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民族樂器 民族音樂 樂器 音樂 昭華民族音樂 2017-05-24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在苗栗縣苑裡這個海邊城鎮,人口不多的平原小鎮一望無際,飄散著稻米的香味、居民的熱情。若非行家引路,任誰也不會曉得,簫製作名家——歐陽明仁的工作室就隱身在此。

與笛簫的不解之緣

歐陽明仁與簫的緣分,可說是世代相傳。他第一次接觸到簫這個樂器是在小學四年級時,因為興趣與愛好,他開始投入簫的吹奏當中,還因為沉迷於樂器練習導致成績退步,父親氣的不願讓他吹奏簫,甚至將簫在大通鋪的床頭打碎。匆匆數十載過去,那管在嘉義朴子老家遠東書局賣的塑料簫,仍是他心中鮮明的回憶。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而真正讓歐陽明仁投入製作簫工藝創作的原因,則是為了滿足兒女在國樂練習上的需要。十年前,兒子進入藝術大學修習國樂相關學科,但因為比起精密的西洋樂器來,國樂器的穩定性相差很多,音準、發音成為很大的問題,為了替孩子準備一管優良、穩定的樂器,歐陽明仁就這麼一頭栽進了制簫天地。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笛中遠山,簫中靜水

歐陽明仁製作的樂器包括竹笛、北簫、南簫等,皆為國樂吹奏樂器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南簫又稱“大頭簫”,為桂竹製成,在臺灣、福建、廣東一帶盛行;北簫則以紫竹為主要材料,音色較南簫文雅婉約,形體也較細長,因為常與古琴合奏,也有人稱之為“琴簫”。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歐陽明仁製作最多的作品,是音色寬厚柔和的南簫。比起在國樂團中廣泛應用的笛子來,沉穩溫潤但相對冷門的簫,就像是山林裡一彎嗚咽的靜水,等待有緣人的慧眼發現。一支以來,國樂的節奏、音準不比西洋樂器,也不如西樂豐富多彩,要如何保留國樂的本質與特點,又讓他們擁有新的實用可能,就成為臺灣制簫師們不斷探索的功課。問題現在的國樂器和以往有何不同?歐陽明仁說:現在的國樂器因為製作技術進步,更能完整表達音階、音準,因而擁有更廣闊的表演空間。

他舉伍登雄的簫作品《意向》一曲為例,作曲家在樂曲中羅列快速、激昂的節奏,並加入近似現代音樂中迴旋、空靈、抽象的概念,再由演奏家運用純熟的喉舌技巧和現代演奏技法來呈現,使得此曲可充分展現目前樂器製作的技術水平,也讓國樂領域中的同好瞭解到,改良後的簫能夠達成傳統簫無法完美掌握的樂曲元素。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制簫人的竹取物語

在簫笛製作中,材料是樂器好壞的決定要素。優秀的簫笛樂器具有發音容易、音色暢通、音域寬廣、發音準確等特點,因為簫笛往往使用自然材料製作,無法如同工業產品一般控制製程,因此要達到這幾種要點,樂器的選材與加工就非常重要。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歐陽明仁制簫以紫竹、桂竹為主要材料。他說明,採竹宜在冬天進行,以避免蛀蟲侵蝕竹材;適合制簫的竹子,則要挑選密度高、管壁厚、竹齡約在五年左右的竹子,絕非任意的竹材砍伐回來都能成簫。因此,每隔一兩年,他都要親身進入花蓮、臺南的深山採竹,引人想象這樣的畫面——一行人在安靜的竹林中行走,婆娑著竹子青綠色的表皮、感受隱藏在竹管內未被喚醒的悠然曲調。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採集竹材只是制簫工作伊始的一小步,真正左右制簫成敗的關鍵還在後頭。首先竹材砍回來後,要放置一段很長的時間進行乾燥儲存;開始製作前還要烘烤,讓竹材更結實,並一邊將竹材彎曲的部分撬直;同時觀察主材內、外徑是否圓整,纖維密度如何,依照這些信息,評估如何進行下一步的加工;接著,要將竹節剷平,用長的圓銼及砂紙打磨竹子內膛,調整內徑與外徑的比例;竹材處理好後,就要進行指控與吹孔的製作,一遍鑽孔,一遍測試音準。在整個過程中,還要注意避開種種蟲蛀、刨銼、溫差所造成的失敗,經過一至兩個月的製作過程,最終才能完成一管成音優美的簫。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可觀可聽的絲竹之美

笛、簫有什麼不同?歐陽明仁解釋,橫吹者為笛,直吹者為簫,除了吹奏方式不同外,笛由笛膜發聲,音色清朗而穿透力高,簫的音色則較低緩圓柔。雖然同為國樂中吹奏樂器,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特性。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歐陽明仁用自己製作的G調紫竹簫演奏了幾首樂曲,這管簫的外觀古樸典雅,竹材的顏色上呈現出溫潤的蜜色;由內徑看進去,密度紮實、管壁平整,沉甸稱手的重量,充滿藝師的情感。演奏樂曲的音色用語言無法描述,只能用古詩詞中“憑月攜簫,溯空秉羽,夢踏絳霄仙去”的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感覺去體驗了。

來源:工藝與生活

採訪、攝影:黃思齊

管窺絲竹——制簫名家歐陽明仁的簫中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