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連考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狀元,為何最後狀元被取消了

明朝 黃觀 建文帝 明成祖 中國古代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8-11-30

參加古代的科舉考試,能連中三元的人少之又少,明朝有個叫黃觀的,可以算一個,可是為何,最後他卻被皇帝給除名了呢?

朱元璋被推舉為吳王那一年,黃觀出生於安徽池州府貴池縣。

黃觀的父親是個上門女婿,所以黃觀出生後一直隨娘姓許,叫許觀。

當時天下大亂,元朝漢官黃冔為了避禍,回到了貴池,開館授徒。


此人連考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狀元,為何最後狀元被取消了

(黃觀劇照)

黃觀這才有機會讀書。

黃觀年少時便顯示出過人的天分,因此很得黃冔疼愛,時常誇讚他是為社稷而生的棟樑之材,在教授學問的時候更是傾囊而授。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陷都城,元朝覆滅。黃冔聽聞後長嘆:“我以儒致身,累蒙國恩,為胄子師,代言禁林。今縱無我戮,何面目見天下士乎?”說完便投井而死。這是黃冔給黃觀上的最後一堂課,他以生命的代價告訴黃觀,什麼叫“忠義”。

黃冔死了,黃觀沒有地方讀書了。於是他便在家半耕半讀,繼續勤學苦練。

所有的努力最後都會有回報。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恢復了科舉考試。26歲的黃觀抱著學而優則仕的抱負,參加了南京的鄉試,一舉高中解元,通俗一點說,就是考了全省第一名。

接著又參加會試,也就是要到京城去參考,再次又中了會元,也就是考了個全國第一名。

要知道古代讀書人,都是走科舉考試這種路,能夠連中兩元,那已經是特別厲害的人了。

公元1392年,朱元璋親自主持殿試。

這次的考題也是朱元璋出的一道策論,題目是關於邊境的防備問題?黃觀不是個死讀書的人,他根據現實情況,分析了邊境的利弊,並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無擾,邊境無虞”。意思是說,將士守衛邊塞,除了加強防守,也要墾荒種植。這樣忙時作戰,閒時務農,不僅能保衛邊塞,還能解決軍餉的問題。

在眾多考生的答案中,黃觀這種有見地的策論,立刻受到了朱元璋的嘉許,因此將他欽點為狀元,並授予翰林院編修。

如此一來,黃觀成了明朝歷史上第一個高中三元的讀書人,一時成為街頭巷尾的佳話,被時人讚譽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公元1396年,倍受器重的黃觀,被朱元璋提拔為正三品官員禮部右侍郎。同時還恩准他改為父姓。


此人連考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狀元,為何最後狀元被取消了

(明朝殿試,圖取其意)

黃觀的輝煌時期,是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之後。當時由於黃觀和方孝儒等人都持相同的觀點,認為藩王勢力太強,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應當削藩。

就當時的情景來說,他們確實說得一點也沒有錯。

比如燕王朱棣,曾和朱元璋出生入死,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他居功自傲,壓根不把侄子朱允炆放在眼裡,上朝的時候也不對朱允炆行君臣之禮。

眾臣懾於朱棣勢力強盛,都不敢指責。唯有黃觀在朝堂上毫不客氣地指責他說:“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朱棣見黃觀一個文官,竟敢指責他的不是,於是對黃觀心生怨恨。

公元1399年,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從北京起兵,一路南下,直逼南京。

朱允炆畢竟年輕,尚不知嚴重性,還命黃觀起草詔書,要朱棣遣散軍隊,並隻身入南京請罪。

誰知朱棣根本不理睬朱允炆,反而還向天下公佈朱允炆身邊的“文職奸臣”名單,聲稱就是這些人攛掇朱允炆宗室不和,而黃觀的名字自然也在這份名單之中。


此人連考鄉試、會試、殿試三個狀元,為何最後狀元被取消了

(明成祖朱棣劇照)

朱允炆的中央軍顯然不是久經沙場的朱棣的對手。隨著時局的變化,朝廷越來越處於不利的狀態。而此時,朝中又無能當大用的武官。黃觀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自告奮通地請求去長江上游招募兵士,再與中央軍一起攻打朱棣。

就在黃觀還在長江上游招兵買馬,準備回援的時候,卻聽說朱棣已攻陷南京登基稱帝,而朱允炆在戰火中不知所蹤。

黃觀聽聞悲憤不已,嚎啕大哭。當船行至安慶時,他穿戴好官服,向南京方向行過三叩九拜之禮後,像他的恩師黃冔那樣,躍入湍急的江中,自盡而亡。他也用生命的代價,詮釋了什麼叫“忠義”。

黃觀死後,他的妻女也不願受辱,紛紛投了秦淮河。

按說人都死了,也就一了百了了。可朱棣是個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的人,他並沒有放過死去的黃觀,在他的命令下,黃觀九族均被誅。不僅如此,不解恨的他,還把黃觀的名字,從《登科錄》中劃去,也就是把他從狀元名錄中除名,不承認他連中三元這個事。

不過,公道在人心。朱棣這種極端的做法,並沒有得到民眾的支持。黃觀連中三元的科考神話,一直流傳在民間,而他作為勵志典範,一直激勵著讀書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參考史料:《明實錄》《明史》《雙槐歲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