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青龍碼頭遺址

在彭山縣境內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意思是說,謝家場的物產豐富,青龍場的水運發達,無論往青龍塞多少東西,都能運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流經青龍鎮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縣雙河場流入青龍境內,南至老母豬嘴止,過境河段長6公里,過去,南河平均寬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噸船隻。因為貫穿青龍的水道非常適合水運,所以青龍的水路運輸十分發達。據《青龍鎮志》記載:“ 解放前,水路是青龍的主要通道。在上場口的火神廟河段設有木船碼頭,平時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隻,多時停泊木船幾十只到近百隻,上下行水運十分繁忙,農副產品全靠木船運往各地。”

由於過去岷江時常發生洪水氾濫的情況,青龍碼頭的位置也時有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來的火神廟,原來的街道也沖毀近半,青龍貨運碼頭移到現在青龍上渡附近。那時,青龍碼頭的河床裡經常停泊著二三十隻大船,多的時候會停泊上百隻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很快,青龍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青龍場主街道就從原來的火神廟,移到了新的碼頭周圍。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青龍碼頭遺址

在彭山縣境內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意思是說,謝家場的物產豐富,青龍場的水運發達,無論往青龍塞多少東西,都能運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流經青龍鎮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縣雙河場流入青龍境內,南至老母豬嘴止,過境河段長6公里,過去,南河平均寬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噸船隻。因為貫穿青龍的水道非常適合水運,所以青龍的水路運輸十分發達。據《青龍鎮志》記載:“ 解放前,水路是青龍的主要通道。在上場口的火神廟河段設有木船碼頭,平時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隻,多時停泊木船幾十只到近百隻,上下行水運十分繁忙,農副產品全靠木船運往各地。”

由於過去岷江時常發生洪水氾濫的情況,青龍碼頭的位置也時有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來的火神廟,原來的街道也沖毀近半,青龍貨運碼頭移到現在青龍上渡附近。那時,青龍碼頭的河床裡經常停泊著二三十隻大船,多的時候會停泊上百隻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很快,青龍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青龍場主街道就從原來的火神廟,移到了新的碼頭周圍。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街遺址。

“當時的米市、雜貨市、甘蔗市全部都集中在碼頭周圍,街上還有賣各種吃喝的,耍猴的,看西洋鏡的,耍把戲的,唱大戲的,熱鬧得很。”80多歲的何德友從小在青龍長大,對曾經青龍碼頭的繁華景象記憶猶新。隨著時光一天天流逝,何德友漸漸老去,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漸漸消失了。何德友不願意年輕一輩的青龍人忘記青龍的水運記憶,他總是義務給年輕人做嚮導,在殘存的街道和幾戶四合院中,向人們講解昔日青龍老碼頭繁華時的景象。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青龍碼頭遺址

在彭山縣境內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意思是說,謝家場的物產豐富,青龍場的水運發達,無論往青龍塞多少東西,都能運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流經青龍鎮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縣雙河場流入青龍境內,南至老母豬嘴止,過境河段長6公里,過去,南河平均寬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噸船隻。因為貫穿青龍的水道非常適合水運,所以青龍的水路運輸十分發達。據《青龍鎮志》記載:“ 解放前,水路是青龍的主要通道。在上場口的火神廟河段設有木船碼頭,平時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隻,多時停泊木船幾十只到近百隻,上下行水運十分繁忙,農副產品全靠木船運往各地。”

由於過去岷江時常發生洪水氾濫的情況,青龍碼頭的位置也時有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來的火神廟,原來的街道也沖毀近半,青龍貨運碼頭移到現在青龍上渡附近。那時,青龍碼頭的河床裡經常停泊著二三十隻大船,多的時候會停泊上百隻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很快,青龍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青龍場主街道就從原來的火神廟,移到了新的碼頭周圍。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街遺址。

“當時的米市、雜貨市、甘蔗市全部都集中在碼頭周圍,街上還有賣各種吃喝的,耍猴的,看西洋鏡的,耍把戲的,唱大戲的,熱鬧得很。”80多歲的何德友從小在青龍長大,對曾經青龍碼頭的繁華景象記憶猶新。隨著時光一天天流逝,何德友漸漸老去,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漸漸消失了。何德友不願意年輕一輩的青龍人忘記青龍的水運記憶,他總是義務給年輕人做嚮導,在殘存的街道和幾戶四合院中,向人們講解昔日青龍老碼頭繁華時的景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看著青龍鎮繁華的過去,何德友感慨萬千。

船工號子悠悠傳唱

在青龍碼頭停泊的船隻,主要的線路是往返於成都和樂山,當船隻順流而下之時,速度非常快;但當船隻逆流而上之時,就只能靠船工拉縴,因為這段水路上有很多凶灘惡水,船工們拉縴時,只能兩腿蹬伸,雙手著地,緩慢而又艱難地行進於崎嶇而又險狹的纖道上,喘息流汗踏著人生艱苦的旅程。

為了能夠使船工們步調一致,用力一致,船工們拉縴之時,都要喊號子。這些號子中有船工們喜愛的如“花仙劍”“三巧掛畫”“盤真認母”一樣的戲文,配合著船工們的高昂聲調,娓娓動聽,給人以美的感受,讓船工心情愉快,忘卻疲勞,增加精神。

喊號子的歲月至今仍保留在老船工宋家明的心裡,他從16歲起就在運貨船上當學徒,並用了10年的時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前艇江(音,相當於船長),一條載重10多噸的船隻,宋家明憑藉自己的豐富經驗,掌控自如,穿行在彭山和樂山之間。“成為一名前艇江可是船工們的夢想!”身負一船人的安危,宋家明練就了通過看水花、水色便能分辨水的深淺以及水中是否有阻礙物的好本事。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青龍碼頭遺址

在彭山縣境內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意思是說,謝家場的物產豐富,青龍場的水運發達,無論往青龍塞多少東西,都能運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流經青龍鎮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縣雙河場流入青龍境內,南至老母豬嘴止,過境河段長6公里,過去,南河平均寬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噸船隻。因為貫穿青龍的水道非常適合水運,所以青龍的水路運輸十分發達。據《青龍鎮志》記載:“ 解放前,水路是青龍的主要通道。在上場口的火神廟河段設有木船碼頭,平時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隻,多時停泊木船幾十只到近百隻,上下行水運十分繁忙,農副產品全靠木船運往各地。”

由於過去岷江時常發生洪水氾濫的情況,青龍碼頭的位置也時有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來的火神廟,原來的街道也沖毀近半,青龍貨運碼頭移到現在青龍上渡附近。那時,青龍碼頭的河床裡經常停泊著二三十隻大船,多的時候會停泊上百隻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很快,青龍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青龍場主街道就從原來的火神廟,移到了新的碼頭周圍。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街遺址。

“當時的米市、雜貨市、甘蔗市全部都集中在碼頭周圍,街上還有賣各種吃喝的,耍猴的,看西洋鏡的,耍把戲的,唱大戲的,熱鬧得很。”80多歲的何德友從小在青龍長大,對曾經青龍碼頭的繁華景象記憶猶新。隨著時光一天天流逝,何德友漸漸老去,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漸漸消失了。何德友不願意年輕一輩的青龍人忘記青龍的水運記憶,他總是義務給年輕人做嚮導,在殘存的街道和幾戶四合院中,向人們講解昔日青龍老碼頭繁華時的景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看著青龍鎮繁華的過去,何德友感慨萬千。

船工號子悠悠傳唱

在青龍碼頭停泊的船隻,主要的線路是往返於成都和樂山,當船隻順流而下之時,速度非常快;但當船隻逆流而上之時,就只能靠船工拉縴,因為這段水路上有很多凶灘惡水,船工們拉縴時,只能兩腿蹬伸,雙手著地,緩慢而又艱難地行進於崎嶇而又險狹的纖道上,喘息流汗踏著人生艱苦的旅程。

為了能夠使船工們步調一致,用力一致,船工們拉縴之時,都要喊號子。這些號子中有船工們喜愛的如“花仙劍”“三巧掛畫”“盤真認母”一樣的戲文,配合著船工們的高昂聲調,娓娓動聽,給人以美的感受,讓船工心情愉快,忘卻疲勞,增加精神。

喊號子的歲月至今仍保留在老船工宋家明的心裡,他從16歲起就在運貨船上當學徒,並用了10年的時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前艇江(音,相當於船長),一條載重10多噸的船隻,宋家明憑藉自己的豐富經驗,掌控自如,穿行在彭山和樂山之間。“成為一名前艇江可是船工們的夢想!”身負一船人的安危,宋家明練就了通過看水花、水色便能分辨水的深淺以及水中是否有阻礙物的好本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船工宋家明。

在宋家明的記憶中, 船工們喊號子拉船上灘時,要根據上灘的距離來選擇戲文的長短。不能是船工們還沒有將船拉上灘,戲文已經喊完;也不能是船工們早早地將船拉上灘了,戲文還遲遲沒有喊完。另外,當船工們拉船上不同的灘時,要喊不同的戲文,不能重複雷同。否則們船工們不但聽著不來勁,還要起鬨。

“遠望南山喲、百草稀喲,近看松柏喲,長不齊哦。”“嗨!嗨左!嗨左!嗨”……說到興奮時,宋家明興奮地吆喝起了船工號子,他彷彿又回到了在水上拼搏的日子。不過,宋家明說,最能讓船工們興奮的是當喊出“連巴身小”,詢問前方的船工水流是否平緩時,得到肯定的迴應。因為只要得到了肯定的迴應“哦!”,船工們就可以停下來稍作休息,放鬆一下累得痠痛的肩膀,甚至還可以吸口煙適當調節。當聽到“唉”的號子,船工們就不得不重新調整步伐,踏上了辛苦的拉縴之路。

隨著水路運輸的消沉,飄蕩在岷江之上的船工號子早已經消失,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不見了往日的喧囂,但青龍人對碼頭的記憶卻世代流傳著。現在的青龍碼頭雖然消失了,但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與成都市新津縣接壤,距成都市區32公里,距雙流機場僅30公里的青龍鎮,憑藉著方便快捷的公路、鐵路交通已經成了更大意義上的碼頭,是眉山的北大門。現在,青龍鎮已經成為天府新區的一部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青龍碼頭遺址

在彭山縣境內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意思是說,謝家場的物產豐富,青龍場的水運發達,無論往青龍塞多少東西,都能運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流經青龍鎮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縣雙河場流入青龍境內,南至老母豬嘴止,過境河段長6公里,過去,南河平均寬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噸船隻。因為貫穿青龍的水道非常適合水運,所以青龍的水路運輸十分發達。據《青龍鎮志》記載:“ 解放前,水路是青龍的主要通道。在上場口的火神廟河段設有木船碼頭,平時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隻,多時停泊木船幾十只到近百隻,上下行水運十分繁忙,農副產品全靠木船運往各地。”

由於過去岷江時常發生洪水氾濫的情況,青龍碼頭的位置也時有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來的火神廟,原來的街道也沖毀近半,青龍貨運碼頭移到現在青龍上渡附近。那時,青龍碼頭的河床裡經常停泊著二三十隻大船,多的時候會停泊上百隻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很快,青龍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青龍場主街道就從原來的火神廟,移到了新的碼頭周圍。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街遺址。

“當時的米市、雜貨市、甘蔗市全部都集中在碼頭周圍,街上還有賣各種吃喝的,耍猴的,看西洋鏡的,耍把戲的,唱大戲的,熱鬧得很。”80多歲的何德友從小在青龍長大,對曾經青龍碼頭的繁華景象記憶猶新。隨著時光一天天流逝,何德友漸漸老去,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漸漸消失了。何德友不願意年輕一輩的青龍人忘記青龍的水運記憶,他總是義務給年輕人做嚮導,在殘存的街道和幾戶四合院中,向人們講解昔日青龍老碼頭繁華時的景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看著青龍鎮繁華的過去,何德友感慨萬千。

船工號子悠悠傳唱

在青龍碼頭停泊的船隻,主要的線路是往返於成都和樂山,當船隻順流而下之時,速度非常快;但當船隻逆流而上之時,就只能靠船工拉縴,因為這段水路上有很多凶灘惡水,船工們拉縴時,只能兩腿蹬伸,雙手著地,緩慢而又艱難地行進於崎嶇而又險狹的纖道上,喘息流汗踏著人生艱苦的旅程。

為了能夠使船工們步調一致,用力一致,船工們拉縴之時,都要喊號子。這些號子中有船工們喜愛的如“花仙劍”“三巧掛畫”“盤真認母”一樣的戲文,配合著船工們的高昂聲調,娓娓動聽,給人以美的感受,讓船工心情愉快,忘卻疲勞,增加精神。

喊號子的歲月至今仍保留在老船工宋家明的心裡,他從16歲起就在運貨船上當學徒,並用了10年的時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前艇江(音,相當於船長),一條載重10多噸的船隻,宋家明憑藉自己的豐富經驗,掌控自如,穿行在彭山和樂山之間。“成為一名前艇江可是船工們的夢想!”身負一船人的安危,宋家明練就了通過看水花、水色便能分辨水的深淺以及水中是否有阻礙物的好本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船工宋家明。

在宋家明的記憶中, 船工們喊號子拉船上灘時,要根據上灘的距離來選擇戲文的長短。不能是船工們還沒有將船拉上灘,戲文已經喊完;也不能是船工們早早地將船拉上灘了,戲文還遲遲沒有喊完。另外,當船工們拉船上不同的灘時,要喊不同的戲文,不能重複雷同。否則們船工們不但聽著不來勁,還要起鬨。

“遠望南山喲、百草稀喲,近看松柏喲,長不齊哦。”“嗨!嗨左!嗨左!嗨”……說到興奮時,宋家明興奮地吆喝起了船工號子,他彷彿又回到了在水上拼搏的日子。不過,宋家明說,最能讓船工們興奮的是當喊出“連巴身小”,詢問前方的船工水流是否平緩時,得到肯定的迴應。因為只要得到了肯定的迴應“哦!”,船工們就可以停下來稍作休息,放鬆一下累得痠痛的肩膀,甚至還可以吸口煙適當調節。當聽到“唉”的號子,船工們就不得不重新調整步伐,踏上了辛苦的拉縴之路。

隨著水路運輸的消沉,飄蕩在岷江之上的船工號子早已經消失,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不見了往日的喧囂,但青龍人對碼頭的記憶卻世代流傳著。現在的青龍碼頭雖然消失了,但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與成都市新津縣接壤,距成都市區32公里,距雙流機場僅30公里的青龍鎮,憑藉著方便快捷的公路、鐵路交通已經成了更大意義上的碼頭,是眉山的北大門。現在,青龍鎮已經成為天府新區的一部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何德友指向青龍老碼頭地址(青龍上渡所在地附近)

RECOMMEND

"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這個順口溜在彭山縣境內廣為流傳,意思是說,謝家場物產豐富,是個富饒之地,而青龍場是個貨物集散地,交通發達。

在遙遠的古代,青龍鎮和其他地方一樣陸路交通並不發達,然而,憑藉著貫穿全境、適合船隻通行的南河,青龍鎮成為了岷江航線上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站。

具有悠久歷史的水運,給青龍人留下了太多的記憶,也給青龍鎮留下了太多的痕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

渡口見證兩岸變遷

“乘船一輩子了,對渡口都產生感情了。”家住牧馬鎮天宮村2組的何桂芳老人每次到彭山縣城趕完場,總會在青龍鎮任渡口乘船過河回家。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下渡。

何桂芳從小就靠著乘船穿行在河兩岸,她說,河兩岸的村民要想到對岸,乘船是最方便的,要是換走陸路則需要繞著山走,花去大半天的時間,所以,她和鄉親們一樣最喜歡乘船過河。

原來,岷江支流南河流經青龍鎮時,將青龍鎮分成了兩半,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河,自古以來就設有不少的渡口。當然,在過去,青龍渡口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運客的任務,更是老百姓往返兩岸耕作,收穫莊稼的重要交通工具。“經常有拿著鋤頭,揹著背篼,甚至擔著糞的農民來乘船。”老船工劉廷煥至今記得,每當栽種的季節,兩岸的村民就帶著勞動工具坐船;每當到了收穫的季節,船隻又成了運載農作物的交通工具,玉米棒、紅辣椒等農作物裝在一個個籮筐裡,擺在河兩岸甚是壯觀。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岷江上的木船。

在這些渡口之中,任渡、上渡、下渡最為出名,其中,任渡是岷江進入青龍境內後的第一個渡口。“在任渡口上游10華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叫做紅巖子的山,由於岩石的阻力與下游的落差,任渡口的水非常湍急。好在山上有一座廟,每當船工們從此經過,都能聽到廟裡的鐘聲,船工們也更加註意安全。”作家宋學鐮是彭山青龍鎮人,從小在河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任渡口坐船,時間長了,對於船工們的故事也瞭然於心。

上渡主要是方便青龍鎮兩岸的人們通行,後來隨著青龍鎮發展,河兩岸的村民也已經搬走,前幾年,這個渡口的渡運功能也消失了。與其他兩個渡口不一樣的是,下渡除了方便青龍鎮兩岸村民通行,還要方便與彭山接壤的新津、黃龍溪等地的部分群眾,所以一直以來,人流量都非常大。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眉山人靠船通行在岷江兩岸很多年。

劉剛就是青龍下渡的一個船長,見證了下渡從繁榮到衰弱的全過程。“以前撐的是木船,現在駕駛的是機動船,渡口的變化也大得很。”劉剛在下渡口工作已經30多年了,從16歲起就在下渡口撐船,他依稀記得靠人力撐船時,下渡口有14條人力船,每條船一天要跑30多個來回,一天下來,他的手膀子痠痛難耐,吃飯時連手都抬不起來,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習慣;冬天篙杆要結冰,每次撐船之前,他都要在河裡將篙杆上的冰塊洗掉,一雙手凍得通紅,還要堅持在寒風中撐船。

所以,1997年,下渡的木船將被機械船代替的消息傳來時,劉剛和同事們激動了好幾天,他們還一起到樂山學習機械船駕駛,拿到了相應的證書,為了能儘快熟悉機械船駕駛,同事們總是不約而同地在一起討論,演練。很快,14條人力船就換成了8條機動船,此時下渡口逢場的人流量仍然達到五六千人次;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村的交通工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部分村民選擇騎著摩托車往來於兩岸,這個渡口的客流量開始減少;2007年,隨著彭山岷江二橋的開通,兩岸70%的村民能靠橋通行於兩岸,下渡口的熱鬧再不似從前了。

碼頭追憶往昔繁華

青龍渡口見證了兩岸的變遷,同時也說明了水運對青龍人的重要性,其實,從青龍鎮本身的發展來看,青龍鎮的繁華也離不開水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青龍碼頭遺址

在彭山縣境內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搬不完的謝家場,塞不滿的青龍場。”意思是說,謝家場的物產豐富,青龍場的水運發達,無論往青龍塞多少東西,都能運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流經青龍鎮的岷江支流南河,北由新津縣雙河場流入青龍境內,南至老母豬嘴止,過境河段長6公里,過去,南河平均寬400米,深7米,平常水位可航行20噸船隻。因為貫穿青龍的水道非常適合水運,所以青龍的水路運輸十分發達。據《青龍鎮志》記載:“ 解放前,水路是青龍的主要通道。在上場口的火神廟河段設有木船碼頭,平時每天下午停泊木船二三十隻,多時停泊木船幾十只到近百隻,上下行水運十分繁忙,農副產品全靠木船運往各地。”

由於過去岷江時常發生洪水氾濫的情況,青龍碼頭的位置也時有變化,最近的一次是在1917年,府河發生特大洪水,導致南河流向向西改道,打穿了原來的火神廟,原來的街道也沖毀近半,青龍貨運碼頭移到現在青龍上渡附近。那時,青龍碼頭的河床裡經常停泊著二三十隻大船,多的時候會停泊上百隻大船,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很快,青龍的經濟中心也隨之轉移,青龍場主街道就從原來的火神廟,移到了新的碼頭周圍。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街遺址。

“當時的米市、雜貨市、甘蔗市全部都集中在碼頭周圍,街上還有賣各種吃喝的,耍猴的,看西洋鏡的,耍把戲的,唱大戲的,熱鬧得很。”80多歲的何德友從小在青龍長大,對曾經青龍碼頭的繁華景象記憶猶新。隨著時光一天天流逝,何德友漸漸老去,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漸漸消失了。何德友不願意年輕一輩的青龍人忘記青龍的水運記憶,他總是義務給年輕人做嚮導,在殘存的街道和幾戶四合院中,向人們講解昔日青龍老碼頭繁華時的景象。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看著青龍鎮繁華的過去,何德友感慨萬千。

船工號子悠悠傳唱

在青龍碼頭停泊的船隻,主要的線路是往返於成都和樂山,當船隻順流而下之時,速度非常快;但當船隻逆流而上之時,就只能靠船工拉縴,因為這段水路上有很多凶灘惡水,船工們拉縴時,只能兩腿蹬伸,雙手著地,緩慢而又艱難地行進於崎嶇而又險狹的纖道上,喘息流汗踏著人生艱苦的旅程。

為了能夠使船工們步調一致,用力一致,船工們拉縴之時,都要喊號子。這些號子中有船工們喜愛的如“花仙劍”“三巧掛畫”“盤真認母”一樣的戲文,配合著船工們的高昂聲調,娓娓動聽,給人以美的感受,讓船工心情愉快,忘卻疲勞,增加精神。

喊號子的歲月至今仍保留在老船工宋家明的心裡,他從16歲起就在運貨船上當學徒,並用了10年的時間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前艇江(音,相當於船長),一條載重10多噸的船隻,宋家明憑藉自己的豐富經驗,掌控自如,穿行在彭山和樂山之間。“成為一名前艇江可是船工們的夢想!”身負一船人的安危,宋家明練就了通過看水花、水色便能分辨水的深淺以及水中是否有阻礙物的好本事。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老船工宋家明。

在宋家明的記憶中, 船工們喊號子拉船上灘時,要根據上灘的距離來選擇戲文的長短。不能是船工們還沒有將船拉上灘,戲文已經喊完;也不能是船工們早早地將船拉上灘了,戲文還遲遲沒有喊完。另外,當船工們拉船上不同的灘時,要喊不同的戲文,不能重複雷同。否則們船工們不但聽著不來勁,還要起鬨。

“遠望南山喲、百草稀喲,近看松柏喲,長不齊哦。”“嗨!嗨左!嗨左!嗨”……說到興奮時,宋家明興奮地吆喝起了船工號子,他彷彿又回到了在水上拼搏的日子。不過,宋家明說,最能讓船工們興奮的是當喊出“連巴身小”,詢問前方的船工水流是否平緩時,得到肯定的迴應。因為只要得到了肯定的迴應“哦!”,船工們就可以停下來稍作休息,放鬆一下累得痠痛的肩膀,甚至還可以吸口煙適當調節。當聽到“唉”的號子,船工們就不得不重新調整步伐,踏上了辛苦的拉縴之路。

隨著水路運輸的消沉,飄蕩在岷江之上的船工號子早已經消失,昔日繁華的青龍碼頭,也不見了往日的喧囂,但青龍人對碼頭的記憶卻世代流傳著。現在的青龍碼頭雖然消失了,但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與成都市新津縣接壤,距成都市區32公里,距雙流機場僅30公里的青龍鎮,憑藉著方便快捷的公路、鐵路交通已經成了更大意義上的碼頭,是眉山的北大門。現在,青龍鎮已經成為天府新區的一部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何德友指向青龍老碼頭地址(青龍上渡所在地附近)

RECOMMEND

探祕眉山碼頭•岷江篇③| 青龍的繁華從碼頭開始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