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印度翻新計劃

莫迪 經濟 政治 交通 財經雜誌 2017-04-20

莫迪接下來如何行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如何解讀這次北方邦選舉勝利授予他的政治地位。如果他認為挑起階級間矛盾的民粹主義路線能夠帶來政治上的回報,那麼印度人民所期望的經濟改革很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莫迪的印度翻新計劃

(如果說2014年莫迪的上臺是帶來希望,那麼2017年的莫迪已經成為一個值得普通人信賴的政治領袖。圖/AFP)

《財經》記者 郝洲/文 袁雪/編輯

隨著印度人民黨(以下簡稱“人民黨”)在五個邦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總理莫迪在印度政壇如日中天。尤其在人民黨在印度第一人口大邦北方邦取得壓倒性勝利,獲得了該邦議會403席中的312席後,莫迪被視為有可能成為與開國總理尼赫魯和有著“印度母親”美譽的英迪拉·甘地齊名的偉大政治領袖。

就在五個月前,莫迪政府連夜頒佈的一道“廢鈔令”還令很多觀察家認為這會成為他政治生涯的滑鐵盧。但就像大多數人猜錯了美國大選結果一樣,絕大多數印度媒體和評論家在印度普通百姓對“廢鈔令”的反應上也出現了誤判。

“廢鈔令”沒有打擊到莫迪,反而給他帶來節節攀升的支持率。莫迪把住了普通民眾的脈:他成功地說服印度百姓,這一舉措對貪腐者的打擊要遠遠超過給普通人日常生活帶來的短暫困擾。

當然,僅憑“廢鈔令”是遠遠不夠的。在莫迪政府的推動下,超過2000萬的印度貧困家庭在過去一年內獲得了安全穩定的天然氣供應,甚至超額完成了政府之前的規劃。此外,人民黨還許諾將免除那些無法償還的農業貸款。4月5日,新上任的北方邦首席部長約吉·阿迪亞納斯(Yogi Adityanath)一筆勾銷了該邦2150萬名農民總額超過36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382億元)的農業貸款,讓這些農民可以獲得再次融資的資格。

在大多數印度人眼中,莫迪仍然是那個精力充沛、雷厲風行、善於雄辯的政治家。如果說2014年莫迪的上臺是帶來希望,那麼2017年的莫迪已經成為一個值得普通人信賴的政治領袖。

卡託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道格·班多(Doug Bandow)說,“如今的印度,已經沒有人能撼動莫迪的政治地位,也沒有任何政治反對力量能夠阻擋他的改革腳步,即便是在聯邦政府層面暫時無法推動的改革,莫迪也能夠在人民黨控制的地方政府層面進行試驗”。

許願“新印度”

隨著政治地位的鞏固,莫迪開始帶領印度人民一起暢想他的“新印度”。“我看到了一個嶄新的印度,年輕人夢想中的印度……這是一個給窮人帶來機會、讓窮人有發言權的新印度。”莫迪用這樣一番演講慶祝人民黨在北方邦的勝選。

讓莫迪如此自信的是印度經濟在去年閃閃發亮的表現。2016年,印度首次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大國,達到7.1%,超過了中國的6.7%。此外,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首次超過前宗主國英國,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對於印度人而言,這次超越如同一針強心劑,甚至有人將其與100多年前的日俄戰爭相提並論——一個東方國家對一個西方國家的勝利,一個新興國家擊敗了一個老牌帝國,而且是通過印度人推崇的“非暴力”方式。

得益於政治上的強勢,3月29日,人民黨成功在印度議會下院人民院通過了與商品和服務稅(Goods and Services Tax,GST)相關的四項法案。從今年7月1日起,印度全國將實行統一的稅收制度。

由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對印度各邦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各邦均享有徵稅自由權和邊境關稅權。在尼赫魯-甘地家族為核心的印度國大黨的漫長領導時期,印度也未能實現國內市場和稅制的統一,使印度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例在國內各邦之間仍然徵收關稅的“活化石”。

GST法案的通過對於印度建立國內統一市場和統一稅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個功勞自然要記在莫迪的頭上。

除了稅法的統一,莫迪還要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使印度全境實現互聯互通。

目前,印度政府正在制定一項總價值超過100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0.6萬億元)的全國交通總體規劃,這是印度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推動交通總體規劃,將由道路交通、航運、航空以及鐵路等部門聯合執行。該計劃的重點包括十大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如能順利建成將讓印度客運系統以及貨運系統的多種交通模式實現無縫銜接。

4月2日,位於印控克什米爾的切納尼-納什裡(Chenani-Nashri)公路隧道正式開通,該隧道是印度44號國家公路(舊稱1A國道)斯利那加(Srinagar)至查謨(Jammu)段四車道拓寬計劃的一部分,使切納尼與納什裡之間的距離從41公里縮短至10公里,通行時間節約兩小時。莫迪專程前往參加了該隧道的開通儀式。

印度政府還成立了鐵路發展局以促進私營部門對印度鐵路的投資和建設,此外,該局將專門負責制定全新的客運和貨運價格體系,使印度的鐵路運輸更符合市場規律。

莫迪政府主導的數個大型基建規劃將在接下來幾年陸續完工,如對各個港口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國家港口建設項目、古吉拉特邦-米佐拉姆邦之間的高速公路、孟買港長達22.5公里的跨海大橋、古吉拉特-格勒克布爾天然氣管道等。

“對於莫迪政府而言,其經濟改革計劃包含兩大核心要務;其一是建立統一的全國市場,GST是軟件意義上的,交通基礎設施是硬件意義上的;其二是消除與印度經濟發展現狀不匹配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盤古智庫印度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毛克疾對《財經》記者說。

骨感的現實

高速行駛的印度經濟快車的內部配件也存在一些隱患。

班多注意到,印度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大規模開支驅動的,而不是來源於私營部門的投資和運營。在卡託研究所發佈的2014年度世界經濟自由度排行榜上,印度在159個國家中排行第112位;在傳統基金會發布的2017年世界經濟自由指數排行中,印度在180個國家中排行第143位。

“印度的官僚政治是一門讓可能變為不可能的藝術”,人們經常這樣形容印度複雜的行政管理體制。

莫迪在上任的前三年已經做出了一些改變,他向民眾稱:有1100條冗餘的法律被廢除,以前需要15天註冊一家公司,現在24小時就可以搞定了;以前申請一本護照需要幾個月,現在一個星期就夠了。

在吸引外資方面,莫迪政府降低了諸多行業的准入門檻,包括鐵路、煤礦、建築等領域,但這對投資者產生的吸引力還遠遠不夠。例如,最讓投資者感到頭疼的印度用工和解僱問題——印度政府規定,用工超過100人的公司在裁員時需要經過政府的同意和批准。此外,印度工人還享有最低工資的保護待遇。

印度的法律體系繼承於英國殖民時期,工會有著強大的能量。“但以印度的經濟發展現狀,這些規定和法律實際上都在制約印度經濟的發展。”毛克疾認為。

因此,在印度勞動就業有所增長的部門都是那些勞工法管轄不到的經濟領域。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在大型工業領域,有50%左右的工人是正式合同工,而在服務領域,這一比例不到9%。

此外,印度的國有銀行也一直被呆賬壞賬問題困擾著。在過去一年中,印度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總額上升了56.4%,達到歷史最高的6.15萬億盧比(約合945億美元),總體壞賬率達到了將近20%。國有銀行控制著整個印度70%以上的金融資源,壞賬的不斷攀升自然影響到對效率較高的生產部門的再融資,並且增加了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曾多次前往印度考察的《光明日報》前記者周戎稱,目前莫迪取得一定改革成果的領域都是淺水區(稅制改革除外),接下來的深水區才是對他真正的考驗。

例如勞工法和土地法,這兩項改革將會觸及莫迪的忠實支持者草根階級的利益,另一方面因為人民黨在聯邦院(印度議會的上院)仍然不掌握多數,不少立法工作無法獲得通過。

印度聯邦院議員由各邦議會按政黨所獲席位的比例間接選舉產生,儘管人民黨在北方邦這個議員席位大戶獲得了絕對多數,但根據聯邦院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議席的規則,人民黨想要獲得在聯邦院的多數還需要一定時間。

這就不難理解莫迪為什麼稱他把目標設定在2022年,也就是印度獨立75週年的時刻,“如果12.5億印度人能夠使這個國家繼續前進五年,印度會摘掉貧窮落後的帽子”。

麥肯錫諮詢公司預測稱,如果印度成功解開繁縟的規章制度的桎梏,其經濟增長率甚至有可能達到10%。但是,投資人沒有這麼樂觀。“一些銀行家和投資者在忙於收縮投資,就好像經濟危機來臨一樣。”《經濟學人》的文章稱。

印度儲蓄銀行(即印度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印度所有銀行對工業部門的貸款比上一年下降了近5%。

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員坦維·馬丹(Tanvi Madan)分析,“莫迪顯然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的信奉者,這一點已經確認無疑。”他相信的是政府能夠更好地管控經濟,這樣一來,經濟權力和經濟資源都會更加向政府集中,打著反黑反腐旗號的“廢鈔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莫迪接下來如何行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如何解讀這次北方邦選舉勝利授予他的政治地位。如果他認為挑起階級間矛盾的民粹主義路線能夠帶給他政治上的回報,那麼印度人民所期望的經濟改革很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如果他將勝利理解為人們期望繼續深化經濟改革而授予他更大權力,那麼他則有可能給印度帶來徹底改變。

(本文首刊於2017年4月10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