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試趣聞32則

明朝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晏殊 唐朝 高中語文在線 2018-12-04
古代考試趣聞32則

考試據說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已經歷了一千多年,其間關於考試的趣聞也不少。

1、唐朝末期的舉子包誼文采不錯,但得罪了主考官劉太真。劉太真曾發誓不讓包誼考中,第一場考試過後,劉太真想緩緩,第二場考試再將包黜退,讓他多高興會兒。第二場考試後,劉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場,想讓他再高興會兒。第三場考試後劉太真沒錄取包,拿著名單去找丞相,當時正值朱泚之亂不久,名單中有個姓朱的,宰相很不高興,讓劉太真換人。驚惶之下,劉太真已經想不起其他舉子的名字,只記得包誼,結果包誼高中。

2、賀知章做主考官,錄取的進士和舉子們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憤,舉人們圍攻賀府。賀知章架起梯子爬上牆頭,趴在牆上回答舉子們的質問。

3、王維參加科考,想走後門無門,聽說公主喜歡音樂,於是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打扮成樂師,抱著琵琶去見公主,被公主相中,一舉而登第了。

4、唐朝人趙悰,多次參加考試都考不上,家裡人討厭他,也討厭他老婆。有次岳父家搞聚會,請了戲班子來表演,人人都有座,唯獨不給趙悰老婆設座。演出看到一半時,有人來報,說趙悰中進士了,家裡人一聽,迅速把趙悰老婆請進來,給她披上新衣服,換好凳子,然後繼續看演出。

5、宋真宗時期的宰相晏殊天資聰慧,從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薦到政府。後來被推薦去見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試進士,就讓他也參加。晏殊一見試題,就說:“這題目我幾天前做過,您還是換個題目吧。”宋真宗這個歡喜啊,誠實不僅是美德,還是能力。晏殊就這樣進入了政府高層。

6、宋朝秀才柳冕超級看重忌諱,考科舉時從來聽不得“落”或是與“落”同音的字,怕弄成“落第”。他自己也常把“安樂”說成“安康”,僕人們都跟著他這樣說。考試完了後,老柳打發僕人去看榜,僕人回來後,老柳急忙問自己中了沒有,僕人就回了一句:“秀才康了也。”

7、明朝成化年間,浙江學政李賢在省試時微服私訪,看到有兩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慚地說:“用不著複習,上榜沒問題。他李賢總不能出道含有100個人名的怪題來刁難我們吧?”李賢無名火起,回去後真出了一個含有100個人名的怪題,即:“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雲臺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結果沒人能全部說明,李賢因此一個都不錄取。

8、福建同安縣的劉望齡,在明朝末年參加公務員考試,中了福建省鄉試第34名,後因故被革。進入清朝後,再次參加福建的鄉試,又是中了第34名。隔朝兩中舉人,名次相同,這個概率比中500萬彩票還低。

9、清時陝西鄉試,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臨行前拜訪官至尚書的恩師。兩人談話間尚書放了個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為有玄機,立馬問有啥吩咐。尚書說:“無他,下氣通耳!”意思是說:“沒啥,只是放了個屁。”主考官理解錯了,以為要錄取一個叫夏器通的。結果在西安,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考生,陰差陽錯下這夏器通得了個第一名。

10、清嘉慶年間,公務員考試完畢後,皇宮舉行接見新科進士的大典,結果新科狀元徐開業、探花梅萬清,因故沒能趕到,嘉慶大怒,把二人的名字從金榜上抹掉,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走了。

11、清人武某是個文盲,因左宗棠保舉做了松江縣令,主持縣考時,他把槍手列的試題放在靴筒裡,等到要公佈考題時,卻忘了考題在哪。祕書問他知不知道考題的內容,武某稱只記得開頭是個“馬”字,祕書遍訪《四書》中“馬”字句,武某皆說不像,後來突然想到在靴筒,拿出一看,原來考題是——“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2、道光年間主考官穆彰阿,錄取考生不是看卷子答得多好,而是看他的鼻菸壺。他有兩隻外形相同而顏色不同的鼻菸壺,一為琥珀,一為白玉。考官推薦卷子上來時,他就從裝有兩隻鼻菸壺的口袋裡摸出一隻,如果是琥珀的,謝天謝地,這份卷子被文曲星看中了,便錄取為進士;如是白玉的,則對不起,只好和這份卷子的主人說拜拜了!取足了名額,下面的考卷再好,也都一律作廢紙處理。

13、清道光某年,原擬定的狀元是史求。道光帝一看名字,史求不就是“死囚”麼,很不吉利,因此勾去不取。後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長芬時,心頭頓時一陣狂喜,立即提筆點為狀元。因為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長地久),戴戴(代代)蘭芬,真是大吉大利。

14、寫《聊齋志異》的作家蒲松齡,有次參加公務員考試,拿到考題時,覺得這題太簡單了嘛,奮筆疾書,書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頁做完後,直接翻到了第三頁做,這是沒法補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15、古時鄉試、會試都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考場裡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狀元李幡,家裡窮,考試時籃子裡帶的是36個饅頭。

16、清時,廣東流行科舉賭博。每當開科考試時,某些大富商就設賭局,預先擬出考生姓名幾人,彩頭大到成千上萬銀子。等考試揭曉後,按是否猜中來決定輸贏。所以,姓越冷僻就越是有人買。

17、唐朝名人溫庭筠出生在山西,他的祖輩是聞名於唐朝政壇和文壇的雙料牛人——溫彥博,他在政壇一直混到了宰相,在文壇則成就了一代著名詞人。到了溫庭筠這一輩,打小就才思敏捷,年紀輕輕就以詞賦大有名氣,但在仕途卻一直光走路不上道,即所謂仕途驢友是也。溫庭筠一生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恃才傲物,年輕的時候沒把科舉應試當回事,總認為只要自己啥時候想考,皇帝的烏紗帽就啥時候給,所以他一直四處遊玩。到了快40歲的時候,溫庭筠玩夠了,也逛夠了,這才大搖大擺走進考場,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現在他是把科舉當回事了,可科舉卻不把他當回事,一直考到56歲,始終沒有把自己的名字弄進進士榜。在作弊現象最嚴重的唐朝,上至高官子弟、下至貧民百姓,就連著名的大詩人溫庭筠也樂此不疲,加入到轟轟烈烈的作弊大軍中。不過與一般的酒囊飯袋相比,溫大詩人的作弊手段堪稱一絕,即使在主考官防賊一樣的重點“防禦”下,他依然可以於眾目睽睽中替八個人寫完考卷,而且居然全身而退,當時的人無不稱奇。如果在唐朝的作弊界他自稱榜眼,沒人敢自稱狀元。

18、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即公元785年,是年白居易29歲,參加由禮部主持的進士科考試。唐代進士科策文命題有強烈的針對性,它包括吏道、財政、刑獄、選賢舉能、移風易俗以及開渠、漕運、救災、除弊、邊塞防務等關係治國方略的問題,考核應試者的才能與見識。白居易回答比較精彩的是關於財政、救災等方面的問題,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並以第四名及進士第。

19、山東省淄川(現在叫做淄博縣)人蒲松齡先生,留下了一部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的《聊齋志異》。這位蒲先生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3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可惜屆屆考之不中。他沒有過上官癮,心裡不甘,依舊3年一屆,按時前去赴考。考呀,考呀,一直考到71歲,連鬍子都通根白了,主考官看他實在可憐,才援例讓他當了個貢生。滿腔悲憤無處發洩,在艱難的時世中,蒲先生逐漸認識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把他心中的萬般不平,寄託在小說創作之中,寫出了他那部永垂青史的《聊齋志異》來。

20、唐伯虎16歲在原籍蘇州府考上頭名秀才,明孝宗弘治十二年,樑儲樑大人蒞臨南京主持鄉試,錄取他作了頭名解元。第二年,唐解元得意洋洋進京會試。唐伯虎要想中試,心中難免也有一點緊張。心中無底就去探主考官的底。唐伯虎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經歷坎坷,昔日的故交好友避而不見,連老婆也對他翻白眼。人情冷落,世態炎涼。不得不去城外築起座桃花庵,自號作“六如居士”,賣書賣畫度日。

21、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

22、孟郊,40多歲中進士,感慨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表現自己考中進士後遊街,一天就看遍全城美女的得意心情,這個苦吟派詩人只做過縣尉(縣公安局局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也是“孟局”的句子。

23、“三絲墜地”定鼎甲。明朝,首登狀元的福建人是丁顯。會試時,會元(第一名)為江西人黃子澄,第二名為江西人練子寧,丁顯名列第三。殿試時,丁顯的文章寫得最好,躍居第一,練子寧仍列第二,而黃子澄退居第三。相傳在將要公佈名次的前夜,皇帝朱元璋夜夢“三絲墜地”。醒來後,對鼎甲三及第的姓名進行查核,發現丁顯的“顯”(繁體為顯)和練子寧的姓都含有“絲”字,而黃子澄的姓名與“絲”無關。為了應夢,在二甲中找到一位名字含有“絲”的花綸來取代黃子澄,正要下旨意,忽然發覺丁顯的“顯”字含有兩個“絲”字,合練子寧,已經是“三絲”了,再加上花綸,不就成了“四絲”了,於是,只好作罷,按原定名次公佈:狀元丁顯,榜眼練子寧,探花黃子澄。

24、明代文學家李夢陽,有一年督學江西,擔任主考官,發現應試秀才的花名冊上有一考生與他同名,感到可笑,於是在唱名時,朝那同名秀才幽了一默:“小老弟與本官同名,真乃巧事,本官理當照顧。這樣吧,我出一聯讓你來對,倘能當堂應對,你就算中舉了。倘若對答不上,就請回去再苦讀三年,下屆鄉試再來。”那秀才也算是一位滿腹文才的孔門儒生,聽後微笑答曰:“大人倘出言不悔,請出句。”李夢陽出了那精心構思的詼諧上聯:“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此上聯以其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與那同名考生,暗含揶揄之意。那考生聽後一沉吟,拱手便對:“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吾亦無忌。”此下聯以其名“無忌”,雙關兩方不要忌諱。李夢陽十分欣賞這考生的才智,當即點其為本科舉人,後來予以重用。

25、清朝道光年間的頭名狀元孫家鼐,在殿試大卷裡把“董仲舒”的“舒”字誤寫成“書”字。清廷規定:閱卷大臣在大卷中選出前10本,疊在一起,頭一本就是狀元,進呈御覽欽定。皇帝有時照原疊發下,有時把次序抽換顛倒。那一次殿試,孫家鼐寫的別字,10個閱卷大臣都沒有看出來,竟擬為一甲第一名狀元,疊在頭一本進呈。道光皇帝欽定,仍照原疊次序發下,孫家鼐中了狀元。那個別字事後才發現,10個閱卷大臣聯名奏請處分。因為狀元是道光帝自己欽定的,既已揭曉,不便追究,於是孫家鼐竟“大魁天下”了。這位幸運的“別字狀元”此後官運亨通,直上青雲,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還當了同治皇帝的老師。

26、劉鳳誥“半月依舊照幹坤”打動幹隆。清代幹隆年間,江西萍鄉有位寒窗苦讀的勤奮儒生叫劉鳳誥,不到20歲不僅已熟讀四書五經,對唐詩宋詞也造詣頗深,背誦如流,因而縣試、鄉試、會試連連及第。然而劉鳳誥相貌醜陋,又只有一隻眼睛。按照當時規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事又湊巧,這次會試的主考是位愛才之輩,他硬著頭皮稟告了皇上。幹隆帝為避以貌取人之諱,決定親臨保和殿。是日,幹隆帝高坐在御椅上,驕矜而笑,口占上聯令劉鳳誥應對:“獨眼不登龍虎榜。”這上聯既含譏諷,又大潑了冷水。才華橫溢的劉鳳誥挺胸昂首,接口便對:“半月依舊照幹坤!”幹隆帝見其如此氣魄,暗自驚歎,復又出句令對:“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漢!”劉鳳誥不卑不亢,當即應答曰:“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幹隆帝見其才思如此敏捷,且對仗工整,韻律和諧,不禁龍顏大悅,當即御筆一圈,欽點劉鳳誥為殿試探花,登上金榜。

27、張發財:古代科舉考試,進考場跟進監獄一模一樣,考生要穿單衣單褲單鞋,查完脫下來檢查身體。然後檢查文具用品,怕小抄兒塞進筆管或硯臺裡。安檢後關進小號答題。除了來回巡視的考官外,考場上還要建個炮樓,叫“明遠樓”,供考官居高臨下監視……

28、山寨福爾摩斯:清後期有本《五經全注》是中國古籍字最小、版面最密的私刻本。賣得賊貴,《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全部內容及宋代儒學大師詳盡註釋。上下兩冊352頁30萬字,面積只有火柴盒大小,一毫米一個字居然還很清楚。印刷機從德國引進的――幹嗎用?考試作弊唄,個個拿放大鏡裝福爾摩斯。

29、盡此乎:福建某大員主持會試。在京宴請同鄉舉子和親友,執壺斟酒道:“盡此壺”了。都明白了,八股結尾都用“盡此乎”了,都中了。中太多就出事了,上面提審這個官員,官員以為完蛋了,誰知沒事――因他姑爺參加考試落榜了,於是證明他清白。其實是他姑爺喝多了,迷糊忘答卷了。

30、大聖齊天:福建有一京官主持會試,親戚和學生跟他打聽考題。京官一臉正氣怒斥道:“你們這群孫猴子,好大膽!”一鬨而散。等到進場首題是“巍巍乎唯天為大”。有聰明小子頓時理解了,試卷開頭寫了“大聖齊天”。這四個字相當於跟京官接暗號,果然中了。

31、張獻忠愛狀元:張在蜀地開科取士,得到一個姓張的狀元。狀元長得好看,張獻忠對他非常寵愛,24小時形影不離。這一天張忽然對隨從說:“我愛這個狀元,一刻捨不得他離開,整天牽腸掛肚。不如殺了他吧!”汗……

32、在史書中,沐浴總是與“齋戒”、“更衣”連在一起,放在皇帝登基、臣屬朝見、祭祀慶典等重大活動之前,以體現莊重肅穆,堪稱是古代中國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之一。但我極是懷疑,古人對洗澡這事,似乎從政治上抓得比較緊,生活上抓得比較鬆。比如《太平御覽》引自《漢書》的“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那是說漢代規定官吏們工作五天、“休沐”一天。休息日與洗澡緊緊相連,另一方面似乎也說明,那時的官吏也許曾經因為長期不洗澡而影響官容官貌,以致不得不從法律上對“休沐”大事作出明確規定。這絕不是胡思亂想。你看白居易的《沐浴》一詩:“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四十多歲的人了,竟能多年不洗澡,而一洗之後,還沾沾自喜於搓掉了幾層陳泥、“衰瘦”不少。此情此景啊,若不是他老人家親筆留下供詞,我們後輩如何想像得來?而從白老先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筆調,似乎可以想見,古人生活中的洗澡,只怕也不是常有的事說來也有道理。古時候沒有熱水器和浴缸淋浴房,洗澡委實不太方便。《孝經》上又說“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不可示人”,更為公共澡堂的出現設置了倫理障礙。唯一方便洗澡的大概只有皇帝了。《明史》載,皇廷內宮設有“混堂司”,配“掌印太監一員,僉書、監工無定員,掌沐浴之事。”這說明皇帝的澡堂及其職工都是有正式編制的,畢竟天下人洗澡之事小,皇帝沐浴之事大。說到皇帝洗澡,就不能不提到白居易的《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唐明皇的洗澡,不但場面夠宏大,而且內容夠香豔,還大書特書鬧得千百年後人人皆知,更是夠囂張。歷史上洗澡還曾是反考試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們都要由不識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後來有人指出,“搜檢之際雖當嚴切,然至於解發袒衣,索及耳鼻,則過甚矣,豈待士之禮哉!”遂向皇帝建議“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並得到許可。通過考前洗澡並提供製式服裝,既防作弊又不“虧禮”,真可謂有理有節。

古代考試趣聞32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