關注旋律的歌唱性與音樂邏輯之間的平衡。她將鋼琴觸鍵的顆粒,置於一種淡淡的灰色氛圍之中,甚至偶爾會模糊了前景與背景之間的邊界,造成一種朦朧的“印象”,而非清晰的“形象”。其間,沒有任何東西被具體化,也沒有任何東西被突顯,情緒只是不喜不悲的流動著,疏離於人間太多的痛苦、悲傷與歡樂之外。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拉威爾自己曾說,這部作品不帶有任何深刻的感情,他強烈地反對將第二樂章過度的抒情化。以這個角度而言,或許瑪格麗特·隆最理解拉威爾。她知道,拉威爾真正反對的是,沉溺於情感的抒發。事實上,所有的情感都“淡淡”地存在,“淡淡”地累積,直到被遺忘。就如同卡爾維諾所說:誰想看清塵世,就應同它保持必要的距離。

你所有的痛苦與歡樂,只是這個無情世界的一部分。當最後的管絃樂加入到鋼琴的詩句中時,你原以為會有一種深厚寬廣的情感釋放出來,但你的聽感卻依然浸透在清冷的音響之中,波瀾不驚。彷彿深入到時光之外,寂靜而清澈。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許多年前,我曾和上海的一位鋼琴家聊天,他不久前剛在法國奪得瑪格麗特·隆鋼琴大賽的金獎。我在恭喜他的同時很興奮的告訴他,最近我也迷上了這位優雅的法國阿姨。他好像很吃驚,如此老派的演奏風格也會有人惦記,然後他搖了搖頭說,現在人已經玩不出她的味道了。

那天在訪友回家的路,我下意識地抬頭瞥了一眼天空,心裡嘀咕:其實樹上的生活很美。你不會被地上的生活埋葬,但你仍是天地的一部分。

法國鋼琴之母瑪格麗特·隆 | 德彪西和拉威爾,只求女神彈奏一曲

喜歡自由地暢聊音樂與藝術的朋友,可以加入我們的微信群:黑膠叔叔的木屋,方法是,在微信通訊簿添加ID:blacklakers為好友,之後我們會拉您入群。注意:請不要在群裡做生意喔。

歡迎留言,謝謝轉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