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丘利”:史上銷路最差客機養成記

民用航空 墨丘利 達索航空 戰鬥機 科學春秋 2017-05-19

導言:

2017年5月5日,中國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完成首飛,進入到適航取證階段。根據研發團隊給出的時間表,這款150座級的客機會在大約2~3年後投入商用,與美國波音公司的B737系列和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的A320系列,在市場需求量最大的中短程窄體(單通道)幹線客機領域展開競爭。

中國航空工業的進步令我們歡欣鼓舞;已經取得570架訂單的C919,未來的商業表現也令人期待。而在40多年前,法國著名飛機制造商達索公司,也曾向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發起衝擊……

撰文 | 馬之恆

責編 | 小雨

●●●

1967年春天,隨著波音公司的B737原型機完成首飛,中短程窄體幹線客機市場的競爭,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彼時,距離1957年底波音B707客機原型機的首飛不過10年時光,但是幹線民航客運走向噴氣化,已經成為確定無疑的發展趨勢。

“墨丘利”:史上銷路最差客機養成記

►漢莎航空公司使用的波音737-100客機

在那十年間,波音公司與它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道格拉斯公司(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前身),一直在激烈爭奪幹線客機的市場。在遠程客運領域,我們現在熟悉的巨型寬體客機當時尚未出現,但波音B707和同級別的道格拉斯DC-8,已經成為歐美洲際客運的主流,使曾在大西洋上獨領風騷的豪華郵輪,迅速淡出了歷史舞臺。而後,兩家公司都著眼於中短程幹線客機市場對噴氣式客機的需求,道格拉斯推出了中短程客機DC-9;波音則首先運用B707的一部分機身組件,研製了中程客機B727,繼而著手研發航程更短、機體也更為小巧的B737,在中短程航線上與DC-9展開競爭。

當時在歐洲,由法國南方飛機公司研製的“快帆”客機(Caravelle,法語“小噸位輕快帆船”之意,又譯“卡拉維爾”)已經顯出老態。1958年投產的“快帆”,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為中短程航線研發的噴氣式客機,曾被法國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航空工業復興的象徵。但在投產將近10年之後,開始過時的“快帆”,以及更早投入市場的英國“子爵”等渦輪螺旋槳客機,都需要新銳的後繼者。100座級的DC-9和B737,比起早期版本的“快帆”要略大一些,似乎可以成為中短程客運的主力。

“墨丘利”:史上銷路最差客機養成記

►法國航空公司的“快帆”客機

但在法國航空界看來,客流的迅速增長會讓DC-9和B737很快過時。或者說,在最大載客量115人的 B737-200之上,美國人留下了一個150座級中短程窄體幹線客機的空當,尚需數年才能填補。因此,法國應該直接攻關這一領域,從而在未來市場上佔得先機。於是,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研製噴氣式戰鬥機經驗極為豐富的達索公司,開始了一項著眼於未來的客機研發計劃。

創立達索公司的法國飛機設計名家馬塞爾·達索(Marcel Dassault),親自將新客機命名為“墨丘利”(Mercure,又譯“水星”),也就是羅馬神話中的信使神和商業守護神,對應著希臘神話中的海爾梅斯。達索說:“我遍尋(羅馬)眾神的譜系,想要為新飛機找一個名字。墨丘利的形象吸引了我,因為只有他的帽子和鞋子上各有一對翅膀。”由於擔當神界信使的緣故,墨丘利擁有行動迅速善於飛翔的特質;服飾上的兩對翅膀,又暗合了現代民航客機擁有一對機翼和一對水平尾翼的佈局。這樣一個頗有寓意的名字,無疑表現出達索對新客機的期許。

達索公司也為“墨丘利”的研製創造了最好的條件。在電子計算機尚未普及,價格極為昂貴的1967年,達索公司為研發團隊配備了當時性能處於前列的計算機和設計軟件,以期打造出“完美的機翼”。

“墨丘利”:史上銷路最差客機養成記

►法國航空航天博物館收藏的“墨丘利”客機

“墨丘利”也同樣需要充沛的動力。因此,1971年5月28日,當“墨丘利”的原型機在波爾多梅里尼亞克機場首飛時,它搭載了兩臺美國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T8D-11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推力6800千克。而此時已經出廠的DC-9,通常只會使用同系列中推力較低的版本,比如兩臺推力5670千克的JT8D-5發動機,或者推力6350千克的JT8D-7發動機;B737-200在JT8D-7發動機之外,也可能使用推力6580千克的JT8D-9發動機。不過,達索公司似乎仍不滿足,為1972年9月7日試飛的第二架原型機,以及量產型“墨丘利”(通常被稱為“墨丘利100”),選擇了推力高達7030千克的JT8D-15發動機。得益於機翼和動力兩方面的優勢,“墨丘利”雖然比DC-9和B737更大也更沉重,卻能在速度上略勝一籌,可謂不愧自己的名號。

為了吸引航空公司購買“墨丘利”而拒絕B737,並且用它替換掉DC-9,達索公司對飛機進行了大量的細節優化工作,比如在發動機短艙上敷設聲波吸收材料來降低噪音,甚至對飛行員的體力消耗也有所考慮。“墨丘利”操縱起來不算費力,女性飛行員也可以輕易駕駛。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1985年成立的世界上第一個女子民航機組,也是效力於以“墨丘利”執飛,往返於巴黎和尼姆(法國南部城市)的航線,一時傳為美談。

然而,“墨丘利”也有它難以忽視的短板,那就是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需求的航程。在對飛機進行全面優化的過程中,達索公司沒有為它留出足夠大的油箱。於是,當“墨丘利”滿載的時候,它的航程只有可憐的1700千米。這樣的航程在西歐或許還算不上明顯的劣勢,以法國的視角來看就更是如此。因為,如果以巴黎作為航線網的起點,大部分西歐國家的首都和大城市都在1700千米之內。這樣的航線網,彷彿就是為“墨丘利”量身定做的。

但巴黎只是這顆星球上的一座大城市,航空公司也不一定會以巴黎為中心來佈局自己的航線網。對於航空客運極為活躍的美國來說,“墨丘利”的航程幾近一無是處,因為這意味著航空公司無法用它開行橫越美國本土的航線;而在短途航線上,它的速度優勢其實並不明顯。即使是在“墨丘利”有可能大顯身手的西歐,航空公司也不願購買一款“飛不遠”的幹線客機,以免在將來拓展距離稍長的新航線時不堪一用成為“雞肋”。被達索公司忽視的短板,將這款全新的客機推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上!

不過在當年,達索公司並不認為“墨丘利”會無人問津,反而堅信它必將熱銷。考慮到法國航空界替換“快帆”和“子爵”的需求,達索公司甚至特意為“墨丘利”建造了新廠房。只運營法國國內航線的Air Inter航空公司成為“墨丘利”的啟動客戶,它在1972年1月30日簽下了10架飛機的訂單,並且表露出還會購買20架的意向,這使達索公司在訂單並不充裕的情況下,啟動了“墨丘利”的量產工作。此時的達索公司或許認為,Air Inter公司的成功應用經驗,能夠使其他航空公司改變觀望的態度,為“墨丘利”帶來更多的訂單。

然而,20世紀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和美元貶值,使訂單追加成為泡影。美元貶值意味著歐洲的航空公司購買美國飛機會更便宜;石油危機帶來的油價暴漲,則使航空公司對燃油成本更為敏感,不願為了微小的航速優勢付出更多油料。這些劣勢進一步放大了“墨丘利”航程不足的缺陷,從而使它失去了所有潛在的客戶。甚至,Air Inter公司也是在得到法國政府補貼維護費用的承諾之後,方才勉強同意接收它已預訂的那10架飛機,這也使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家曾經運營過“墨丘利”的航空公司。

由於不再有新的訂單,“墨丘利”的生產線在1975年12月15日(一說19日)關閉,總銷量定格在了可憐的10架。後來在1983年,或許是由於石油價格下跌,Air Inter公司買下了按照量產型標準改裝的第二架“墨丘利”原型機以充實機隊。但這架意外售出的飛機,仍然不能改寫“墨丘利”作為“史上銷路最差量產客機”的事實,因為銷路第二差的“協和”超音速客機,量產型總共賣出了14架。

其實,早在“墨丘利”投產之初,遠遠低於預期的訂單數量,就已經讓達索公司注意到了飛機航程的短板。1973年初,達索公司向法國政府申請到了2億法郎的特別貸款,以及一段相當長的寬限期,也就是賣出200架“墨丘利”系列客機之後方才需要開始還款。利用這筆貸款,達索公司開始與法國航空公司(Air France)一起研製“墨丘利”的改進型;法國航空公司也承諾,如果新機型“墨丘利200C”的航程能夠達到2200千米,而且使用更大、更省油、噪音也更小的JT8D-17型發動機,法國航空公司就會認真考慮以其替換“快帆”的可能性。

然而,這些要求卻是達索公司難以迅速滿足的。儘管新老發動機屬於同一系列,但尺寸存在差異,使用新的發動機意味著需要重新設計機翼和輸油管路;而經過“深度優化”的機體也需要進行加固,方能達到增加油箱所需的強度。這些調整和相關的試飛還需要至少8000萬法郎的成本,但法國政府不打算再提供一筆貸款,而且責令達索公司必須承擔改進機型一半的研發費用。收不回“墨丘利”成本的達索公司當然拿不出這筆錢,於是“墨丘利200C”也就胎死腹中。

後來,達索公司還曾向大洋彼岸的競爭對手尋求合作。它與道格拉斯公司探討了為“墨丘利”安裝燃油效率更高的CFM56系列發動機的可能性,但因為DC-9的加長改進型即將投產,道格拉斯公司出於商業利益考慮而拒絕施以援手。達索公司甚至試圖與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合作,但兩家公司的戰鬥機產品“幻影”F1和F-16“戰隼”,正在國際軍購市場上進行著白熱化的競爭,這樣的局面自然使合作無果而終。此後,達索公司淡出了幹線客機市場,而是著力進行戰鬥機和公務機的研發,至今仍然是這兩個領域的翹楚。

1995年4月29日,“墨丘利”退出了民航運營。在20多年的服役期裡,11架“墨丘利”總共飛行了大約36萬小時,運送旅客4400萬人次,相當於法國人口的四分之三,而且從未發生過一次飛行事故,這足以說明它是一款優秀的客機。

“墨丘利”:史上銷路最差客機養成記

►空中客車A320系列與波音B737系列是如今中短程窄體客機的兩強

圖為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B737-800

而“墨丘利”的價值遠不止於此。雖然它在商業上遭遇了失敗,卻無意中驗證了一種飛機制造模式的可行性。“墨丘利”並不是純粹的法國飛機,它有大約30%的零部件是在法國以外的地方製造,並通過空運的方式抵達總裝工廠;其中一些尺寸巨大的部件,還動用了基於美國波音C-97運輸機研製的“超級彩虹魚”特種運輸機(Super Guppy,又譯“超級古比”)。若干年後,法國、西德等歐洲國家合作成立的空中客車公司,也遵循了類似的生產模式,並且同樣以“超級彩虹魚”運輸大型部件;不僅如此,空中客車公司還基於自己的A300-600客機,開發了A300-600ST“大白鯨”(Beluga)特種運輸機,而今又在研發基於A330-200客機的“超級大白鯨”(Beluga XL),以應對不斷增長的大型部件空運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將“墨丘利”稱為“空中客車的預演”也不為過。

“墨丘利”:史上銷路最差客機養成記

►圖為俄羅斯航空公司的A320

一些法國科技史家甚至認為,空中客車公司在研發中短程客機A320的過程中,從停留在圖紙上的“墨丘利200C”獲得了不少啟迪。這個缺乏實證的說法,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法國人驕傲的內心世界:如今唯一能與波音B737分庭抗禮的客機,正是從“墨丘利”的“屍體”上生長出來的。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email protected]

科學春秋

在科學中尋覓歷史

在歷史中思索科學

微信ID:kexuechunqiu

投稿[email protected]

授權[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