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山廟會及碧霞崇拜

民俗 泰山 經濟 東嶽大帝 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 2017-05-05

海州白虎山廟會是連雲港地區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在蘇北魯南地區頗有影響,因為正會日期在農曆四月初八,所以白虎山廟會又被當地百姓俗稱為四月八會。其實在這一地區,農曆四月初八的廟會不止海州一處,但論歷史、規模、影響,則以海州為最。這是為什麼呢?

白虎山廟會的本質是沂沭河流域的農業經濟文化現象。它的形成與發展是靠經濟、文化、信仰,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緊密結合。說到城市和農村的結合,有必要說說海州的城市發展史。海州地名始見於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但它的經濟、政治地位並不是很高,到了清初,海州只管轄著贛榆一個縣,據《清史稿•地理志•海州直隸州》記載:“繁難。隸淮揚海道,順治初因明制屬淮安府,縣一”。到了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因為鹽業經濟的原因,海州上升為直隸州,“割淮安府之沭陽來屬”,“隸徐淮道”(《嘉慶海州直隸州志》)。海州逐漸成為海、贛、沭、灌一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海州廟會有如此地位和影響也是情理之中的。

“廟會”從字面上看,包含著兩大因素:“廟”——宗教祭祀,“會”——商貿活動。海州白虎山廟會之所以在農曆四月初八,也是和二者有著密切關係的。農曆四月正是農村大忙在即的時候,海州周邊的農民利用大忙前難得的幾天空閒時間,輕鬆一下,買點東西,逛逛會,觀觀景,聽聽戲,彼此交換交換信息,為即將到來的春種春收做好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準備。在歷史上,白虎山廟會賣得最多的是蓑衣、斗篷、木杴、鐮刀以及鄉土氣極濃的民間玩具。另外,到碧霞宮燒香還願也是趕會者的主要活動內容。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聖母、泰山奶奶,傳說是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鬥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受玉帝之命,統領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碧霞元君是地域性很強的神,主要信仰者在泰山地區,筆者查了相關資料,據民國時的《泰安縣誌》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貧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但海州位於蘇北魯南的交接處,受到一定的齊魯文化影響,《雲臺山新志》更是明確地寫到:“雲臺山,岱宗之餘脈也”,所以海州地區也有著悠久的碧霞崇拜歷史。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海州白虎山下就建有碧霞宮,後毀於兵火。明崇禎年間,有一個壽極和尚(海州人,俗姓朱),看好了碧霞宮的位置,便四處化緣,直至清順治年間,方重新修復作為其唸佛道場,但仍沿用原來的名稱。時任海州知州任三奇賜“如來正果”匾額以示表彰其功德。

海州碧霞宮前有朱雀石,後有玄武石,左有雙龍井、青龍澗,右有白虎山,位置極佳。民間有傳說,碧霞宮原在白虎山頂上,碧霞娘娘看好了東山坡上的風水,一夜之間將碧霞宮搬了下來。傳說歸傳說,正是因為碧霞女神體察人間善惡,送子、賜福,保護兒童,富有人情味,所以海州百姓才在這麼一塊風水寶地地方修建碧霞宮,可見碧霞娘娘在老百姓心中還是有相當地位的。

海州地區的碧霞崇拜,從清初到解放前夕的三百多年長盛不衰。這也是白虎山廟會形成、發展的三百多年。到了民國初年,碧霞宮有廟田1200多畝,常住僧人40餘人,淮北地區不少小廟的僧人在此“掛單”,多時達百餘人,足見其香火之旺盛。白虎山廟會因碧霞宮而商賈雲集,碧霞娘娘因廟會而盛名遠揚,二者之間有著割捨不斷的血肉聯繫。“大躍進”前期,碧霞宮被拆毀,“文革”期間,白虎山廟會也被更名為“物資交流”大會,成了純粹的商貿活動,其傳承文化的功能被徹底拋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今年起,白虎山廟會取消物資交流部分,保留民俗表演等內容,筆者以為這才是還廟會的本來面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