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據《今日俄羅斯》報道,意大利知名導演伯納多·貝託魯奇去世,享年77歲。

貝納爾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1年3月16日出生於意大利帕爾馬,是意大利著名的導演、編劇、製作人。

貝託魯奇在中國最出名的作品,是1987年執導傳記片《末代皇帝》,該片是歷史上第一部獲准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 。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貝託魯奇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詩人和影評人。20出頭的他,還在大學校園時,就成為了偉大的導演帕索里尼的助手和副導演。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1962年,貝託魯奇尚未大學畢業,拍出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死神》。影片根據帕索里尼的小說改編,故事開始於羅馬城內的一起凶殺案。一名妓女在臺伯河邊的公園中遇害,幾名案發當夜出現在現場的相關人員被警方一一盤問:身無分文的年青人坎提聲稱最近在找工作,然而事實是他和兩名同伴在公園中伺機偷竊戀人們的物品;慣犯布斯德利久未與警方打交道,他在案發當日白天約會了情人,然後與供養他的放債女友大吵了一架;士兵特奧多羅當日則在街上糾纏陌生的女子們,他在公園的長椅上昏昏睡去,但目擊了一名穿著拖鞋的可疑男子……可疑男子到案,向警方供述當日自身的經歷,同時將一對兒百無聊賴的年青人引入案情……案件本身並不複雜,偵破過程也未有懸疑設置,帕索里尼在一個類似社會新聞的故事裡,用散文的白描手法展開了意大利當代的中下層生態。年輕的貝託魯奇受教於帕索里尼早期風格,《死神》的美學手法明顯地來自帕索里尼的《羅馬媽媽》。

他在24歲時,導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革命前夕》(1964),並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業基礎。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貝託魯奇在家鄉帕爾馬拍攝了《革命前夕》,他首次在人性探討的基礎上融入政治意識。影片描述一箇中產階段的知識青年徘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他想和人談革命,談感情,他愛上姨母,為這種感情覺得內疚和痛苦。終於他鬥不過現實,和一個自己不大喜歡的少女結婚。貝託魯奇在電影裡展現了1960年代的時代氛圍,以男主角個體的困惑,隱喻了歐洲左派青年的集體迷惘。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貝特魯奇擅於把富有家庭氣息的浪漫情節和內蘊的心理批判作為表現的核心,結合政治隱喻、社會內涵,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1968年,他執導的《同伴》頗具當時興起的新浪潮電影的特質。

此後,他在影片中開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深厚魅力,並在《蜘蛛的計劃》(1970) 一片中首獲成功。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蜘蛛的計劃》也是貝託魯奇在家鄉拍攝的表現出他對父輩文化的質疑,也兼顧了情節的吸引力。反法西斯民族英雄的兒子,在父親被暗殺的30年後回故鄉出席市長的贈匾儀式,從父親當年情婦的口中得悉暗殺其父的凶手是當地人,乃決心查出真相,父親生前的三位好友向小阿多斯講述父親的事蹟,而父親的宿敵貝卡夏則想辦法要把他趕走。最後小阿多斯撥開重重迷霧,發現父親竟是密通法西斯的間諜。眾人在識破其背叛行徑後竟然用追封“烈士”這種兩全其美的方式來處死其父,並維護抵抗者的聲譽。兒子最終也沒有把真相揭露出來,而屈服於這一被矇蔽的表象。 貝託魯奇用兒子與父親這兩個表象互相結合又互相背離的關係,試圖對1930年代法西斯社會矇混不清的道德觀進行批判。

1970年,貝特魯奇導演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同流者》,電影的敘事結構讓人難忘,兩位女主角共舞探戈的場景是影史經典。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在《同流者》中,青年馬塞洛是意大利法西斯組織的一員,他的新任務是到巴黎除掉他以前大學時候的教授 盧克·誇德里,一個反法西斯組織的成員。馬塞洛以和未婚妻朱利亞到巴黎度蜜月為藉口,到教授家拜訪。在教授家,馬塞洛被教授的年輕妻子安娜深深吸引。馬塞洛的同伴曼加涅略不斷催促他除掉教授,然而他遲遲不願下手……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充滿隱喻色彩,馬塞洛是意大利貴族的落魄子弟,也是法西斯主義者,這指代法西斯主義的現象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經濟狀況。他的父親是個瘋子,在瘋人院裡談論殺戮和統治,在西方文化中,父親象徵著權威、秩序、與權力,這隱喻法西斯主義興盛於斷裂的歷史和衰落的權威。他的母親享受著父親遺留的豪宅,但是私生活混亂不堪,淫亂萬分,暗示社會精神的虛無與混亂。在馬塞洛幼年,一個粗俗的司機引誘了他,更用一把槍誘導他走向瘋狂與罪惡,童年的意外可以理解為突發的、偶然的、非合理性的誘發因素,而手段則是暴力和慾望。為了獲得“正常”的社會認同,馬塞洛試圖通過觀察和模仿而與眾人一致。在他眼中, “不正常”的是整個家庭和社會,是對他的社會身份構成威脅的“噁心”的同性慾望;“正常”則意味著選擇小資產階級女人作為妻子,皈依法西斯而去刺殺左派老師夫婦。可是反諷的是,馬切洛憑藉自己的理性追求“正常”的前提,恰恰是忘掉自己、違背理性。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馬塞洛和哲學教授討論的“柏拉圖洞穴寓言”,明確地指向影片的主題。這對師生開始對談時,馬塞洛把房間的百葉窗都拉上,在牆壁上製造了一個自己的影子。特寫鏡頭中我們也看到了同流者的模樣——那是一個人影,只有輪廓,沒有面孔。馬塞洛明知看到的 “影子”不是實在,卻不能承受思考的後果,而自我流放到洞穴,可是他的老師坦蕩地打開窗戶,直接展示給他看太陽有多麼容易就可以去除這個影子。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兩年後,在《巴黎的最後探戈》(1973) 中,貝託魯奇探索了愛的極端狀態。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影片的開始,與字幕同時出現的是英國畫家培根的兩幅畫作,畫面上的男子可怕地扭曲著面龐和肌肉,面目模糊地蜷縮在蒼白、封閉、傾斜的室內空間裡。隨著字幕隱去,馬龍·白蘭度出現了,不是《慾望號街車》中行走的荷爾蒙肉體,那時他已經鬆鬆垮垮地老了,臉上仍有雕塑般的美感。他扮演從美國來法國定居的中年作家保羅,他在巴黎的街頭失魂落魄,因為他深愛的妻子在不久前自殺身亡,場面異常恐怖血腥。保羅與如母獸般敏捷矯健且青春豔麗的讓娜擦肩而過,在一間待租的空曠公寓裡兩人再次相遇,幾乎沒有說過幾句話,他們就開始了一段瘋狂的肉體關係。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保羅試圖在巴黎16區的那間陰暗公寓裡建構一個絕對隱祕的空間,一個只是與獸性有關的極端虛無的空間,他要拒絕彼此的姓名,並拒絕由此引申而出的理性和人性。他和讓娜不知道對方的名字,在那間只有一張床的公寓裡終日赤裸相對,兩人如動物般瘋狂交媾。讓娜漸漸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這個神祕而粗暴的男人。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保羅對亡妻的大段獨白,成就了白蘭度不朽的表演。在對死去妻子盡情傾訴之後,保羅試圖擺脫過去的陰影,與讓娜共同生活。但讓娜此時決定結束與保羅之間的這種混亂關係,她不敢面對這愛,這是一種可毀滅一切的原始力量。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保羅糾纏著讓娜,兩人追逐著來到一個正在舉行探戈舞比賽的大廳,保羅揹著讓娜走進了舞池中間,開始旁若無人地開始狂舞,那段奇妙卻粗俗的探戈舞步宛如高潮痙攣時刻的瘋狂和混亂。評委把他們趕出舞池,兩人奔跑追逐於巴黎陽光明亮的大街上,保羅跟著讓娜來到了她母親的家中,追問她的名字。她簡短地說出了自己的名字,“讓娜,”相伴隨的是一聲槍響——她用父親留下的手槍擊中了保羅。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白蘭度的表演撐起了這部電影,他用黯然的眼神和充滿滄桑感的聲音念出那段經典的獨白:愛情沒有原則,也沒有道德規範。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但拍電影是有原則和道德規範的。很多年後,女主角瑪利亞施耐德痛苦地說出,片中那段驚世駭俗的強暴戲份是白蘭度和貝託魯奇臨時決定加入拍攝的,她完全不知情,而那年她只有19歲。她因為《巴黎最後的探戈》的大尺度演出備受壓力,影片上映後的流言蜚語讓她不堪重負。這個角色只給她帶來了4000美元的收入,但是,她從此聲名狼藉。2007年她接受採訪時說,“被看作一個性愛符號讓我覺得十分難過,我希望被看作一名女演員,但是這段演出使我的名譽掃地,這使我崩潰。現在,我終於可以正視我在電影中的表演並欣賞它。”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1977年,貝特魯奇以大手筆製作了頗具史詩氣息的《1990》。影片講述了兩個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紀交替的45年間的友情與鬥爭,以此折射出了廣闊的社會內容和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1900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劇大師威爾弟去世,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兩戶家庭產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羅伯特·德尼羅 Robert De Niro)是富有的農場主的孫子;奧爾茂(傑拉爾·德帕迪約 Gérard Depardieu)是貧窮的農戶的孫子。兩人從小就結下了友誼,然而因為地位階級與出身經歷的不同,註定了兩人天壤之別的迥然人生。這部長達五小時的史詩作品以20世紀初期意大利社會動盪時期為故事背景,時間跨越40年,講述了階級矛盾和家族紛爭下仇恨和抗爭的故事。本片在歐洲被視為階級鬥爭電影讀本,情節和表現尺度大膽,以至於長期被禁映。

阿弗雷德和奧爾茂在純真年代,各自躲開本階級小圈子的人,玩到了一起,在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後,軍官少爺重逢劫後餘生的僱農士兵,他們難以遏制地擁抱彼此,一起去妓院買春完成“成年禮”,然後,他們愛上了同一個女人。法國女孩艾達,新潮,脆弱,她嫁為莊園婦,卻痛恨資產階級的軟弱虛無,渴望無產階級粗糙生猛的活力,她既無法容忍阿弗雷德的懦弱,也不能跟隨奧爾茂吃苦,最終離開了這兩個男人,進入自我放逐的生活。

阿弗雷德其實是本階級的叛徒,他不屑於向意大利法西斯宣誓效忠,他甚至把家傳的手槍送給了奧爾茂。他說,奧爾茂是他唯一的朋友,是他一輩子離不開的人。奧爾茂卻悲哀地意識到他們畢竟漸行漸遠,在他被誣陷成殺人犯遭到莊園裡的法西斯痛毆時,阿弗雷德的眼神如冰。

二戰結束,意大利社會摧枯拉朽,地主階級被批鬥,奧爾莫作為僱農的領袖,率眾揭批阿弗雷德。當一個窮戶男孩如奧爾茂當年好勇鬥狠,要槍斃主人阿弗雷德時,奧爾茂崩潰了,他懇求他的同志們:“地主”阿弗雷德被殺死了,讓作為“人”的阿弗雷德活下去。然而阿爾弗雷德並不領情。直到他們垂垂老去,他們回到田野中,像童年時那樣,在草堆裡翻滾,而阿弗雷德終於兌現了小時候不敢兌現的賭約,躺到了火車鐵軌上……

阿弗雷德的兩次臥軌,從少不更事的孩子到白髮蒼蒼的老者,這兩個鏡頭構成了影片的核心隱喻:肉身如何承受歷史車輪的碾壓,任何的“主義”都是為虎作倀,都是過眼雲煙,永恆的是肉身的困鬥。

1987 年,他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該片獲得了九項國際大獎,是貝特魯奇導演生涯中的里程碑。

貝託魯奇去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戲夢巴黎》

編輯:吳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