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理解更深

讀完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覺得它的另一個名字可以叫:明末大失敗記錄。書的主線是明朝倒數第三位皇帝萬曆在位期間的一些事,即是論事,則避不開下面這幾個人: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御史海瑞,總兵官戚繼光,名士李贄,這幾位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赫赫有名,但下場都不是很好,有的身敗名裂、有的結局慘淡,而其他的一些人物,如馮保、高拱、俞大猷等,也沒什麼好結果。作者鑽研明史幾十年,對這幾位人物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雖然是平平淡淡的一年,發生的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讀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理解更深

朱翊鈞八歲登基,萬曆十五年時他24歲,已當了15年的皇帝。明朝初年,朱元璋兢兢業業,創業伊始,勵精圖治,除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門185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到了明第六代皇帝,這個數字就變成8件了,雖雷打不動的早朝,每天還在持續,但當時的百官包括皇帝在內已經對這件事表現出極大的不滿情緒,深以為苦。有一次宮裡失火,當時在位的皇帝祈求大學士能否免朝一日。到了萬曆的爺爺嘉靖皇帝時,這位在位時長在本朝僅次於萬曆的皇帝,竟然20多年不上朝,而萬曆的父親隆慶皇帝在位後期,乾脆把早朝廢除了,幾屆領導班子怠政,國家機器一度癱瘓,這是否是明朝滅亡的誘因之一呢?

這本書提到的幾個人物,我對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最感興趣,先說說張居正。歷史上對張居正的評價可謂褒貶不一、譭譽參半。他在任時威權震主,死後被抄家,兒子也被分配邊疆,他死後,聖旨中有一句話"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意思是,論起你的罪,應該從墳裡刨出來鞭屍,但暫且免了。為何一代權臣遭得皇帝如此大的恨意,結局如此悲慘,我覺得跟他權力太大,過於高調,得罪了文官集團,使皇帝的自主職權受到約束,與代表軍事力量的戚繼光走得太近,包括個人的一些作風問題都有關係。

讀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理解更深

當時,張居正憑藉內閣首輔一職,在人事大權、任用罷免、國家大事的決策判斷等方方面面都表現出很強勢的干預,甚至插手皇帝的家事,太后想花自己的錢修築娘娘廟,張居正讓她修北京城外的橋樑了,太后想在宮裡設壇拜謝菩薩的保佑,因張居正的反對而作罷,還有好幾次,太后想在秋決前舉行大赦,張居正堅持以為不可,太后只能被迫放棄(同情太后… … 太后能不恨他麼… … ),雖然在這些事例中,張居正的主張無疑都很正確,但這種毫不顧全皇室面子、鐵面無私的態度,也讓他後來付出慘重的代價。

由於張居正的行為侵犯到整個文官集團的底線,朝廷中的官員多次彈劾張居正。張居正去世後,已被蓋棺論定,罪狀有欺君毒民、接受賄賂、賣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縱奴僕凌辱縉紳等等,彷彿他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整飭朝綱,鞏固國防等歷史貢獻全然被抹殺… …,擺脫張居正的"束縛"後,萬曆皇帝很快發覺,他的自主之權仍然受到種種約束,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他也逐漸明白,倒掉張居正,真正的受益者並不是他自己。書中有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皇室的情誼不同於世俗,它不具有世俗友誼的那種由於互相關懷而產生的永久性。

對於歷史人物,從來都要功罪分明,不可以點概面,我覺得張居正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張居正死前不久,國庫糧倉的存量可以滿足以後九年的需求,太倉庫儲藏室裡的存款增加到600多萬兩銀子,廣西、浙江、四川省庫平均存款在15萬至80萬兩之間,要知道在這之前,明朝幾乎完全沒有儲備,各地經常因為發不出軍餉而引起爭亂不滿,巡撫被殺、國庫虧空,在邊防及大型工程方面,一無所為,所以張居正對國家的貢獻是巨大的。《萬曆十五年》不足以對張居正有一個全方位的瞭解,如果對這個人感興趣,可以讀熊召政的《張居正》。

讀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理解更深

說到海瑞,歷史上有名的大清官,黃仁宇說他是古怪的模範官僚,海瑞確實古怪,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有白銀十餘兩,不夠殮葬之資。海瑞從政二十多年,他的信條被人尊重,卻不被信奉,他剛直不阿、敢於直言,是老百姓心中的"海青天"。有一次,總督胡宗憲的兒子經過海瑞做官的淳安縣,在驛站找事,海瑞立刻帶人把他抓了,還沒收了財產,這個故事在《大明王朝1566》裡就有,由此可見他的清正廉明。也正因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也喪失了不少升官的機會。

我覺得他做的一件最神奇的事,是給嘉靖皇帝遞了一道著名的奏疏,奏疏中指出,嘉靖皇帝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他說"蓋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普天下的官員百姓,很久以來就認為你是不正確的了。皇帝看完這道奏疏,雷霆大怒!據說他當時把奏摺往地上一摔,嘴裡喊叫:"抓住這個人,不要讓他跑了!"嘉靖皇帝對待海瑞的感情是矛盾的,他有時把海瑞比作忠臣比干,有時又痛罵他為"那個咒罵我的畜物",嘉靖最終雖然將海瑞入獄十個月,但還是沒有對他處以死刑,並留他輔佐新君。當海瑞在獄中得知嘉靖皇帝已死,放聲痛哭,號哭之餘,繼以嘔吐。嘉靖和海瑞的故事,可以看張黎執導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陳寶國扮演的嘉靖和黃志忠扮演的海瑞,超級好看!海瑞死的時候,很多官員大大鬆了一口氣,一位臺諫之臣被皇帝稱為"迂戇",合乎時代,合乎人心嗎?

如果說張居正和海瑞代表首輔和文官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力量,那麼戚繼光則是當時的軍事代表,萬曆年間以戚繼光為代表人物的武將,遭際都以慘敗收尾,這既有普遍性又有必然性。當時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不能相容,文官勢力較強,武官較弱,有的地方甚至讓文官指揮武官,軍政方面的人事任免和補給各項也統統由文官主持,我也能理解為什麼當時小小倭寇能來欺負中國,不足為怪了。

讀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理解更深

據史料記載,一夥50-70人的倭寇隊伍,在當時南京駐軍十二萬人的情況下,入侵南京殺了四千多人,這樣的軍事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實屬罕見。而戚繼光展現出驚人的能力,不瞭解這些之前,他只是存在於歷史書上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七個大字,瞭解了他的歷史貢獻,覺得戚繼光太牛掰了… … ,他的著作《紀效新書》中的一些軍事方案、軍法條文、職責分配、組織設計、武器部署、後勤補給對於後來的治軍管理及軍隊作戰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戚家軍逐漸強大,加上戚繼光與張居正關係好,文官集團認為戚繼光對他們構成了威脅,又開始彈劾戚繼光… … ,加上種種文官干預和制度的落後,明朝末期軍事力量極其衰退潰散,每天都有一千多艘外來船隻沿海挑釁。張居正死後,朝臣跟萬曆說:戚繼光是伏在宮門之外的一頭猛獸!戚繼光的不幸遭遇是因為他推行的政策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他為此付出了代價。萬曆年間,明朝失去了重整軍備的最好時機。三十年後,在與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中,因缺乏戰術和紀律,眾不敵寡,驍勇善戰的八旗軍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取本朝而代之,大清來了。

讀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理解更深

讀完這本書,覺得古代做皇帝不易,做臣子不易。忠臣未必是良臣,有奸臣也未必是壞事。鼎盛之後,即有可能是衰敗,今天權傾朝野,明天也有可能身首異處。伴君如伴虎,能笑到最後的人,太聰明絕頂不行、太卓越超群不行、太鋒芒畢露不行、太直言善諫不行。

一個朝代的滅亡,體現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大方面的衰落,這四大方面又各自有代表人物,從這些代表人物的結局中,能看出一二。中國歷史上,群星閃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一點上,毛主席做的非常好,毛主席曾經將一本300多萬字的講戰守攻取、地理形勢的歷史著作背的滾瓜爛熟,《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更是讀過多遍。正是因為了解歷史,所以才敢寫出"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詩詞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