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音樂向“世界”看齊

民族音樂 音樂 流行音樂 樂器 中國文明網 2017-05-06

近些年來,廣西一直活躍著一些致力於民族音樂創新的音樂人,如毛南樂隊的李大為、蒙娃努索,哈嘹樂隊的莫掩策、韋晴晴等。在今年“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的大舞臺上,毛南樂隊的原創毛南歌曲《阿南》《家裡不是我的天涯》,哈嘹樂隊的《月亮》《生命之河》,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音樂融合,使民族音樂充滿活力,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聽覺震撼。

別開生面的民族音樂

“父母姐弟都來送我我就掉眼淚/明天在哪我不怕/喝一杯呀高粱酒呦/一聲乾杯嘍……”一首毛南語與現代音樂完美融合的《家裡不是我的天涯》,唱出了既想外出闖蕩、又牽掛家人的複雜心情,唱哭了無數觀眾。

主創者李大為是一位漢族小夥。漢族小夥緣何創作毛南歌曲?這得從他的毛南族妻子蒙娃努索說起。

2011年,李大為第一次跟隨蒙娃努索去了她的家鄉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三南地區——毛南族發祥地。“毛南有好酒嘞/高粱酒嘞/這酒又香又甘甜嘞/啊嘿耶!”當如天籟般的毛南民歌在耳邊響起時,“雖然是第一次聽,但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許這就是一直流淌在我血液裡的聲音吧!”李大為動情地說。“在那裡的每一天都是放鬆和快樂的。”毛南族人民的淳樸,離別時親人的不捨,激發了李大為的創作靈感。第一首毛南歌曲《家裡不是我的天涯》一氣呵成,“當我用毛南語唱給妻子聽時,妻子淚流滿面,這首歌觸動到她心底的思鄉情思。”

2015年,《家裡不是我的天涯》在廣西衛視的《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節目中首次亮相,轟動整個毛南族,幾乎是家喻戶曉。這首歌也獲得節目最佳原創歌手獎,從而增強了李大為創作毛南歌曲的信心。“我會寫歌會唱歌,為什麼不去傳承毛南族的音樂文化?!”李大為聯繫曾經一起合作過的東北音樂人馬嘉、大提琴演奏家裘諍、哈薩克族音樂製作人葉克峰·扎爾別克、內蒙古的樑瀟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音樂人,共同的音樂理想讓他們聚在了一起。

李大為開始根據毛南故事的記載,對傳統毛南歌曲進行整理改編。“《家裡不是我的天涯》就是一首傳統毛南曲調,中間轉大調加了一段現代音樂,這麼一改進,反倒吸引大家去關注毛南語那部分了。”

由於他們對毛南族獨特的曲調,特有的蒲琴、三界琴與現代音樂的獨到詮釋,引發觀眾熱切關注。2016年,李大為帶著他的《家裡不是我的天涯》等毛南歌曲,一嗓子唱到了央視大舞臺,讓鮮為人知的毛南民歌著實火了一把。

同樣登上央視舞臺的,還有號稱“壯族歌王”的莫掩策與他所在的哈嘹樂隊。哈嘹樂隊憑藉悅耳的原創民族歌曲《月亮》《樂逍遙》《趕圩樂》,一度晉級第十四屆央視青歌賽總決賽,在全國音樂界引起不小轟動。

“想你好整夜/想到月亮都沉默了/我滿身滿頭是露水/晶瑩著你溫柔的臉龐……”《月亮》由壯族嘹歌的音樂元素糅合藍調等現代音樂體裁,突出現代與民族、柔與剛纏繞的“碰撞”效果,贏得評委、觀眾連連叫好。音樂人馮曉泉聽到歌曲時感動得兩眼溼潤:“莫掩策在運用世界音樂元素融入到壯族山歌的音樂曲調當中,很走心。我本身也玩這樣的音樂,真的很不容易。”儘管受到評委和觀眾的讚賞,莫掩策卻不是很滿意自己的作品,“仔細聽,還是聽得出民族與時尚的界線很明顯。我的目標是將兩者融合得就如同水與鹽融合,自然而無痕跡。”

來自百色平果的莫掩策原是平果鋁的一名普通工人,對自己民族的音樂有一種天生的眷戀。“看著嘹歌在現代音樂衝擊下漸漸沒落,心中那個痛苦無以言表。就試著將嘹歌和現代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寫一些歌曲。”原生態嘹歌元素與時尚音樂結合的第一首原創歌曲《月亮》,一問世就獲得好評,尤其受到年輕人喜愛,在平果縣處處可以聽到年輕人在哼唱這首歌。

毛南樂隊、哈嘹樂隊的歌除了展示民族音樂的多樣化,帶給人們新的聽覺感受外,其現代新潮的表演方式,也直接衝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受。

在央視舞臺上,毛南樂隊打破傳統、呆板的表演方式,或站立或移動演奏,主唱蒙娃努索身著玫紅的毛南織錦,雙手搖擺著自創的“牛角雨桶”,猶如潺潺雨聲在耳邊響起,視覺與聽覺的動感竟那麼貼切地糅合在一起,配合絢麗的舞臺燈光,舞臺效果十分震撼。

《月亮》是以平果壯族嘹歌“那海嘹”曲調進行創作的壯族民歌。為了更好地演繹出愛情的美好,《月亮》打破傳統男女面對面對歌形式:皎潔月光下,哈嘹樂隊的女主唱韋晴晴身著鑲嵌了壯錦元素的黑衣壯服飾,婉轉地吟唱著;幾個壯族阿哥、妹子或坐或站,輕柔和唱著,整個舞臺效果給人以空靈恬靜的唯美視覺享受。

接“地氣” 擔“傳承”

“民族音樂的發展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保持民族音樂的原汁原味,通過採風、蒐集,對民間老藝人的絕活進行文獻整理、錄音留存;另一方面是繼承、創作之路,在繼承民間傳統的基礎上,以新形式予以再造,使之重新成為民族生活的一部分。”廣西音樂家協會主席黃朝瑞說。

毛南樂隊、哈嘹樂隊一直致力於傳承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音樂遺產,並對當地民族音樂進行再創作。他們的樂器也是多種多樣,除了吉他、貝斯、鼓,還加入蒲、三界琴、“牛角雨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談到傳承,莫掩策一直認為:“只有在守住中華傳統文化根的同時,運用現代音樂元素加以融合,這樣的音樂才更加有力量。”因此,莫掩策執著地尋找著一個能代表壯族音樂的符號,如同一唱起“呀啦索”就聯想到藏族音樂。要在浩瀚無窮的壯族音樂中去尋找到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無異於大海撈針。“只有沉下去,將耳朵貼近鄉村的每個角落,儘可能尋找到更多富有內涵的襯詞,也許從這些襯詞裡面我們會得到更多啟發。”莫掩策語氣堅定地說。

自2011年至今,李大為幾乎每年都到蒙娃努索的老家住上一段時間,聽當地人唱歌,跟當地人喝酒聊天爬山。他說,儘管他不是毛南人,卻深深地熱愛著這裡的一切,這些年在環江蒐集到大量民族民間音樂素材。

“毛南這麼多人/以巴音山為靠山/東邊天剛矇矇亮/孩兒啊~看得見天上的太陽……”去年8月,在採風中收穫滿滿的李大為再次創作了毛南歌曲《阿南》,優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詞,引起思鄉人的強烈共鳴。一位久居國外的華裔聽得熱淚盈眶,激動地邀請李大為和他的毛南樂隊到海外為僑胞演唱。

“人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認為把民族音樂用世界音樂語言描述出來,才是世界的。”李大為堅信,他們的路子沒走錯!(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記者 張天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