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為何76歲高齡被馬活活拖死?為什麼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

孫承宗是明朝末年傑出的軍事戰略家,而且還是曾經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孫承宗早年的時候在自己的縣裡為學生講學,後來因為常常來往邊關的緣故,因此經常和一些老兵交談,於是孫承宗有機會了解到了邊防的一些知識。公元1606年的時候,孫承宗考中了進士,於是開始入朝為官。

孫承宗為何76歲高齡被馬活活拖死?為什麼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

明熹宗繼位之後,孫承宗有段時間充當講官,明熹宗每天聽孫承宗講課,覺得自己深受啟發,於是就格外的關照孫承宗。公元1622年的時候,清兵再次入侵,原本的兵部尚書鄭鶴鳴投降,於是明熹宗就任命孫承宗為兵部侍郎。

孫承宗上任之後,對明熹宗提出了許多建議,對明朝末年的邊防事業起到了顯著的提高作用。孫承宗知人善用,明朝末年的一干武將都是在這個時期被重用的。後來孫承宗又自請做了督師。孫承宗坐鎮遼東的四年,與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遙相呼應,守住了一方的和平。

後來魏忠賢看孫承宗的功勞非常高,就想攀附孫承宗,但是孫承宗就沒說什麼。魏忠賢因此記恨孫承宗,於是就讓人在明熹宗的跟前詆譭孫承宗,最後孫承宗辭官回鄉。明熹宗死後明思宗繼位,後袁崇煥私自與清兵講和,清兵有再次大舉進攻,朝中大臣都建議明思宗把孫承宗給召回,於是孫承宗再次倆挽狂瀾。但是無論如何,明朝的大勢已去,孫承宗最後稱病想辭官回家,遭到明思宗的拒絕。後來孫承宗在高陽住了七年,明思宗多次想召用他都被他決絕了。

孫承宗怎麼死的

孫承宗的晚年過的並不順遂,孫承宗巡視松山、錦州的時候,對關內外的一些事務的一些看法都上書給明思宗,明思宗不但全部都採納了他的意見,而且還嘉賞了孫承宗。不但加封了孫承宗為太傅,而且還賞賜了蟒服錢幣等。

就在加封嘉賞之後的三個月,古屯、大淩河等城都被毀壞,孫承宗派人重新修築。無奈這個時候清軍又突然壓境,孫承宗在慌忙之中趕往了荊州,還派了些人前去救援,但是因為遼東巡撫改變了出師的日期,導致前去錦州救援的吳襄等人被清軍歲打敗。而這個時候剛剛修好的大淩河又被毀壞了,於是朝廷中的許多大臣都責怪說是孫承宗修築破舊的城池導致看了這次失敗,還說孫承宗是喪師辱國。於是孫承宗就再次以病請辭,還上書了邊關政事十六件事,但是這些建議明思宗看了之後並沒有採納。孫承宗就在高陽城住了七年,儘管明思宗多次打算召用孫承宗,都被他給拒絕了。

公元1638年的時候,清兵再次大舉壓境,十一月的時候清兵到了高陽城。孫承宗帶著全家人守城,但是這個力量簡直是螳臂當車。很快高陽城破,孫承宗全家被擒住。最後多爾袞下令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給拖死了。

孫承宗墓

根據歷史的記載,這位明朝的將領最後就被葬在了現在高陽縣的西北方向二里地之外,因為清兵入關,孫承宗的墓不知道什麼時候早就被毀了,現在能看到的那一塊墓碑還是孫承宗的十二代孫子給孫承宗立的。一位愛國將領,最後連墓葬都寒磣的只剩下一塊墓碑,真實令人唏噓不已。

孫承宗後人

清兵最後攻破高陽城,而帶著全家人守城的孫承宗也被清兵給抓住了。而且多爾袞還下令把孫承宗綁在馬尾巴上給活活拖死了。孫承宗的家人也沒有好運氣,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還有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全部都戰死了。在這次戰役中孫家還有一百多個人遇難,可以說舉家殉國了。

歷史上關於孫承宗後人的記載非常的少,但是我們根據歷史事件可以推測一下。孫承宗一共有七個兒子,但是死了只有五個,除去早夭或者兒子無後,孫承宗是不可能沒有後代的。另外孫承宗有十三個孫子,但是戰死的只有六個,說明孫承宗還是有後人活下來的。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只能根據歷史事件和相關的記載,對孫承宗的後代做一個判斷。相傳孫家的族譜現存於湖南的某個地方。

為何有人說明朝的戰略家孫承宗毀了大明?

《明史》對天啟帝的老師孫承宗的評價很高,說如果堅持使用孫承宗鎮守遼東,則滿清入不了關內,更不用說拿下江山了!真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看孫承宗任遼東經略時的成績。孫承宗之前任遼東經略的是熊廷弼、王在晉。熊廷弼守遼,有大氣魄、大戰略。他策劃有一個“三方佈置”的方案。即:“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進兵”。所謂“三方”,分別是登萊、天津和山海關。也就是說,熊廷弼準備棄守關外,將重兵屯在登萊、天津和山海關三個方位。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易守難攻,將關外的軍隊拉回來集結關上,既可以尋找戰機,從正面出擊後金,同時也可機動靈活地策應和支援昌、薊、宣、大各要塞。

能制定“三方佈置”者,非有以天下為棋的氣魄和胸襟而不能為。要知道,把軍隊收縮入山海關,在許多人的眼裡,那就等於是把山海關外三四百里土地拱手讓人。但如果從戰略家的眼光來看,放棄這些地盤,既可以避免兵力分佈過散、縮短後勤補給線、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又可以在攻守中反客為主,取得主動放棄的地位。古之善戰者,從不囿於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是也。可是燕雀不會理解大鵬的志向,目光短淺者不能洞察高瞻遠矚者的思想。熊廷弼的“三方佈置”沒能實施,他本人也被構陷入獄。王在晉的基本方略在於務實。他沒有放棄關外土地,卻重在加強山海關的防禦強度。

其實,這也是熊廷弼“三方佈置”方略中最重點的部分。當然,王在晉也並沒有真正悟透熊廷弼“三方佈置”方略的內容,他之所以這樣策劃,是跟他先前擔任“總理戶、兵、工三部侍郎”調撥遼東軍需有關的。在當時,他就深感遼東的用度是一個巨大的無底洞,在他看來,大明王朝在財政上赤字才是真正關乎國家存亡的大問題,經濟的窘迫對國家的危害遠勝於任何邊患與內亂。出任遼東經略,他就對天啟帝說:“年來遼左興供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當量力而進,不至束手無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語見《三朝遼事實錄》卷八)

因而,他一門心思想減少遼東的支出,使之不至於成為危害國家的“尾大不掉之患”。到了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一切都變了。孫承宗廢除了八里鋪修築重城的工程,出關二百里,興建寧遠城,另外還準備在寧遠城之前修一道邊牆,大力擴軍,大量造辦軍械、甲仗,並且廣泛提拔幹部、增設衙署。王在晉離職之前,已經和漠南蒙古諸部談得袁崇煥修復寧遠城,並令駐軍儘速恢復山海關至寧遠沿線被焚棄城池、營寨和戰壘。也就三四年時間,孫承宗心中的關寧防線已初具規模。他不無得意地說:“臣來關外,止有八里鋪一堡,中前所一城,以安哨馬。臣與各將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崇禎長編》卷十三)。“四十七城堡”外,還修了數以百計的“臺”。孫承宗沾沾自喜地向朝廷彙報:“自八里鋪起歷寧遠城,堡十有二,臺六十有六,抵中左為二百七十里,北偏為邊,自鐵場堡歷永安迤□而東,抵椴木衝錦州界,有邊堡二十一座……臺一百二十六座,地與西虜為鄰。”((語見《明熹宗實錄》)卷三十三、《崇禎長編》卷十三)

憑藉著這條防線及防線上的城堡、兵臺的保障,他將明軍防區一步一步地擴展開來。天啟五年(1625年)夏,他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自稱防線由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此外,他又一手提拔起一批將領:滿桂、祖大壽、吳襄、趙率教等。天啟三年至天啟六年,大明東北四年無戰事,“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在波瀾不驚的表象下,明軍已不知不覺地“收復”了遼西,明朝兵部尚書王永光由衷大讚道:“兵家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可是,對於孫承宗的做法,使得軍隊一下子就從原來的五六萬膨脹到了十四萬!

這還不算,孫承宗還沒有停止的意思,他還打算通過這種方式繼續修下去,一直修到將努爾哈赤趕出遼東為止。孫承宗認為,只要將防線延伸到後金的地盤,但憑自己的十幾萬兵力,就能解決遼東問題了。而問題很現實地擺在面前,楊鎬興兵十萬,在薩爾滸敗了。

袁應泰和張銓曾議兵十八萬,到頭來,瀋陽、遼陽丟失了;王化貞擁兵十五萬,廣寧同樣潰敗得不成樣子。按照這個情形推算,要徹底消滅後金,沒有二三十幾萬的兵力肯定是搞不定的,而要議兵三十萬,國家財政就必須支兩千萬兩白銀來湊餉。可是,孫承宗上任不到一年,龐大的軍費開銷就已經逼得朝廷財政接近透支。很多人看不過眼了。

其中,工科給事中方有度就上書痛斥孫承宗禍國殃民,他說,北方九邊重鎮(薊鎮、遼東、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甘肅)的“正供”加到一起才三百四十多萬,而如今孫承宗在山海關一處的十萬軍隊,每年光吃喝拉撒就要耗費糧餉四百萬,而天津、登萊、通州、密雲、張家灣、京師、薊鎮、東江等協助遼事單位不得不跟著增兵,又得加餉近一百二十萬,兩項合計足有五百二十萬之巨,逼得“百姓敲骨剔髓,典子賣妻,以供誅求,年復一年”。

按照這個形勢發展,方有度一針見血地指出:“即今東奴戀棧,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事實上,後金攻陷了廣寧,卻揮揮衣袖,打道回府了。也就是說,後金連廣寧都不要,那麼象寧遠、錦州、大淩河、右屯這些地方,他們哪裡看在眼裡?所以說,孫承宗鬧騰了好幾年,所謂“恢復”的失地,全是後金不要的地盤,而遼東問題已成明帝國財政的“尾大不掉之患”矣!孫承宗勢成騎虎,欲罷不能,只好硬著頭皮將防線從錦州延伸至右屯,再由右屯之又向三岔河挺進,眼看就要拓展到三岔河以東的耀州城下了。

修築城堡和兵臺還只是一方面,有了這麼多駐地,還得有兵馬駐守。前面說過,孫承宗大力擴軍,把軍隊從原來的五六萬擴編到十四萬,就是為了充實這些駐地。這十四萬人比方有度上疏時的十萬還要多出40%,每年要消耗五六百萬兩!孫承宗只好把這些軍隊分插到各個城堡作出長久駐守的態勢。

這麼一來,後金理都沒理,朝廷的財政卻扛不住了。每年分發給兵馬的糧餉要四五百萬,就省十八萬,足見解決不了什麼問題。要知道,外地的士兵來服役,都是光棍一條,每月定時給他們發放軍餉就行;而本地士兵屯田,拖家帶口不說,還要給他們添置耕牛、農具、安家費等等用度,所以朝廷的負擔不但沒減輕,反而更加沉重了。從所,孫承宗自天啟二年八月走馬上任後,就覺察出遼東經略的職責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擔任得了的,從當年十月開始,到十二月、第二年一月、四月、六月、十二月、第三年四月、第四年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多達十餘次上交請職申請書,請求離開遼東。可天啟帝認為是老師太謙虛(孫承宗任遼東經略是自告奮勇、毛遂自薦的)沒有同意。

最後,是孫承宗咬緊牙關、頂硬頭皮,動用了數萬兵去偷襲後金只有幾百人據守的耀州,落了個柳河之敗,這才閹黨以之為藉口參劾孫承宗,孫承宗不得不自請罷官返鄉的。錯了。現實的情況是:未攻耀州之前,遼東的總兵力是十二萬人,柳河一敗,只剩下五萬八。

也就是說,有六萬多人逃散了。這些逃散的,有的是在三岔河直接溜號的,但有更多是在大淩河、松山、寧遠,甚至山海關就跑路了的。

孫承宗實在是沒臉再在遼東呆下去了,繼續申請退休;而朝廷也看出了他是個大草包,批准了。這樣,孫承宗才從遼東撤下來的。一句話,孫承宗下課,與閹黨沒半毛錢關係。而他在遼東朱由校有多麼的昏庸!

漁家

【原文】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撐船篙的手凍僵了,呵氣取暖也沒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見一片模糊的雪影。

畫家們不瞭解漁人的辛苦,卻偏喜歡畫在下著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釣的圖畫。

孫承宗為何76歲高齡被馬活活拖死?為什麼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

【作品鑑賞】

《漁家》描摹出一幅幅風花雪月圖,藉以派遣仕途失意惆悵和苦悶

大凡詩人畫家總愛把漁家生活想象成悠閒恬適,充溢著閒情逸致。因而,在失意於官場仕途,倦怠於羈旅行役時,也總把漁船釣竿,湖波江浪作為寄情的物象,柳蔭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難的桃花源。在他們筆下,日月晨昏的漁夫生涯顯得輕鬆舒暢,撒網逐浪的歲月也變得碧波盪漾,其樂無窮。但是,孫承宗的漁家別具一番情調,道出了漁家的艱難與哀怨,對詩人,畫家號為“漁家樂”的時弊提出了詰難。

詩的前兩句白描了兩幅畫,一幅是雪月江上風波圖,一幅是浪尖捕撈圖。在一個雪霽朗月的冬夜,迫於生計的漁夫撐著小船顛蕩在浪尖上。江上北風凜冽,船板上塗滿了清冷月光。遙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閃著模糊的寒光。在陰冷的背景映襯下,凸顯出打漁人家的辛苦。一個“呵”字,一個“提”字,生動逼真,人物神態畢現。呵一呵凍僵的手,試圖讓體溫來驅走些瀰漫的寒氣,再拿起結滿冰霜的竹篙來撐船,一股涼意直透心底,手還是麻木的,漁夫艱難的撐著篙,費力的撒著網,生活的小舟隨波逐流飄蕩著。

第三,第四句,直陳對詩人畫家好為“漁家樂”流弊的不滿。深齋重閣中的許多封建士大夫不去真正體察民苦,“不識”大自然的險風惡浪,卻想當然的描摹出一幅幅風花雪月圖,藉以派遣仕途失意惆悵和苦悶。 要想如實描繪出漁家的苦樂,沒有深入民間的勇氣,是不行的。此詩觀察細緻,格調清新,文句簡潔,描摹傳神,筆力矯健,是為民請命的好詩。

孫承宗為何76歲高齡被馬活活拖死?為什麼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

作者介紹

孫承宗

孫承宗為何76歲高齡被馬活活拖死?為什麼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而後替代王在晉為薊遼督師,修築寧錦二百里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功勳卓著,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皇太極包圍京都時,朱由檢急召孫承宗主持議和,皇太極因孤軍深入,所以同意退兵。但不久之後孫承宗就為此遭到朝中大臣彈劾,孫承宗再次罷官回鄉,在家高陽縣住七年。累官至兵部尚書、太傅等。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時路過高陽,孫承宗城破被擒,自縊而死,闔家四十餘口全部遇難。弘光元年(1644年),獲南明追贈太師,諡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諡“忠定”。著有詩集《高陽集》、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

孫承宗為何76歲高齡被馬活活拖死?為什麼說是孫承宗毀了大明?

  • 中文名
  • 孫承宗
  • 別 名
  • 孫稚繩,孫愷陽
  • 國 籍
  • 中國(明朝)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保定高陽
  • 出生日期
  • 1563年
  • 逝世日期
  • 1638年
  • 信 仰
  • 儒學
  • 主要成就
  • 修築關錦防線
  • 代表作品
  • 《車營扣答合編》
  • 諡 號
  • 文忠(南明)、忠定(清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