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的衰敗與中國民主的蓬勃生機

民主 經濟 政治 社會契約論 中國江蘇網 2017-05-12

從十月革命後俄國成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世界上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的鬥爭和競爭就從來沒有停息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下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在兩種制度的競爭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被有的學者稱為“歷史的終結”。然而,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以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西方民主制度呈現出不可遏制的衰敗趨勢。與此同時,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中國政治制度呈現出來的生機和活力,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人都在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時之勝決於力、長久之勝決於理。今年是俄國十月革命100週年,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這種此消彼長,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

國家政治發展的實踐是由一定的政治理論指導,並反過來檢驗這種理論的有效性和正確性。不同的政治邏輯所構建的理論與實踐,呈現出來的結果也不盡相同。經歷百年後,中西方民主的這種形勢轉變,從深層次上看,兩種政治制度建構和運行所遵循的政治邏輯是其興衰的重要因素。

一、西方民主政治基本邏輯自身的內在矛盾導致其民主制度的劣勢漸現

政治邏輯有不同的層次和內容,是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政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歸納起來,西方民主政治主要有四個基本的政治邏輯,決定著西方民主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效果。

首先,在國家理論方面,西方民主政治理論的基礎是社會契約論。西方民主政治理論在國家起源和職能演變方面,一般是主張社會契約論,認為國家是每個人通過契約自願讓渡他們自己的權利而形成的;國家是不會消亡的,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主人。這種社會契約論建立在假想或者空想的基礎上,併成為後來西方形形色色的民主理論分析現實社會的基本方法和邏輯前提。

其次,西方民主政治追求的價值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以個體本位為認識社會的基石,認為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等都是人們的所謂自然權利,把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作為政治發展的出發點,將國家視為維護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工具,主張限制政府的權力。個人主義成為西方民主政治批判、衡量其他政權是否民主的主要依據。

再次,西方民主政治把理性人假設作為政治行為尤其是政治選舉行為的邏輯前提。理性人假設在經濟領域,是個人在市場行為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領域,是認為每個人都會理性投票,做出個人的理性選擇。總之是用個人效用最大化來理解各種有關公共治理的普遍性規律,並討論相應的公共政策問題。

最後,西方民主政治是以財產私有制為基礎。私有財產的存在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經濟基礎。

應該說,西方民主政治在300多年間經歷了曲折的發展,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由於其內在邏輯的矛盾導致其劣勢漸現。主要表現為制度僵化、政黨惡鬥、資本掌控權力、決策短視、民主對民眾的吸引力下降等。其中的原因,除了其經濟社會自身的基本矛盾因素外,還在於指導西方民主實踐的民主政治邏輯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

一是社會契約論的內在邏輯導致西方民主從號召人們與封建專制鬥爭的理念,發展到精緻煩瑣的政治機制和政治遊戲,使西方政治理論陷入孤芳自賞的境地不能自拔,難以實現自我革命和自我超越。根據社會契約論,國家是不會消亡的,只是“永恆的真理和正義所藉以實現或應當藉以實現的場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頁)尤其是資產階級的國家是永世長存的。隨著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鞏固,西方民主政治逐漸迴避國家的起源、性質和政治制度存在的實際問題,更多地把民主看作一種管理方式,一種精巧的機制和程序,諱言國家和民主的階級性,民主最終墮落為政治家競取領導權、玩弄權術的技巧。

二是自由主義追求人的空想的、先驗的價值,使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忽視人的現實經濟社會基礎和根本的矛盾衝突,把社會價值建立在脫離一定經濟基礎的抽象的概念之上,成為禍亂之源。從這些概念和原則出發去探討現實經濟社會問題,把這些抽象的價值當作意識形態工具向外輸出,作為干涉其他國家的藉口和依據,但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卻是社會動盪、政治混亂等災難,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是西方民主的理性人只是理論的假設和想象。這種理論把人看作單個的抽象物,而不是把人放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和社會實踐中來考察,從這種空想的假定出發所得出的結論自然是不可靠的。

四是西方政治制度以經濟私有制作為不可動搖的制度基礎,使西方民主很容易被利益集團和遊說團體所左右,成為精英追逐利益的工具,而普通民眾卻無可奈何。

二、中國的政治邏輯彰顯了科學性和實踐性優勢,煥發出強大生機和活力

新中國成立近70年,中國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更加牢固,優越性發揮得越來越突出。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

首先,社會主義民主是廣大勞動人民享有的民主,作為國家制度,它是社會生產關係和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是比資產階級民主更先進的民主。

其次,我國民主政治追求的價值是人的解放,把人放在具體的社會生產關係中來考察,認為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不同的集體和具體的社會關係之中,在注重個體利益實現的同時,更加註重集體主義,強調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再次,我國民主政治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人,強調在社會實踐中不斷促進人的進步和解放。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是相輔相成的。民主就是調動人民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自身也得到提升。

最後,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從根本上消除了人們因財產佔有不平等帶來的實際民主權利的不平等,是對資產階級私有制的超越和揚棄,反映了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和把握。

中國民主政治在經歷了艱辛的探索、曲折的發展歷程後,其優勢逐漸凸顯出來,被世界所矚目、所認可。這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科學決策和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豐富創造有關,也與中國政治制度建立的政治邏輯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息息相關。

一是能正確看待國家、階級與民主的關係,有利於維護國家政治的穩定。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民主與專政是辯證的統一,對於剛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權來說,用專政的手段來鞏固政權,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功能的正常發揮。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頂住了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各種壓力,在促進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實踐中,增強了制度的說服力,也為我國經濟社會長期高速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使人民的政治主體地位獲得了物質基礎保證,避免了資本和少數利益集團操控民主。

三是堅持民主集中制,有利於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民主集中制,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政治生活中的體現和運用,是政治生活科學化的保證。這從制度上鞏固了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繫,保證了人民意志及時上升為國家意志,擺脫了決策短視的侷限。採取選舉與協商相統一,保障了國家決策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避免執政者在權力運行中犯大的錯誤,同時也提供了強有力的糾錯機制。

四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有利於統籌各方利益,使社會免於陷入各種利益集團和社會階層的紛爭之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有效地避免了西方國家的黨派惡鬥,防止了國家權力交接帶來的政治分裂和社會混亂。

三、理論的科學性是政治實踐興衰的關鍵

人們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人類社會各種理論能否最終成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認識世界和掌握群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大理論體系,源遠流長,各自都有豐富的理論成果,對人類社會制度的建構和精神追求產生過深刻影響。歷史唯心主義者把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建立在抽象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之上,並把這些意識或精神看作是脫離了現實物質基礎的存在物,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社會,更不能正確解釋社會。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用歷史唯心主義來指導社會發展的弊端越來越凸顯。歷史唯物主義把人類歷史放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中來理解,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使這一理論建立在科學實踐的基礎之上。中西方政治制度發展和實踐的不同,既有歷史文化的因素,也有不同政治邏輯所發揮作用的因素,其興衰更替最終受制於制度背後的邏輯是否科學。

西方民主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分權制、多黨制為主要特徵的紛繁制度體系和豐富理論成果。經過多年的發展,其當初在反對封建主義、建立統一市場、消除等級差異中顯示出來的先進性明顯在消退,其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內在矛盾逐漸凸顯並開始侵蝕西方制度和西方社會本身。從抽象的原則或概念出發去認識和解釋社會,使西方政治理論很難科學認識其社會及政治制度自身存在的根本性弊端。在教條的“自由”“市場”等名義下發展出各種煩瑣體制機制,並演變為各種所謂的“政治正確”,已經嚴重窒息了其社會的活力。

與此相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理論深刻分析批評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其政治邏輯和政治制度的構建是對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揚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從理論走向實踐,一開始就顯示出對人類社會強大的改造能力,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蘇聯就是由此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法西斯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物質基礎,並在二戰後迅速成為唯一能與美國對抗的世界超級大國。後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下臺,儘管原因很多,但與蘇共最終拋棄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政治領域拋棄社會主義的政治邏輯而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邏輯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雖然只有將近70年,但是在社會主義政治邏輯基礎上構建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權力運行原則,使這個制度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其保障中國發展進步的政治功能發揮得越來越明顯,以至於有些西方政治家和學者認為對西方政治制度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這種攻守之勢的轉換,就在於中國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邏輯和民主話語體系,始終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堅實的科學理論之上,把推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放在不斷髮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中來實現。因此,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是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優勢和民主政治優勢。

田改偉(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