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京劇的程式化、誇張化、虛擬化是它的靈魂。由於中華歷史有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更是風起雲湧,一朝文化帶來一朝的服飾。

對於傳統戲曲來說,如果戲臺上,演什麼朝代就用那個朝代的服飾,那麼可壞了,這戲班子的後倉庫不知道得放多少服裝道具,以及和那個朝代有關的林林總總,亂七八糟的東西以供使用。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明朝的帝后服飾圖

若是跑碼頭,那傢伙,比搬家還隆重熱鬧!那不行啊。

戲曲是藝術不是生活,就是不考慮繁雜和瑣碎,還得考慮演出成本啊。不能像今天的新編戲,編演一出扔一出,服裝道具五花八門,各朝各代服飾什麼都有,演什麼朝代就要用那個朝代的服飾,看著挺科學,可是,那些編劇,你們考慮成本了嗎?考慮觀眾審美的接受度了嗎?你們不能光顧得自嗨,而其他什麼都不顧吧?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京劇新編戲的服飾

所以,那些新設計出來的玩意兒,看著花裡胡哨,好像挺科學,挺符合那個朝代的情況,其實感覺審美卻是混亂不堪,雜亂無章,毫無美感和吸引人的點!既不符合當今人的審美也混亂和誤讀了過去人們對審美的認識。所以,新編戲基本的結果都是失敗告終,現在不就是這麼個情況嗎?再有錢也不是那個玩法吧,當然,今天的事情這裡不詳說以後再談。

那麼,西方戲劇講究的是還原生活,所以,他們會把舞臺裝飾的和生活非常接近,什麼時代也會準備和那個時代相關的服飾和道具,那麼人家的情況不是我們探討的範圍,其實人家有人家一套體系相關的機制,運作方式,他們具體也有具體的解決辦法。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我們的前輩藝人,估計也看到了上面我說的以及沒有說的一些情況,於是,他們開動智慧的頭腦,想出了很多解決的辦法,和西方以及現在大款式編演方式不同,他們採用的是另一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些方式,首先就解決了成本這個大問題,那就是以一個朝代的服飾,代替上下五千年所有朝代的服飾。漢族人舞臺形象,全部以明朝服飾為基本服飾樣式,少數民族,統統都以清朝的服飾為基本服飾樣式,但是戲臺上也不是生活的還原,而是美化了的服裝服飾道具,和生活中那個朝代的服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有的區別小,有的區別大,有的區別很大甚至面目全非,只是有個影子和大致意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舞臺上的這件道具服飾頭冠,就是那件物品做為原型,而生髮出來的一件藝術品。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戲臺上少數民族公主的服飾

戲臺上的鳳冠就是這樣一件昇華版的娘娘頭冠,是美化以及藝術化了以後的道具物品,比較之下你就會發現,它來源於明皇后的鳳冠,但是已經和原來的樣子完全面目全非了。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明朝皇后鳳冠

我記得文革後,第一次在電影院看京劇電影《楊門女將》,校場點兵,柴郡主出場,就是鳳冠霞帔。這樣的穿戴打扮,我頭一次見,特別是她頭上戴的鳳冠很讓我好奇。當時並不明白,不知道這是什麼,於是問老人們這是什麼呀,滿頭的高粱米?老人瞪了我一眼,不屑的說道,沒學問,什麼高粱米,那是鳳冠,是娘娘才能戴的。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戲臺上的大鳳冠

當然,後來知道柴郡主戴的鳳冠和娘娘還是有區別的,就是戲臺上,也由於等級的原因,分“大鳳冠”和“半鳳冠”兩類,頭上鳳凰的數量,從三隻到九支不等,從而分出好多種的樣式,鳳凰多用“點翠”貼飾,周圍則點綴“珠須”即富貴又氣派還美觀。

除了“大鳳冠”還有品級更低一些的“半鳳冠”,人們常說的“大過橋”應該就是“半鳳冠”的一種,這些都有多種的說法和講究。在戲臺上,後來,由於流派的不同也出現了什麼流派戴什麼樣式的鳳冠的情況。

戲臺上的鳳冠是明朝皇后鳳冠的升級美化版

戲臺上的“半鳳冠”

戲臺上的鳳冠樣式是過去前輩藝人藝術智慧的體現和結晶,長期的舞臺實踐以及民族審美,以及各種原因,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三大特徵,那就是: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老藝人們對舞臺上鳳冠的美化和改造,就是這些特性的集中體現,藝術的再現了歷史人物和故事。

那麼,藝術的生命是什麼呢?那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改造事物創造美,當然,這種創造,不能脫離民族特性而生搬硬來,有根據的創造美髮展藝術,才是藝術得以持續前進的基礎,一切脫離這些原則的所謂創新,以及不顧觀眾審美的所謂創造,都是對藝術規律的不尊重,最後失敗也是必然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