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廣安人麼?

明朝 宋濂 朱元璋 中國歷史 清朝 左左講故事 2018-11-29

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8: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廣安人麼?

採訪: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攝影、執筆:胡佐斌

清代光緒版《增修廣安州志·古蹟》記載:“石堰塘,治東三十里,頗深長,兩端狀類塔包。石平橋從中腰曲過岸,旁有石柱二,明學士宋濂寓此,建石坊,今廢,柱其跡也。”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廣安人麼?

清代光緒版《增修廣安州志·古蹟》對宋濂的記載。

宋濂,兩修《元史》的總裁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他與高啟、劉基(劉伯溫)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記得我們初中語文課本中還曾收錄了宋濂的一篇文章,題目叫《送東陽馬生序》。清代《廣安州志》的記載,似乎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明代大學士宋濂曾經在石堰塘居住過,還建有石坊,在光緒年間時,還能看到兩根石柱,那是宋濂所建石坊的遺蹟。難道說,宋濂曾經在廣安居住過,或者說,他本身就是廣安人?

帶著疑問,我們四處打聽石堰塘的具體位置。原來,它就在今前鋒區觀塘鎮仁合村8組,由於堰塘在石坪上的凹溝裡天然形成,故名。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廣安人麼?

位於今前鋒區觀塘鎮仁合村的石堰塘。

來到石堰塘,我們看見,石堰塘一帶多為石坪,恰在此處形成一個面積約5畝的凹塘。當地一彭姓村民介紹,以前,有一座2拱石橋從石堰塘中間跨過,朝夏家老院子一面的橋頭上還立有兩根丈多高的石柱。橋側的塘裡還有一個4米長的鯉魚石,活像一條鯉魚,水位見底時便可顯現出來。夏家老院子外面,一條石板路從一座牌坊下穿過,再前行不到20米便與石橋相連,“這是觀塘到三臺場的大路,以前不通公路時,走大路從廣安到鄰水便往這兒經過。”根據彭姓村民所述,其與《州志》所載無異,但而今,石橋、石柱、牌坊都早已被拆走,塘裡的鯉魚石,因被雷擊後也只剩下魚尾部分。

當是否聽過上一輩老人講關於宋濂這一人物時,彭姓村民直搖頭,“沒聽說過,也不曉得是幹啥子的。”為此,他找來住在夏家老院子裡的一位年過八旬的夏姓老人,但談起宋濂,他同樣不知。我們試圖讓老人回憶起牌坊上的內容,他則說:“牌坊我就沒看到過,小時候我就只看到牌坊的基座。石橋和兩邊的石板路,則是解放後才被拆了的。”老人還告訴我們,石堰塘側以前還立有一塊近2米的石碑,上面的內容模糊難辨,後來不知被弄到哪裡去了,。

讓我們生疑的是,古時的大道為何不從石堰塘側邊過,偏偏要勞民傷財從塘上修座橋呢?對此,老人解釋說,石堰塘本身就在一條小溪上,而在堰塘兩側硬石上修橋,成本相對更低。

村民未曾聽說宋濂其人,而《州志》又“宋濂寓此”,實在令人迷惑。為此,我們決定從《明史·宋濂傳》中尋找答案。

《宋濂傳》全文2000餘字,據其內容得知,宋濂世居江浙,元至正年間,被推薦為翰林編修,但他卻以父母年老為由堅辭不就,入龍門山著書。後來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見,先後任《五經》師、江南儒學提舉等職,並與劉基一道,隨侍於朱元璋左右,作為顧問。但他官運坎坷,時貶時升。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長孫宋慎因胡惟庸案獲罪,太祖將宋濂長孫宋慎處死,仲孫宋璲連坐並死,宋濂也將連坐被處死,由於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才將宋濂及家人全部遷往茂州(州治在今四川茂縣)。第二年(1381),宋濂死於前往茂州的路上,具體位於夔州(州治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終年七十二歲。後來,蜀獻王朱椿因仰慕宋濂生前之名,便將宋濂的墓移往華陽城城東。

從《宋濂傳》中,我們找不到宋濂來廣安的蛛絲馬跡,但卻有幾點讓我們心生疑問:宋濂青年“入龍門山著書”與晚年“安置茂州”是巧合麼?

歷史上,地名多有重合,從《宋濂傳》看,龍門山應處江浙地區,但今網上一搜,卻僅有一處,它位於四川西北的廣元市至都江堰市之間,恰巧的是,明代時的茂州也正處於這一地區。莫非,時龍門山正是指蜀中之龍門山,而朱元璋也知其曾在此著書立說,於是便作出了這一安排?

《宋濂傳》中,還有一處也令我們特感興趣。文中如此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卒於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由此可知,宋濂去世後,客葬於蜀:其先於蓮花山,後移塋於華陽城東。

如果石堰塘原有石坊真與宋濂有關,那麼,《宋濂傳》所載宋濂之葬蓮花山,則應該就在石堰塘附近,進一步講,原石坊應是宋濂的墓坊才對。對此,我們不妨先假設一種情況:

按朱元璋旨意,宋濂及家人是要被安置在茂州,儘管宋濂死在前往茂州的路途上,但家人還得遵循皇帝的旨意,定居茂州,他們怎麼會忍心將宋濂就地埋藏?且夔州距離茂州還十分的遙遠。於是,宋濂家人只得帶著宋濂的屍體繼續前行。但一路上,山路太多,帶著屍體前行又多有不便,致使行程緩慢。也或許當時正值夏季,宋濂的屍體被家人帶著一路前行,經過長時間的山路跋涉,又經鄰水艱難翻過華鎣山,到了石堰塘時,屍體已經嚴重腐爛,不得不就地安葬、並修建了墓坊呢?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廣安人麼?

石堰塘附近一塊雕刻有紋飾的石頭,不知與宋濂墓坊有關否?

這種假設是否成立呢?還別說,石堰塘附近還真有地名包含有“蓮花”二字。

我們在石堰塘所在的仁合村採訪時得知,上世紀中期,仁合村並不屬觀塘鎮管轄,而屬石蓮鄉,石蓮鄉鄉政府便駐仁合村,上世紀後期撤鄉並鎮時,才將石蓮鄉併入觀塘鎮。關於石蓮鄉的得名,夏姓老人說,因附近有石佛寨和蓮花石,石蓮鄉成立時便以石蓮命名,其中,石佛寨位於石佛村,蓮花石則在仁合村。不過,老人並不清楚蓮花石具體指哪一塊石頭,“蓮花石是老地名,大家都認為是仁合寨寨沿的石崖,少說也有三四十米高,全是一塊塊大石頭湊到一起,那一路就是,遠遠望去,就像蓮花瓣一樣。”


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是廣安人麼?

被當地村民稱為蓮花石的山崖(局部),高三四十米,或許就是《宋濂傳》中的蓮花山。

由此,我們分析,今村民所稱的蓮化石,想必就是《宋濂傳》中所指的蓮花山了,理由有三:

一是石堰塘與蓮花石(山)處於同村,相距不遠。二是蓮花石最初可能就叫蓮花山,從石蓮鄉鄉名來看,“石”為石佛寨,“蓮”想必也應指山寨而非某一具體石頭。進一步說,蓮花山就應指今天的仁合寨,只因清代時,當地村民為躲白蓮教之亂而在蓮花山修築了仁合寨後,逐漸用仁合寨之名代替了蓮花山。而石蓮鄉在成立之初,不以仁合寨、反以蓮花石(山)為地標,這也證明了蓮花石(山)在當地的影響力和歷史上的知名度。三是石堰塘有坊,從《州志》所載“相傳前明宋濂曾居此,建有石坊”來分析,石坊應與宋濂有聯繫,更或說那石坊就是宋濂的墓坊。也正因如此,宋濂之說才由此產生。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宋濂或許就是土生土長的廣安人呢?畢竟,清代修《明史》,關於宋濂的史料必須依據明代的記載,如果大明王朝真有什麼祕密,把宋濂寫成浙江金華人也不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渠江古名潛水,與《宋濂傳》中的“潛溪”不也是一個巧合麼?

不過,這一切均為我們的一種猜測罷了,歷史的真相,還待專家予以榷證。我們只是認為,傳說之所以能夠產生,並記錄於方誌,這往往有它的前因。或者說,現實中,埋沒於歷史車轍中的真相最終被後人揭開,往往便是從一個傳說開始的。我們在此也僅是對傳說產生的前因試作分析,權且向世人拋出一個話題,讓他們去關注與爭論,甚或引起專家的深入研究,說不定還真有驚天發現呢!

【下期預告】四川嶽池朱元璋傳說蒐集與考證之19:朱元璋和平統一四川,為何還大肆屠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