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蘆笙節裡喜結緣

民俗 蘆笙 孟獲 旅遊 西部開發報 2017-05-10
從江:蘆笙節裡喜結緣

蘆笙手在吹奏蘆笙

從江:蘆笙節裡喜結緣

苗族姑娘跳蘆笙舞

56個民族,千萬個文化傳承故事。在貴州大地上,每個民族帶著他們特有的文化在此延續、生存、繁衍,子孫後輩們傾聽著父輩們講述歷史、緬懷過去,父輩們將本民族的手藝小心翼翼地教給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民間藝術、民間活動越來越受到當代人的重視。樸實的貴州人民堅信,積極發揚民俗文化,傳承民間技藝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本刊特在文化板塊刊登各地傳統民俗,旨在引起共識、發揚傳承技藝,為讀者提供一個個可看、耐讀的文化故事。

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三十,從江各地男女老少,盛裝共舞,相聚這最具當地特色的“蘆笙節”。

蘆笙節,當地苗語叫“怒噶”、也叫“丟噶”和“卓嘎”,簡稱“嘎”,是從江縣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傳統節日,也是苗族青年互訴衷情、溝通心靈的浪漫節日,有慶祝豐收、喜迎新年之意。

苗族人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相傳,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為了平定孟獲安定苗民,將苗族安置到高坡高嶺地方居住,並將蘆笙、鼓分配給苗族先民用來過蘆笙節和牛打架,每年春耕前和秋收後,讓他們舉行逢亥鬥牛以及吹奏蘆笙,慶祝當年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每個苗族村寨都有一個開寨鼻祖的家族,也就是這個蘆笙堂的堂主,沒有他們的蘆笙到場,其他村寨的蘆笙就不能再往前走。每個蘆笙堂都必須由最遠村寨的蘆笙先進堂,待所有蘆笙全部進堂了,本堂堂主的蘆笙才最後進堂。比如:隆裡蘆笙節,宰搞寨(苗語:黨翁)是堂主,必須等隆裡、岑順的蘆笙進堂後,宰搞的蘆笙才最後進場。吹奏幾曲後,由堂主蘆笙頭牽頭吹著小蘆笙帶領大家繞堂三圈,身著盛裝的蘆笙手手持蘆笙踩著蘆笙鼓點翩翩起舞,最後所有蘆笙一起吹奏,將蘆笙節活動推向高潮。

每逢節前一天,全寨男女分工,男人組織殺牛、分肉到戶,婦女洗刷炊具,為節日準備豐盛的菜餚、接待賓客。遠方的客人陸續前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也藉機前來尋覓對象。吃罷晚飯,男青年三五成群地相邀到女孩子家或有外地姑娘來做客的家裡,與姑娘們行歌坐月,直到天亮。

節日當天早上,勤快的苗家婦女最先起床,開始燒火蒸糯米飯,香噴噴的糯米飯把還熟睡在床上的客人誘惑起了床。男主人在火塘邊,一邊切牛肉,一邊將切好的牛肉放到烤架上燒烤,準備製作苗家最拿手的菜餚--- 燒牛癟、牛紅肉。中午11點鐘,飯菜做好了,主人家在火塘邊擺上飯菜、點香燒錢紙舉行簡單祭祖儀式。等待親朋好友到齊後,好客的主人將熱騰騰的糯米飯和美味可口的燒牛癟、牛骨頭煮青菜一一擺上桌子。

飯飽酒足後,婦女們把一年辛辛苦苦、一針一線製作出來的民族盛裝,給兒女、丈夫穿戴一新。此時,蘆笙已響起,寨老正在社壇舉行祭祀儀式。一家老小穿戴一新,邀約賓客跟隨蘆笙隊伍前往蘆笙堂參加蘆笙節,載歌載舞,共同歡慶節日。

中午1點過鍾,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的蘆笙隊聚集到蘆笙堂,蘆笙隊伍在蘆笙頭及寨老的帶領下隨著悠揚的蘆笙曲子踩著整齊的舞步,緩緩來到蘆笙堂上,繞蘆笙堂三圈,數百把蘆笙齊響,身著苗族盛裝的蘆笙手們激情昂揚,笙歌響徹雲霄。

蘆笙會結束後,隨著夜幕降臨,男女青年手拉手帶著自己看上的心上人回家做客。晚飯後,本寨的男青年會主動把邀回家的外村姑娘們讓給其他村寨的男青年前來行歌坐月,自己卻要到其他家去找別的姑娘行歌坐月。第二天,吃完早飯後,是男女青年依依不捨的時刻,細心的父母們早已為即將回家的姑娘或男青年準備好“牙客”(苗語),即一包包用水芋葉或竹筍葉包好的糯米飯和牛肉。接著,本寨的男女青年挑著“牙客”,一路送對方回家。做客一方的男女青年會準備好煙或糖果以表謝意,情投意合的約定等到對方寨子過節時,再續情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