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的退潮與“神話”的破滅

民主 政治 經濟 馬克思主義 基督教 人民智庫 2018-12-01

在西方所謂“普世價值”體系中,西式“民主”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是最具迷惑性、煽動性和破壞性的政治話語之一。能否充分認清並自覺抵制西方“普世價值”旗號下所宣揚的“自由”“民主”“人權”“憲政”等錯誤思想,洞悉西式民主的邏輯迷思與霸道底色,不僅事關我們黨能否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問題,也是一項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理論和現實課題。

西式民主的退潮與“神話”的破滅

“神話”的誕生與泡沫的破滅

歷史地看,民主作為一種帶有普遍性的世界政治現象,始於冷戰結束之後。20世紀90年代蘇東鉅變的爆發,標誌著歐美等西方大國打贏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同時也極大地助長了西方世界對於西式民主“優越性”“普適性”的所謂“自信”。一時間,各種披著“歷史的終結”外衣的關於民主的概念、理論、宣傳話語等層出不窮,進而建構出一個個有關西式民主的“神話”。一些人將西式自由民主當作“普世價值”,將西式自由民主政治當作全世界通用的政治模式。

冷戰結束後30多年的國際政治歷史充分表明,非西方國家因照搬西式自由民主而出現的政治亂象,以及西方政治陣營出現的難以克服的制度性痼疾,不僅徹底顛覆了西式自由民主所謂“優越性”“普世性”的神話,也逐一擊碎了在少數西方大國的不斷煽動下所泛起的諸多“民主泡沫”。另外,對於長期以民主“教師爺”自居的少數西方大國而言,由西式自由民主的極度膨脹而導致的政治效能低下、社會撕裂、族群分化等一系列負面效應也在不斷動搖和反噬西方世界對於自由民主的信念與根基。


邏輯迷思與霸道底色

回顧20世紀尤其是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歷史發展進程,我們發現,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帶有普遍性意義的價值追求,民主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並值得肯定的。然而,結合冷戰結束後30多年來世界政治發展的具體進程,我們卻不無遺憾地看到,在少數西方大國的壟斷與操縱下,西式民主以其固有的邏輯與霸道,將為數眾多的非西方國家拉入一系列關於民主的認識誤區與思想迷局。

西式民主的退潮與“神話”的破滅

1. 民主的泛國際化

冷戰結束後,民主作為擊垮社會主義陣營的“利器”,被少數西方大國重新拾起,作為區分國家間關係親疏甚至區分敵我的工具與標籤。由此,在西方政界、學界、媒體界等的輪番炒作之下,民主逐漸被確立為國際政治的熱門話題,成為一種國際性話語。正如個別西方政客和學者所標榜的那樣,在冷戰後的國際社會,西式民主已經成為與自由市場經濟地位同等重要的人類社會的一種所謂終極形態。

2.民主的神聖化、宗教化

西式民主是在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在基督教文明體系中形成的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帶有濃厚而深刻的所謂盎格魯-撒克遜文明基因,並且已經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演化過程。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少數西方大國藉助在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霸權優勢,通過一系列政治操作賦予西式民主某種神祕色彩和神奇力量。

3.民主的工具化、功利化

冷戰結束以來,西式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脫離了追求政治自由與權利的原始意義,進而演變成為少數西方大國對其他國家實現政治經濟文化“改造”等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一戰期間,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更是對外宣稱,“民主可以而且應該超越一國內部進而被應用在國際政治領域”。在這一政治邏輯下,凡是與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意見不同的國家,都被無端地指斥為“非民主”“獨裁”政體並受到制裁、武力威脅甚至軍事打擊。

4.民主的標籤化、碎片化

進入近代以來,西方民主從概念、理論和體系等多方面都被極度地簡化甚至大幅地改造,從而離“人民的權力”這一原初價值漸行漸遠。人民的權力被改造為人民被動地選擇“統治者”,民主的實質也被分解為單調的、碎片化的選舉操作。由此,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標準也被標籤化為是否有競爭性的選舉。對於廣大非西方國家而言,民主化自然也就成為了片面引進西式民主選舉的單一過程。

5.民主的庸俗化、手段化

事實上,即使是在一些西方國家內部,民主也充滿著濃厚的階級、階層屬性。對於這些國家的公民來說,名義上的自由、平等在實際的階層劃分、財富佔有狀況懸殊、族群宗教隔閡等因素的作用下,幾乎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甚至完全淪為極少數群體的內部遊戲。而對於那些“民主輸出”的對象國,民主更是演變成為了少數西方大國分化、瓦解其內部各派力量和尋找政治代理人的工具。

6.民主的絕對化、終極化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將西式民主的“優越性”“普適性”無限誇大,甚至賦予其某種歷史終極意義和價值。例如,以冷戰後將西式自由民主定義為人類社會政治形態發展終點的所謂“歷史終結論”。又如,雖然認為西式民主並非是歷史的終結,但仍強調其自身的獨特性和優越性,是世界上諸多政治形態中的最優選項。


超越西式民主,走全面發展的政治道路

西式民主的退潮與“神話”的破滅

注重民主的民族性和主權性。

政治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決定了世界上任何兩個國家之間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對於一國的具體的民主而言,必須首先考慮到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具體國情。冷戰後大量第三世界國家的現實案例表明,不顧具體國情而盲目引入西式民主模式,不僅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中也必然貽害無窮。

認識到民主發展的歷史性和具體性。

人類社會政治發展的歷史進程表明,民主及其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又複雜的過程,只能做到因地制宜,並充分考慮到具體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政治進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同時,民主還應是具體的、歷史的,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而言,都不存在任何單一的民主化方案。此外,民主的具體發展,也不能僅僅憑藉社會個體的良好的意願,不能脫離現實而盲目發展;更不能脫離相應的實踐基礎而一味模仿他國具體模式。

強調民主的成長性和階段性。

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客觀上的成長的階段屬性,不僅需要相對長遠的發展戰略,還要有近期的階段性目標,不能急於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與西式民主片面強調所謂“普適性”正相反,民主的發展必然是有條件的,要受到具體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公民素質和人民政治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制約。對於廣大非西方國家的民主發展而言,一定的“度”與適當的“火候”是必不可少的。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2018年9月下《西式民主的退潮與“神話”的破滅》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張樹華

編輯:李思琪

視覺:王 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