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明朝 吳三桂 康熙 清朝 三十二 2017-06-24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吳三桂青年時候的頂頭上司袁崇煥,是個英雄將領,他讓當時的女真人不敢靠近山海關一步。他以文臣出身任武將,照樣把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當地軍民的愛戴。這樣一位偉大的將領,當之無愧是明王朝東北的長城,可惜,他最後的結局是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所有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太強大了,成為清朝皇帝皇太極不可逾越的屏障,於是皇太極使用反間計,讓疑心重的崇禎皇帝親手殺死這位將領。袁崇煥不僅身死,而且背上惡名,直到之後清朝一統中原開始修《明史》的時候,皇帝才下詔給袁崇煥平反。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吳三桂是袁崇煥手下的得力干將,雖然當時明朝皇帝和北京居民相信袁崇煥是賣國惡賊,但是吳三桂和其他在第一線的將士,因為知道袁崇煥當時面對的情況,所以堅信袁崇煥不是叛賊。既然不是叛賊,卻無辜被崇禎殘忍殺害並累及家人,這樣的皇帝還有效忠的必要嗎?袁崇煥的死動搖了吳三桂忠於崇禎皇帝的信心。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後來,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終於不受其辱,為免於像南唐後主李煜等亡國之君同樣的下場,他終於拿出勇氣,煤山自盡。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這個時候,吳三桂開始猶豫是否要投降李自成。本來,如果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城後,能夠一如既往地約束自己的部下,那麼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也能建朝稱帝,開創一片盛世基業。可惜的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就以為天下大定,掉以輕心。與之最鮮明的一個對比是,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吳三桂的腦子應該是比較正常的。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當吳三桂正想接受李自成招降的時候,京中傳來消息,李自成大將吳宗敏殘酷考掠吳三桂父親,企圖佔有吳家財產以及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於是,吳三桂發現,李自成也非明君,投降李自成連自己的家人安危和家庭財產都保不住,那麼又何必投降他呢!於是,吳三桂只得另想出路。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何況大明積弊已久,千瘡百孔,民不聊生。崇禎雖欲力挽狂瀾,無奈廣廈將傾。誠如史劇《大明劫》中吳又可所言:“我朝積弊已就,非一味猛藥所能痊癒。”李闖匪性甚重,僅從入北京就能看出,此賊鼠目寸光,低劣無知,腦殘至極,難成大事。所以在當時的時局下吳三桂降清是最正確,也是對其自身最有利的選擇。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明史•流寇》載:“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三桂懼,乞降於我。”

這時,他想的是為崇禎皇帝發喪,借清人的兵,重建明王朝,立崇禎的兒子或者明宗室子為帝,然後劃分部分土地給清人作為報酬,他就可以位極人臣輔政,自己將來的平安富貴權力就都有保障了。

吳三桂深知,在中國傳統道德觀中,背叛是很嚴重的事情。但再嚴重的事情也難道成王敗寇的天理。人性的變化就是如此之快,曾經鎮守山海關,清軍不能入。降清後就突然能橫下心剷除所有明朝餘孽。當大清統一中國的急先鋒,可謂物極必反。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明已然被李自成亡過一次,以此疲敝之態,被清統一隻是時間問題。吳三桂的錯誤在於:忠心固可表,演技太浮誇。在後來的滅明過程中,吳三桂的表現如瘋狗一般,不計後果。由此為其最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這可謂是吳三桂一生中最愚蠢的事。由於其瘋狂的亡明行徑,他反清從一開始,就註定會失敗。

他低估了皇太極的實力,沒有想到,清朝廷打敗李自成,一下子一統山河。於是他沒辦法,為了自己的利益,只得在中緬邊境抓到明宗室桂王一行人,將他們處死。本來吳三桂當了雲南王,在那裡安居樂業,他也滿足了,於是開始享受生活。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可惜,運氣繼續不好,碰上了康熙皇帝,這位皇帝當時還很年輕,已經除了鰲拜,又想除三藩,成為中央集權的皇帝。吳三桂是三藩之一,他的兵權如果被剝奪了,以後生命財產都會沒有保障。吳三桂這時候不得已,只好再次起兵反清。這時候他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而且兒孫都在康熙手上,只得起兵稱帝,後來因為準備不足,實力相差懸殊,終於兵敗身死族滅。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彼時清朝統治中原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意味著一代人。雖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舊恨,但三十年足以讓很多人忘記。即便想起,也不會忘記是誰引清軍入關,是誰如瘋狗一般為清軍攻城略地、殘害同胞。吳三桂的愚蠢在於“矢忠新朝”三十年後,又扯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掃桂王陵墓,“慟哭,伏地不能起”,對部下大加煽動。反叛之後,發佈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人們罵他是漢奸,無非因為他讓出了山海關,迎清軍入關。但是實際上,以吳三桂當時的處境,他那麼做是最好的選擇,既為明朝報了仇,也洗刷了他自己綠帽子的恥辱,吳三桂是個男人,是個負責任的男人。當然,他付出了代價,父母家人被殺,這是吳三桂之父歸順李自成的結果,難道讓吳三桂戴上綠帽子就可挽救他家人的命運?至於有人說,正是因為吳三桂迎清兵入關漢人才丟了江山,這種說法真是大謬,憑著明朝的腐敗,漢山的江山遲早落入滿人之手。

當然,當時還有個李自成,如果李自成行為得當,那麼或許還可以給漢人留一隅江山,但李自成自己把這種可能性打破了,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漢人的江山是肯定保不住的。吳三桂迎清兵入關,還減少了清兵入關後對北方的殺戮,應該說,吳三桂對得起大漢民族。

吳三桂自始自終對於清王朝的態度都極為跋扈,其率領的將士皆為死士,軍事實力極為雄厚,兵數高達十餘萬,因此清王朝對其勢力極為忌憚。平定三藩之亂歷時八年,換句話說康熙打吳三桂打了八年,足見吳三桂勢力的根深蒂固。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總結吳三桂敗因,一在其戰略嚴重失誤,二在無得力繼承人,三在臺灣鄭家和耿尚兩藩全在互坑隊友;而絕非滿清如何強大不可戰勝,清康熙帝玄燁又如何英明神武。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李定國的衡陽之戰,鄭成功的鎮江之戰和廈門之戰,殲滅八旗數都在千人甚至數千,比之明末時砍幾百個清軍首級就是難得“大捷”,再不可同日而語。其時吳三桂本部兵馬僅3萬餘人,(連同耿、尚二藩各9000人,總兵力不過5萬),以僻遠的滇貴之地對抗全國,竟能數月間便席捲半壁山河,正因得到無數原明軍降將的跟從。

甚至滿清方面同樣如此認為,將三藩之亂視為一場滿人和漢人的民族戰爭。其勝利後,玄燁自雲:

【幸賴上天眷佑,祖宗威靈,及滿洲兵士之力,逆渠授首,奸黨悉除,地方平靖】,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已充分表明其真實想法。三藩聲勢最大時,一度據有雲貴川陝甘湘桂贛閩浙十省土地。內蒙察哈爾汗、青海墨爾根臺吉亦起兵響應反清,控制西藏的達賴五世同樣對吳三桂善意中立,屢次為其做“裂土罷兵”的調停。

論戰術指揮,年老成精的吳三桂堪為當時一流軍事統帥,十萬人次的大會戰,也是勝多負少。 其反清成果,甚至遠大於南明各朝歷次反攻,號稱“斬清兵將900餘員”。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可惜如此大好形勢,卻敗於吳三桂自己的嚴重戰略失誤。吳三桂年老,一心想在雲南裂土為王,將藩地傳及子孫,實系被玄燁逼迫而反。因此當佔據半壁江山後,他沒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擲、夠狠敢搏的決然,而是隻想和滿清劃江而治。若其直取荊州襄陽,然後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抄略江南財賦重地,則滿清統治崩潰便成定局。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現實歷史中,吳三桂據江不上,只想南北分治,耽誤滅清的大好時機,而他年紀太老,繼承人是稚子,又怎能給同夥人以投資入夥的信心?戰局越拖下去,滿清方面控制的華北各省和江南地區,形成的政治和經濟優勢就越明顯。更讓玄燁得以有充足時間整合滿清軍政力量,從容部置依次掃滅各地反清力量。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吳三桂死後,吳國貴召集吳軍諸將,提出:

【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拼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

此計可說是吳周政權死裡求活的決死一搏,以吳軍仍據有的五省財帛、幾十萬軍力,並非沒有成功可能,可惜諸將人心已散,但欲退保雲南家小財物,什麼奇謀妙計都難以實行。隨後諸將不服幼主,各自為戰,全線崩盤。又過三年,昆明城落,吳軍敗亡,同時也意味著最後一支半獨立的漢人軍力在大陸消失,孤懸海外的鄭氏也成爼上魚肉,旋而敗亡,華夏大地,遍地腥羶,再無桃源。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可嘆吳三桂,歷史已經給了他一個徹底洗刷自己罪行、挽回自己聲譽的大好良機,卻被他戰略目光上的短視葬送。當然,一心當滿清忠犬,不留後手,垂垂老矣方才被迫起兵,沒有得力繼承人,也可算是他咎由自取,半生作孽的報應。如果他能有個年富力強的繼承者,能力參照他自己壯年時水準,吳周政權成功割據西南五省五十年以上,哪怕最終還是被滿清攻滅,他的歷史評價也會徹底翻身。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而觀此次反清戰爭,吳、尚、耿、鄭諸心不齊,互相拆臺,令滿清竟得以各個擊破,不得不感慨人人都生怕別人當朱元璋,而自己做了陳友諒的結果,就是“天父殺天兄,依舊姓咸豐”,生生讓滿清破了“胡人無百年運”魔咒,僅憑那麼點人口奴役天下二百餘年。
引清軍入關且被封王的吳三桂,為什麼後來又反清了?他究竟為什麼要引清軍入關?若不早死就沒康熙什麼事了!

例數吳三桂這一生,似乎眼前永遠都有一個過不去的坎,而他在這中間兜兜轉轉,不能審時度勢,看清歷史,順應潮流,終將自己的命運迷失在這霧靄之中,成為了歷史的負面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