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榮的民族音樂新願景

2013年《音樂週報》首期“民樂”版

文 | 蕭舒文

就20世紀而言,新型的民族之聲可謂是一種音樂新形式,作為它主要載體的民族管絃樂隊(樂團),則迅速在全國各地成立起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民族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等先後組建,成為民族音樂表演舞臺上的中流砥柱。各省市的歌劇舞劇院團、地方文工團亦陸續成立民樂隊、民樂小組,如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河南民族樂團、廣東民族樂團等,他們肩負起豐富大眾文藝生活的重責大任,共同奏響屬於時代的民族樂音。

民族管絃樂藝術持續不斷地發展,在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迎來了空前的繁榮。由於國家全面實施解放思想,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獲得了寬鬆自由的新環境,均促使音樂領域在創作和演奏等方面產生豐碩成果。1979年創辦的《音樂週報》,恰成為民族音樂發展的“見證人”,從成立伊始它便對民族管絃樂予以持續關注。隨著民樂的發展,《音樂週報》上關於民樂的報道也越來越多。直至2013年,《音樂週報》特別開闢“民樂”版,以每週一版的體量關注民樂的發展。不論是民樂團體的建設,還是民樂作品的創作、民樂人才的發掘……“民樂”版始終聚焦民樂發展,為民樂界持續發聲,聚攏人氣,受到業內的關注和肯定。

音樂學家喬建中在《四十年來的民族器樂創作》中論述,這40年的民族器樂創作熱點和基本特徵之一是以大中型體量的作品居多,即民族管絃樂作品、民族器樂協奏曲等。如劉文金在1982年完成的四樂章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由當代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在上海首演。再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大批大型民族管絃樂合奏作品,像何訓田《達勃河隨想》(1982)、彭修文《秦·兵馬俑》(1984)、譚盾《西北組曲》(1985)、金湘《塔什拉瑪幹掠影》(1985)等,不勝枚舉。各個民族管弦樂團相繼推出適應新時代的作品,並結合身處地區傳統文化的特色,將民族器樂的豐富多姿充分展示。1986年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成立,並統領各項民族器樂成立學會,更是標誌著民族管絃樂在中國近現代音樂領域中已佔有重要席位。在民族器樂的表演舞臺上,這些優秀作品既打造了音樂經典,也昭示著民族管弦樂團由此獲得了自己的音樂座標與時代定位。

拜改革開放所賜,不僅是內地的民族管絃樂發展朝氣蓬勃,港澳臺地區的民族樂團也依據自身的區域優勢,在與內地民族樂團頻繁交流的基礎上,呈現千姿百態的音樂魅力。成立於1977年的香港中樂團,以卓著專業的執著精神追求藝術的完美。多年來持續委約內地作曲家創作新作品,使得他們的“曲庫”能從現代民族管絃樂的開山之作《春江花月夜》橫跨至近年新創的大型組曲《周·秦·漢·唐——唐響》。龐大完整的曲目量、嚴謹專業的演奏,使得香港中樂團在頂尖民族樂團之列長居不衰。同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組建的臺北市立國樂團,與大陸各大民族樂團交流頻繁。除了樂季、音樂會等系列表演活動之外,開辦自1987年的“臺北市民族器樂協奏大賽”也值得一書。高規格的國際音樂賽事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為促進兩岸民樂交流、培育新生代演奏者起到了極大作用,此外,也較早為民族管弦樂團的職能拓展、社會責任承擔做出了良好示範。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信息自由,自上世紀80年代伊始,多元音樂語彙、新技法、新題材、新思潮,無不影響著民族管絃樂的整體發展。諸如新潮音樂、西北風等的流行,影視音樂的引入及表演結合,都曾對民族管絃樂提出不同程度的挑戰,考驗樂隊整體的音樂能力和素養。牽動音樂本體轉變之餘,多媒體、新科技等舞臺新技術的聯袂,甚或是不同藝術類型的跨界,則是對21世紀的音樂表演形式拋出了全新的高要求。如中央民族樂團《又見國樂》《尋找杜甫》《玄奘西行》等節目,複雜的舞美裝置、大規模的演出陣容,所需人力眾多、耗資巨大,不再是樂團與樂團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簡單複製的音樂表演內容。對於一個樂團來說,獨立而有效率的營運機制、有想法與執行力的行政人員,與音樂能力優異的演奏團員一樣不可或缺。機構團體在表演生態體系中所能蓄髮的力量,也比過往的任何時期都要巨大。

2003年,國有院團改制啟動,長達十多年的整合與調改,為民族管弦樂團積蓄力量,帶來新一番榮景。而今,改制後的民族管弦樂團可按照直管單位大致區分為文化部直屬院團、地方院團、港澳臺地區民樂團等三大類。無論行政級別差異或運行機制不同,他們都受益於改革開放,在相互交流之中同構中華民族音樂的共同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民族音樂新願景。

民族樂團遍地開花

中央民族樂團

中央民族樂團成立於1960年,由周恩來總理主持創建,直屬文化和旅遊部,以弘揚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為宗旨,多次受國家領導人接見,並擔當國事儀禮。目前,樂團由大型民族管絃樂隊、民族合唱隊、音樂創作中心、演出中心等部門組成,是海內外規模最大、藝術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民族音樂表演團體。中央民族樂團向來以齊備的樂隊編制、高素質的音樂能力著稱,創演了一大批民族音樂經典,推出多位傑出民族器樂演奏家。近年來樂團的跨界鉅作——大型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又見國樂》《玄奘西行》等,為音樂表演拓展出新形式與新空間,頗受好評。

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

中國歌劇舞劇院直屬文化和旅遊部,自1959年以來,民族樂團在院長、作曲家、指揮家劉文金的帶領下,日臻精益。隨著中國民族歌劇舞劇的發展與歌劇舞劇音樂的演出實踐,民族樂團積累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風格多元,頗具舞臺表現力。音樂會演出選題新穎有趣,如《中國歌劇經典片段》《歲月如歌》《金色旋律》等系列大型民族音樂會、《四大名著》影視金曲音樂會、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動漫主題》音樂會,以及2014年出品的《武俠》多媒體民族音樂會等,都受到觀眾熱捧,享有盛譽。

上海民族樂團

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現代大型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自1952年成立以來,始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樂團音色優雅、風格鮮明、演奏精湛,無論是氣勢恢弘的民族管絃樂曲,或是秀美精巧的重奏、江南絲竹等,演奏起來都遊刃有餘。上海民族樂團也大力推動民族音樂創作,積累了豐富的創作曲目,其中許多作品曾在各藝術節中獲獎,並在海內外廣泛流傳。

廣東民族樂團

廣東民族樂團是目前國內最具實力的獨立建制民族音樂表演藝術團體之一,也是中國內地最早舉辦“音樂季”系列音樂會的職業民族樂團。樂團人才濟濟,擁有一批高級職稱的演奏家,近年從各大高等音樂學府招收了一大批民族器樂優秀演奏人才,目前隊伍老中青結構合理且總體上呈年輕化。現任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為指揮家張列,藝術指導為指揮家胡炳旭。數十年來,樂團以推廣和弘揚中華民族音樂為已任,在繼承與發展廣東音樂、潮州音樂、漢調音樂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創作、改編並演出的一大批嶺南音樂優秀作品,分別在國內外各類音樂比賽及演出中獲得獎項和讚譽。

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

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成立於1957年,致力於民族音樂的挖掘、整理、研究,創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濃郁江南風格和浙江地方特色的民族器樂作品。樂團擁有多位頗負盛名的藝術家,如笛子演奏家趙鬆庭、蔣國基、杜如鬆,簫演奏家宋景廉,打擊樂演奏家錢小毛,作曲家錢兆熹,板胡演奏家王恢南等。浙江歌舞劇院民族樂團音色剛柔並濟、聲部平衡、層次分明,音樂風格準確、鮮明。2011年,樂團委約作曲家劉湲和姜瑩創作《富春山居圖》,以浙江省博物館館藏《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無用師卷》合璧展出為構思,憑藉藝術通感,以音樂描畫山水,呈現“音畫合璧”的美學觀。

河南民族樂團

河南民族樂團隸屬於河南歌舞演藝集團,始建於1957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50多年來樂團湧現多位傑出音樂家如嗩吶演奏家郝玉岐,揚琴演奏家、教育家桂習禮,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路立志,古箏中州派傳人曹永安等,指揮家柳躍庭等。自建團以來,樂團曾擔任《豹子灣的戰鬥》《劉三姐》等多部歌劇的伴奏以及大型組舞《漢風》的音樂演奏,致力於民族音樂的挖掘、整理、研究和發展,創作並演奏了一大批富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和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族器樂作品: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全家福》、民族管絃樂《中州韻》《編花籃》、民族交響樂《木蘭頌》等。

北京民族樂團

北京民族樂團(原北京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於2015年9月16日正式成立。2015年10月20日,北京民族樂團成立專場音樂會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北京民族樂團隸屬於北京演藝集團,是市屬13家文藝表演團體之一,也是全國首家企業化運作獨立法人的民族樂團。樂團從創團初始就明確了樂團的創作方向:好聽好看,符合當代審美,必須跟隨時代前進的腳步。幾年來,北京民族樂團逐步形成自己的固定招牌演出。首先是週年音樂會,通過原創作品、委約作品,用藝術性作品為樂團慶生。其次是新年音樂會,邀請兄弟院團來京。第三是通過北京演藝集團“五月演出季”,打造創新劇目。

香港中樂團

香港中樂團於1977年成立,是香港惟一擁有85位專職演奏家的大型職業樂團。樂團編制分拉弦、彈撥、吹管及敲擊四個樂器組別,其中包括傳統和新改革的多種樂器。樂團植根於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香港中樂團演出的形式和內容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和近現代大型作品,更廣泛委約各種風格及類型的新作,迄今委約或委編的作品已逾1800首。樂團曾榮獲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頒發的“最傑出弘揚現代中樂榮譽大獎”(2002)、亞洲作曲家同盟頒發的“最傑出弘揚亞洲現代音樂榮譽大獎”(2007)及香港電臺頒發的“中文金曲金針獎”(2005)。

臺北市立國樂團

臺灣地區首個專業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成立於1979年,歷任團長及藝術總監為陳澄雄、王正平、鍾耀光、鄭立彬等。樂團與世界名家合作,讓愛樂者聆聽更多名家聲音的模式,嘗試多方跨界與舞蹈、戲劇、多媒體等不同藝術門類相結合,為觀眾不斷打造創新視野的聆賞感受。除了固定每年舉辦百餘場音樂會、參與“臺北市傳統藝術季”之外,樂團還為小學、社區舉辦音樂會;錄製50餘張專輯並獲得多個音樂唱片獎項;舉辦民族器樂大賽,為搭建民樂交流平臺、培育演奏人才貢獻心力。

澳門中樂團

澳門中樂團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屬下的民族管弦樂團,成立於1987年,現任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為彭家鵬。樂團在澳門定期舉辦音樂會,經常參加本地大型活動,如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慶祝澳門迴歸祖國演出等,致力於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具有澳門特色的優秀音樂帶到海外。近年來,樂團多次獲邀到內地舉行音樂會,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新加坡華樂團

新加坡華樂團成立於1997年,以高水平演奏著稱,受邀到世界各地多個重要場合、音樂節演出。如2014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2015年為慶祝新馬建交50週年于吉隆坡舉行的“文化之橋”新加坡文化交流季等。新加坡華樂團素以“人民樂團”為宗旨,通過社區音樂會、學校藝術教育計劃、戶外音樂會等活動來推廣華樂,使其他種族的朋友也能欣然地欣賞華樂。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童聲合唱是個慢活兒,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什麼?

韓雪假唱背後,飲鴆止渴的音樂劇“粉絲經濟”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欣欣向榮的民族音樂新願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