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的故事

明朝 李自成 吳三桂 崇禎 中國歷史 睡前一篇故事會 2018-12-12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取洛陽之後,明大同總兵姜鑲投降闖王。

闖王李自成的故事

農民軍馬不停蹄向北京進逼,京師震動,明王朝風雨飄搖,崇禎再也顧不得駐守關寧的吳三桂部所負北防重任,急令吳三桂入衛京師。北京城裡瀰漫著戰前的恐怖氣氛,不少老百姓逃離京城,大明朝積弊深厚病入膏肓,儘管崇禎皇帝立志高遠勵精圖治,也無力迴天。事已至此,也只好聽天由命了。而作為勝券在握的農民軍在即將攻取京城之前,也不斷派人對北京軍民進行攻心滲透和瓦解,

這天崇禎皇帝帶著幾個侍衛化妝成普通百姓視察城防,偶遇一夥人正在街上吵吵嚷嚷,幾個人湊上去看時原來是一個算命先生,打一個招子,上書:神算王一卦。崇禎皇帝問:“算卦就算卦大家吵鬧什麼?”古時候皇帝久居深宮,雖近在咫尺,認識皇帝的卻並不多,有人見崇禎皇帝打聽也不理睬,也有人漫不經心地解釋說:“你沒見招子上寫著嗎?王一卦,王一卦每天就算一掛,大家都想爭著先算,幾乎快打起來了。”“你們為什麼這樣爭持不下,難道他算的真準?”“真準真準!王一卦來了半月,還沒挪窩呢!天天擠著算。”崇禎皇帝聽了一下來了興致決計要算一卦:“既然如此,本人公務在身,事關國之安危,耽擱各位,讓在下先算一卦!”有人還不太情願,但見崇禎身邊的幾人身手不凡並迅速將大家隔開,大家知有來頭,誰也不再多說。唯有那個王一卦不慌不忙地說:“各位稍安勿躁,就給這位貴人看看!”王一卦問崇禎想看什麼,崇禎說:“如今多事之秋,危難之時,餘在大明,身系家國,敢問國運?以求周全!”王一卦淡淡一笑沉吟半晌,揮筆寫下一貼遞給崇禎,但見貼上寫著:

大明天下本火生,

人害天災百禍蒸;

日月並行氣數盡,

海枯石爛運將傾。

崇禎皇帝看了悶悶不樂,也不多言,招呼隨從給王一卦銀兩,誰知王一卦轉眼已無影蹤,崇禎以為王一卦擔心算了黴卦遭受報復,不由得苦笑一聲,只得怏怏回宮。連夜召集大臣解卦,群臣都愁雲滿面,諾諾連聲,不敢妄語。自此京城內外謠言四起,人心浮動。李闖王勢如破竹,以摧古拉朽風捲殘雲之勢,連敗官軍,直取京城。眼看著京城已破,朝綱即傾,眾臣將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逃的逃,高官顯貴更是良禽擇木,紛紛見風使舵,危難時崇禎帝起用吳襄提督京營,飛檄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孰料召老臣吳襄商討守城對策,吳襄拒絕應詔閉門待降,在靠山山倒靠河河干的情況下,為防異族凌辱,崇禎帝親手殺死心愛的女兒後吊死在景山,李闖王浩浩蕩蕩進入北京當起了大順天子。

奉旨帶兵進京的吳三桂也知明朝大勢已去,故意拖拖拉拉,半路上聽說北京已經陷落,知道大明氣數已盡,於是在山海關一帶駐紮下來,憑著自己手下十萬大軍,不愁有官做有飯吃,他要靜觀天下變化,等待良主三顧茅廬。尤其是吳父吳襄及全家老小和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尚在京師,更令吳三桂放心不下,惶惶不可終日。他知道,只要父親和家眷在闖王手裡,他將來與闖王討價還價的腰桿就直不起來,所以他希望在闖王立足未穩之時,讓老父吳襄乘亂逃出虎口。怎奈行動晚了一步,待他寫信提醒父親時,其父吳襄已做了農民軍的俘虜。吳三桂無奈只得暗示父親歸順自保,並保護愛妾陳圓圓的安全。

其父吳襄身在亂哄哄京城也是六神無主,休說保護陳圓圓就是自己的性命也不保險。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的心上人遭受凌辱,老頭一度策劃由家人護送陳圓圓偷偷騎馬奔赴山海關找吳三桂。吳三桂得知後認為北京距山海關路途遙遠,孤男寡女加上兵荒馬亂根本就難保安全,所以急忙函告父親罷手,吳襄只得作罷。

陳圓圓身陷北京,整天焦急萬分,聽得公公打算託人送自己出城投奔吳三桂,想想就要去山海關去見朝思暮想的吳三桂,心中別提有多歡喜,誰料正待啟程之時,忽聽人報吳三桂函告父親不讓將陳圓圓送去,圓圓大失所望。為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圓圓連夜趕做了一雙繡靴託人寄去,期盼吳三桂穿著此靴儘快前來搭救自己早日離開是非之地。

且說吳三桂在關外經常接待前來勸降的說客收到闖王的勸降書函正猶豫不決,忽有人來報圓圓託人捎來繡靴一雙請吳三桂檢視,吳三桂急忙打開包裹,一雙嶄新的繡靴展現在眼前,俗話說自古英雄愛美人,一代豪傑吳三桂亦是憐香惜玉的性情中人,昔日多少個花前月下的纏綿,海誓山盟的美好時光,勾起她對陳圓圓的無限牽掛,吳三桂見物思人淚如雨下,他捧起繡靴細細打量,覺得這繡靴的針腳似乎比圓圓以前做的略顯毛糙,憑著圓圓那賢淑細膩的性格,如果不是急著要表達什麼,她或許不會寄這雙靴子來的,說不定這雙靴子裡還會隱藏著圓圓心裡的什麼祕密,吳三桂將手輕輕伸進靴子探摸,果然發現靴子裡藏著一封信,但見上面寫著:

妾陷北京城,君據山海關;夢裡與君諧,醒來千里遠;

身邊虎狼多,豈能有完卵?霸王夕別姬,方得舞與歌;

豈獨君與妾,歌舞難相悅;青春匆匆度,歲月成蹉跎;

日日思君至,何日罷干戈!草草繡靴至,願君勿忘我!

早日投明主,干戈化玉帛。……

吳三桂看完圓圓的詩文,淚如雨下,細想一下覺得既然大明已亡,良禽擇木而棲,良馬擇槽而司,不如及早投奔李自成化干戈為玉帛共圖大業。正欲命人起草文書恢復闖王,忽有探馬接連來報,說是李自成一進北京,就住到皇宮,將部分宮女集中起來,分賞給諸將和群臣享用,又施“助餉”政策,設立“比餉鎮撫司”,由大順汝侯左都督劉宗敏負責,勒令原明官員富戶“放血”助餉,“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不等。劉宗敏指揮各路軍兵到處抓人,隨便用刑拷打。滿京城到處可見受束帶枷喊冤叫屈痛不欲生之人。劉宗敏府第三個大院,每天受夾棍刑罰的都有數百人,所有進去的幾乎沒有活著出來的。短短數日劉宗敏逼得餉銀七千萬!

吳三桂聽了心想:當初崇禎皇帝窮得沒錢理國,向群臣借餉幾百萬而不得。如今,劉宗敏李過往死裡一頓打,就輕鬆抖露出七千萬,難怪崇禎吊死煤山時怒言: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可見這些昏官個個該死,受刑活該!

再說闖王手下那個軍權在握的劉宗敏,自進了京城之後,變得越來越飛揚跋扈,根本不把闖王放在眼裡,整日我行我素,吃喝嫖賭無惡不作。聽說前朝老臣吳襄的兒子遼東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美貌絕倫,頓生霸佔之意,有幕僚建議吳三桂手握重兵不可輕易得罪,劉宗敏哪裡肯聽,立即派親信數十人前去捉拿。手下人來到吳府將陳圓圓捉住後,不敢怠慢立即派數人押往劉宗敏處,留下大隊人馬捉拿吳家老小並收刮錢財。不料數人壓著陳圓圓離開吳府眼看就到劉宗敏處,忽然從對面衝來一隊人馬,聲稱奉闖王之命接收陳圓圓。來人兵刃在手,凶神惡煞,兵丁不敢不從。待兵丁報與劉宗敏,重新派兵追趕,早已不見了陳圓圓的蹤影。氣得劉宗敏只罵手下:“窩囊廢!”頓生對闖王的恨意。

有探馬對吳山桂說:“現在劉宗敏屬下個個腰纏萬貫,耀武揚威。肆意搶劫淫掠,強搶民女的事件時有發生,大白天,店鋪和居民經常遭受搶劫。劉宗敏還親到吳府收掠,聲稱闖王看上圓圓美貌,將吳襄老官人及家人連同陳圓圓強行掠去,至今不知死活。”

俗話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不共戴天。如今家人被抓,父親被囚,愛妾被佔,吳三桂聽了不由得火冒三丈,把闖王書信撕得粉碎,揮劍怒砍桌椅,將大順信使怒踢數腳命人拉出去斬首,幸被下屬以雙方交兵不斬來使為由強力勸阻,改丈數軍棍放回。

大順信使回到北京,將吳三桂當面撕碎闖王親筆連踢加打使者的事向闖王哭述一遍,闖王震怒立即在武英殿召集軍事會議,商議征討吳三桂事宜,擬派大將劉宗敏出兵山海關。哪知此時的劉宗敏軍權在握,居功自傲肆無忌憚,即不把闖王放在眼裡,更不願輕易離開安樂窩,見闖王派自己去三海關,就非常蠻橫的頂撞說:“大家都是做賊的,同是偷雞摸狗發跡,憑什麼你在京城享受,讓老子去前線賣命?”李自成深感尷尬,環顧左右竟無人敢嗆劉宗敏一句,加之除了劉宗敏沒有可派之將,無奈之下闖王怒言率師親征。劉宗敏見闖王動怒才稍有收斂,勉強隨李自成去討吳三桂。

農民軍人山人海殺氣騰騰直奔三海關,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雄關兩側,喊聲四起,磨刀霍霍,一場慘絕人寰的廝殺就要開始。當地不少黎民百姓扶老攜幼紛紛擔筐撅簍,離井背鄉,以避戰禍。

這天,吳三桂正忙著部署構築工事準備堅守三海關,忽然有人來報,說是李闖王在關前喊話。吳三桂不知是真是假,急忙安排軍兵加強防守,然後在精兵的護衛下登上城牆來會李闖王。但見山海關前義軍蟻湧蜂鑽,漫山遍野,刀戟縱橫,旌旗獵獵,遮天蔽日,吳三桂看了不由得膽戰心寒。李闖王騎馬在關下喊話:“上面是吳總兵嗎?”

“正是在下,闖王可好?”

“好,吳總兵!久聞將軍勇武,一向忠心耿耿,怎奈大明氣數已盡,報國無門。今日特率二十萬鐵騎迎接將軍再造日月,願與將軍共享大順天下,不知意下如何?”

吳三桂沒想到闖王會親自帶兵來攻三海關,只見闖王騎著白花馬威風凜凜立於三海關下,離吳三桂只有一箭之地,吳三桂暗暗稱奇,心想:闖王果然是個英雄,如此身先士卒甘冒風險倒有幾分令人佩服。俗話良禽擇木而棲,好馬擇槽而司,倒有幾分投奔之意。但轉念一想,李自成一夥進京後殺人劫掠無惡不作,至今父親吳襄不知死活,圓圓被搶,據傳竟是李自成貪戀美貌指使手下所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此等惡徒豈可與之同流合汙!想到此吳三桂平生幾分厭惡之心,於是答話:

“謝闖王美意!久聞闖王仁德,有謠雲:開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百姓求之若甘霖,盼之如日月,豈知闖王攻城掠地闖入京城,親自寵人愛姬,部將掠人妻女,兵丁敲詐勒索,家家如刮似剃,戶戶人去樓空,深知闖王來了無需納糧是真,愛人妻女亦勝似自家妻妾。吳某才德淺薄,實難與闖王的大仁大德相諧相襯,更不敢高攀您的江山。大明雖破,殘月尚明,留得青山在,不愁日東昇。吳某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的鬼,吾意已決,無需多言。”

闖王見吳三桂話不投機,將手向後一擺,眾軍兩邊一閃,幾個軍兵連推帶拉湧出一個人來,此人反綁雙手,面目憔悴,蓬頭垢面。吳三桂仔細打量,竟是父親吳襄,一時驚得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口裡喃喃:“父親……”

吳襄見了吳三桂叫一聲:“兒呀,為父苦也!”接著就按照闖王的吩咐聲淚俱下力勸吳三桂投降,吳襄說:“為父今天這等模樣,想來我兒也得心痛,不是為父不忠,如今大明山窮水盡,實無扭轉乾坤之力,俗話說識良禽擇木而棲,良馬擇槽而司,時務者為俊傑,為了我兒的前途,也讓為父苟且偷生,你就歸順闖王吧!哦……”吳襄還想再說,吳三桂搶去話頭:“父親此話差也!李自成信口雌黃,編造謊言惑亂百姓,口裡喊的是均田免賦,實際到處燒殺搶掠,把我大明江山糟蹋得一片狼藉,你我身為大明臣子理應奮力剿除賊寇,豈能忘恩背主,叛國求榮?往日教兒三綱五常忠孝禮義,立志精忠報國,勢窮之時不惜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值此眾目睽睽之下你竟說出如此不忠不義的話,實在令孩兒無地自容。”聽到兒子這般說辭,吳襄面紅耳熱羞愧難當,口中哭訴:“出此下策我也是身不由己,你就救救為父吧……”吳三桂打斷吳襄話頭怒斥道:“隱忍偷生,甘心非義,既無孝寬禦寇之才,復愧平原罵賊之勇。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哉?何況自古忠孝難以兩全,如果父親想活,那麼除非兒子自刎謝罪,上可全忠下可盡孝。”說著拔劍就要自刎,慌得手下急忙攔拉勸阻。吳襄見兒子態度堅決,想想自己這把年紀,幹麼把兒子難為成這個樣。不由得老淚橫流,痛哭失聲。闖王高聲催逼:“如不投降這就殺了你爹吳襄!”下邊軍兵將刀架到吳襄脖子上,吳三桂及手下軍兵都驚得睜大了眼。忽然吳襄大叫一聲猛然將自己頭顱撞在身邊的炮車上,登時腦漿迸裂,氣絕身亡。吳三桂看得清楚,又驚又氣,一時怒氣攻心昏厥過去。闖王見吳襄突然碰車身亡,頓覺勸降無門有些手足無措,但見吳三桂突然昏厥反覺是個機會,順勢將帥旗一擺命令手下攻打三海關。剎那間,箭如飛蝗,炮聲隆隆,殺聲震天動地,把三海關明軍驚得慌作一團,將帥們一面組織抵抗,一面派人扶著吳三桂返回帥府休息。

李闖王仗著人多勢眾幾次猛攻三海關,怎奈明軍把守關口,接戰場地狹小,農民軍難以展開,雖然爭鬥總佔上風,但三海關久攻不下,闖王心急如焚。

吳三桂在帥府甦醒後心情一直非常沉重,幾次到三海關巡察,看著漫山遍野蟻湧蜂鑽的農民軍,可謂人馬如海,槍刀如林。如今天下多已歸服,闖王坐擁大半江山,憑著自己手裡幾萬兵馬,要重新恢復大明江山豈不是痴人說夢!現在父親已為國身死,國難家仇,再談歸順豈不是不忠不孝落個萬世罵名。現在南面闖王步步相逼,北方韃子更是覬覦中原大好河山,一旦南北合謀,我吳某人豈不是合掌拍中的蒼蠅,登時化作肉泥!是歸南還是交北必須儘快作出決斷。正當吳三桂猶豫之際,有軍兵來報:“有韃子多爾袞使者求見。”吳三桂整理一下衣服說:“傳他來見!”……

話說長期覬覦中原大好河山的滿清政權,一直嚴密關注大明朝風起雲湧的農民暴動,他們曾致信李自成“協謀同力,並取中原”,遭到農民軍的拒絕。李自成推翻明朝使滿清大為震動,決定乘亂勸降手握重兵坐鎮三海關的吳三桂,作為入主中原的馬前卒和嚮導,滿清當局即令全民皆兵,湊集兵馬,待機而動。面對闖王的強大攻勢,吳三桂只得答應多爾袞的勸降條件,親派使者向多爾袞轉達歸順乞師共討闖賊之意。多爾袞接到急報大喜,立即帥雄兵十多萬協助吳三桂入關。

農民政權年號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李自成與吳三桂大戰於三海關前,正難分難解,山海關裡忽然衝出韃子兵,與吳三桂合擊李闖王,李自成卒不及防,敗走北京,吳三桂率部緊追不捨。

農民軍本就是烏合之眾,缺乏訓練,紀律性極差,勝時一擁而上爭功邀賞,敗時一鬨而散只管逃命。相比之下吳三桂的明軍反倒是訓練有素,衝鋒陷陣如風捲殘雲所向披靡。吳三桂一心想著報仇雪恨追擊李自成,他發佈文告,號召漢族地主富豪支持滿清打擊農民軍,把個李自成追的先退山西,再逃湖廣,到了湖北通山縣突遭當地民間武裝襲擊身亡。

隨吳三桂進入中原的滿清貴族進佔北京城後,四處一打探,發現中原到處空虛,基本處於失控狀態,正愁沒人管理呢,多爾袞奏請順治帝遷都北京,於是六歲的順治帝福臨從盛京移駕京師一腚坐下就安安穩穩‘定鼎燕京’了。隨著清軍入關湧入的大量滿人一部分作為‘禁軍’駐紮北京內城號稱“禁旅八旗”,漢人則只需買賣不許常住京城。其餘滿人作為“駐防八旗”分駐全國各地大中城市專設的“滿城”,而不許漢人進入,其城內事務只有滿族將官能管,地方管理則無權過問。漢人被強行規定“留頭不留髮”,不得保留明朝髮型。

且說吳三桂先後蕩平李自成,殺死南明小皇帝,為大清朝立下赫赫戰功,一度炙手可熱,被封為平西王。為了籠絡吳三桂,還將皇太極之第十四女和碩長公主許配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吳應熊與公主婚後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豈不知清政府明裡一盆火,暗裡數把刀,由於吳三桂手握兵權,割據一方,甚至收編李自成張獻忠舊部,豢養死黨,始終是滿清統治者的一塊心病,滿清政權一刻也沒忘了算計吳三桂父子,有時風言風語鬧得滿城風雨,連留住北京的吳應熊也略有耳聞。吳應熊將聽到的事說給和碩長公主,公主也生疑竇,屢向順治帝和多爾袞等皇親國戚哭鬧求證,清廷擔心夜長夢多,乾脆將吳應熊殺害,並對公主嚴加約束,封鎖消息數年,唯恐吳三桂知道。

且說平西王吳三桂隨著農民暴動和反清復明勢力的逐漸平息,日子越來越不得意。康熙二年(1663)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六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康熙十二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見此情景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疏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誰知康熙乃萬世明主認定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經理撤藩事宜。眼看著自己好景不再,吳三桂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會派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一會裝神弄鬼託仙人云自己是華夏真主。鼓動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卻又下不了決心。

一日吳三桂在王府正心煩意亂,忽然接到和碩長公主寄來的一個包裹,說是為公公祝壽的。吳三桂將包裹打開竟是一雙繡靴,他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這雙繡靴無論是尺寸大小,還是所用布料、針法,所繡花樣與當年在三海關收到的那個一模一樣,“難道?難道!……”吳三桂不由自主的喃喃自語,當年那一幕幕一樁樁,李闖王逼迫、父親吳襄的哀痛、圓圓的書信、清軍如狼似虎的入關、追擊流寇的場場惡戰、南明永曆帝被絞死,自己被封平西王……全都浮現在吳三桂的眼前。昔日多少個花前月下的纏綿,海誓山盟的美好時光,勾起她對陳圓圓的無限思念,吳三桂見物思人淚如雨下。

當年碩長公主下嫁吳應熊,吳三桂與滿族盛裝的公主短暫謀面,似曾相識,時為榮耀籠罩,何曾多想!想想眼前處境,他百感交集,浮想聯翩,老淚橫流。他檫乾眼淚拿起一隻繡靴試穿,剛將一隻腳輕輕往靴內一插,忽然腳下一陣刺痛使他急忙將腳縮了回來,用手試摸發現靴裡藏滿了繡花針。吳三桂知有蹊蹺,拔出寶劍刺啦豁開鞋幫,發現裡面竟藏著一封信,大意是:

父王在上:不孝兒媳請安!時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時,父王功高震主,清廷早已心存疑忌,必欲除之而後快。吳應熊偶悉端倪,已遭密殺多年,清廷封鎖信息,監視異常嚴密,愚媳如在囚籠,無奈以繡靴傳書,望早思良策,避卸磨殺驢之災,雪應熊不白之冤。愚媳敬上。某年某月某日。

吳三桂看過書信,震怒如雷,口中大罵“韃子!”連呼“欺人太甚!”當即揮劍將桌椅砍折,茶具摔碎,又把王府江山畫屏扯得破爛不堪。

次日他率領部下祭掃明王陵墓,檄文指責清朝“竊我神器,變我冠裳”,接著九反中原,一度連下貴州、湖南,飲馬江西、湖北,但由於滿清坐擁中原日久,根基已深,吳三桂勾結外族引狼入室,人心已失,缺乏感召力,最終以失敗告終,吳三桂被滿清滅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