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嚴嵩父子背後,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鬥倒了嚴黨,就能改變整個國家,就能杜絕貪腐,但是他們不知道,嚴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的。他們要替皇帝辦事,就得貪。後來清流張居正當權之後,也黑化成了貪官,而且是鉅貪。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官員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疏通關係。想要疏通關係,貪汙受賄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們常說一句話,少年斬殺了惡龍,然後坐在金銀財寶上,成為了新的惡龍,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權,每個朝代,都有一個鉅貪。而這個鉅貪,的的確確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雖然他們貪汙,但他們也做好事。因為他們的屁股,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這也就涉及了這部劇的第二個主題: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麼一部劇:《鐵齒銅牙牙紀曉嵐》。裡面有一段對於清官和貪官的辯論,至今看來都非常經典。

清官紀曉嵐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則,以聖賢的標準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責和珅,說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貪官們把糧食換成了糠麩。

但和珅卻用幾個問題把他問得啞口無言:“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曉嵐連什麼是觀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說:“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嚴嵩父子背後,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鬥倒了嚴黨,就能改變整個國家,就能杜絕貪腐,但是他們不知道,嚴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的。他們要替皇帝辦事,就得貪。後來清流張居正當權之後,也黑化成了貪官,而且是鉅貪。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官員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疏通關係。想要疏通關係,貪汙受賄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們常說一句話,少年斬殺了惡龍,然後坐在金銀財寶上,成為了新的惡龍,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權,每個朝代,都有一個鉅貪。而這個鉅貪,的的確確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雖然他們貪汙,但他們也做好事。因為他們的屁股,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這也就涉及了這部劇的第二個主題: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麼一部劇:《鐵齒銅牙牙紀曉嵐》。裡面有一段對於清官和貪官的辯論,至今看來都非常經典。

清官紀曉嵐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則,以聖賢的標準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責和珅,說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貪官們把糧食換成了糠麩。

但和珅卻用幾個問題把他問得啞口無言:“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曉嵐連什麼是觀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說:“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皇上一直知道和珅貪,卻不解決和珅,原因就是和珅活得現實。他知道上面撥再多的款,到了下面都沒用。他也知道國庫空虛,平定準葛爾之後就沒剩多少錢了。

所以和珅允許下面貪,允許商人貪,允許他們糠麩換口糧,因為賑災需要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去落實。清官如同鳳毛麟角,貪官如同黃河之沙。

和珅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總結出來了一個道理:雖然自己是軍機大臣,可他也仰仗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才能辦事。

就這部劇來說,嚴嵩和和珅差不多,而海瑞對應的,也就是紀曉嵐的角色。

海瑞只要動動嘴皮子,倔強地堅持自己心中的正道。而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如果要落到實處,需要靠多少人的幫助,需要打通多少關係。他想要改革的體制,盤根錯雜,牽一髮而動全身。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劇情,就是“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如何施行,又如何失敗的。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嚴嵩父子背後,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鬥倒了嚴黨,就能改變整個國家,就能杜絕貪腐,但是他們不知道,嚴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的。他們要替皇帝辦事,就得貪。後來清流張居正當權之後,也黑化成了貪官,而且是鉅貪。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官員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疏通關係。想要疏通關係,貪汙受賄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們常說一句話,少年斬殺了惡龍,然後坐在金銀財寶上,成為了新的惡龍,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權,每個朝代,都有一個鉅貪。而這個鉅貪,的的確確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雖然他們貪汙,但他們也做好事。因為他們的屁股,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這也就涉及了這部劇的第二個主題: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麼一部劇:《鐵齒銅牙牙紀曉嵐》。裡面有一段對於清官和貪官的辯論,至今看來都非常經典。

清官紀曉嵐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則,以聖賢的標準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責和珅,說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貪官們把糧食換成了糠麩。

但和珅卻用幾個問題把他問得啞口無言:“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曉嵐連什麼是觀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說:“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皇上一直知道和珅貪,卻不解決和珅,原因就是和珅活得現實。他知道上面撥再多的款,到了下面都沒用。他也知道國庫空虛,平定準葛爾之後就沒剩多少錢了。

所以和珅允許下面貪,允許商人貪,允許他們糠麩換口糧,因為賑災需要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去落實。清官如同鳳毛麟角,貪官如同黃河之沙。

和珅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總結出來了一個道理:雖然自己是軍機大臣,可他也仰仗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才能辦事。

就這部劇來說,嚴嵩和和珅差不多,而海瑞對應的,也就是紀曉嵐的角色。

海瑞只要動動嘴皮子,倔強地堅持自己心中的正道。而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如果要落到實處,需要靠多少人的幫助,需要打通多少關係。他想要改革的體制,盤根錯雜,牽一髮而動全身。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劇情,就是“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如何施行,又如何失敗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種桑收益高,可以出口,也就可以填補國庫虧空。但是以原有桑田的規模,還不夠實現扭轉虧空。所以在“年度財務大會”上,他們決定,把浙江的一半農田改成桑田。

想法很好,落實很難。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會有貪汙。

這是朝堂官員們的命運。

織造局總管太監楊金水,串通浙江布政使鄭泌昌和按察使何茂才,力推改稻為桑。他們都認為這是一件既能討好朝廷又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會。

於是他們唆使杭州知府馬寧遠,先是馬踏青苗,後又在嚴世藩的指使下,趁著洪水,炸燬堤壩,想要淹了九個縣的農田,然後聯合沈一石,低價從農民手中買田。

何茂才和鄭泌昌看似壞事做盡,其實也不過是楊金水和嚴世藩的棋子。他們以為自己勾結商人低價買田,是為織造局辦事,為嚴黨辦事。馬寧遠更是當了炮灰,他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東窗事發後第一個做炮灰的就是他。這些小嘍囉只是權力運作下必然的犧牲品。

他們個人的命運,建立在某項國策的基礎之上。上面提出一句“改稻為桑”,下面就要生出無數事端。百姓沒有過渡期的口糧,生計難以維持,便產生了動亂。他們為了鎮壓動亂,淹了兩個縣。

這一切跳出來看,都是有問題的。但在當時,卻是他們認為最對的決定。鄭何二人原本都是懦弱的普通官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上。

事情敗露之後,死的都是炮灰。包括商人沈一石,也只是炮灰。儘管他在世人眼中是鉅富,但在權力的遊戲中,他是必然的犧牲者。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嚴嵩父子背後,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鬥倒了嚴黨,就能改變整個國家,就能杜絕貪腐,但是他們不知道,嚴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的。他們要替皇帝辦事,就得貪。後來清流張居正當權之後,也黑化成了貪官,而且是鉅貪。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官員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疏通關係。想要疏通關係,貪汙受賄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們常說一句話,少年斬殺了惡龍,然後坐在金銀財寶上,成為了新的惡龍,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權,每個朝代,都有一個鉅貪。而這個鉅貪,的的確確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雖然他們貪汙,但他們也做好事。因為他們的屁股,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這也就涉及了這部劇的第二個主題: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麼一部劇:《鐵齒銅牙牙紀曉嵐》。裡面有一段對於清官和貪官的辯論,至今看來都非常經典。

清官紀曉嵐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則,以聖賢的標準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責和珅,說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貪官們把糧食換成了糠麩。

但和珅卻用幾個問題把他問得啞口無言:“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曉嵐連什麼是觀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說:“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皇上一直知道和珅貪,卻不解決和珅,原因就是和珅活得現實。他知道上面撥再多的款,到了下面都沒用。他也知道國庫空虛,平定準葛爾之後就沒剩多少錢了。

所以和珅允許下面貪,允許商人貪,允許他們糠麩換口糧,因為賑災需要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去落實。清官如同鳳毛麟角,貪官如同黃河之沙。

和珅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總結出來了一個道理:雖然自己是軍機大臣,可他也仰仗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才能辦事。

就這部劇來說,嚴嵩和和珅差不多,而海瑞對應的,也就是紀曉嵐的角色。

海瑞只要動動嘴皮子,倔強地堅持自己心中的正道。而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如果要落到實處,需要靠多少人的幫助,需要打通多少關係。他想要改革的體制,盤根錯雜,牽一髮而動全身。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劇情,就是“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如何施行,又如何失敗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種桑收益高,可以出口,也就可以填補國庫虧空。但是以原有桑田的規模,還不夠實現扭轉虧空。所以在“年度財務大會”上,他們決定,把浙江的一半農田改成桑田。

想法很好,落實很難。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會有貪汙。

這是朝堂官員們的命運。

織造局總管太監楊金水,串通浙江布政使鄭泌昌和按察使何茂才,力推改稻為桑。他們都認為這是一件既能討好朝廷又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會。

於是他們唆使杭州知府馬寧遠,先是馬踏青苗,後又在嚴世藩的指使下,趁著洪水,炸燬堤壩,想要淹了九個縣的農田,然後聯合沈一石,低價從農民手中買田。

何茂才和鄭泌昌看似壞事做盡,其實也不過是楊金水和嚴世藩的棋子。他們以為自己勾結商人低價買田,是為織造局辦事,為嚴黨辦事。馬寧遠更是當了炮灰,他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東窗事發後第一個做炮灰的就是他。這些小嘍囉只是權力運作下必然的犧牲品。

他們個人的命運,建立在某項國策的基礎之上。上面提出一句“改稻為桑”,下面就要生出無數事端。百姓沒有過渡期的口糧,生計難以維持,便產生了動亂。他們為了鎮壓動亂,淹了兩個縣。

這一切跳出來看,都是有問題的。但在當時,卻是他們認為最對的決定。鄭何二人原本都是懦弱的普通官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上。

事情敗露之後,死的都是炮灰。包括商人沈一石,也只是炮灰。儘管他在世人眼中是鉅富,但在權力的遊戲中,他是必然的犧牲者。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沈一石是個難得的聰明人。他審時度勢,知道自己活不長了。

鄭泌昌和何茂才讓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燈籠去買田,意在把嘉靖拖下水,把水攪渾,說自己是為宮中辦事的。他們想把所有人都綁在一起,以為這樣就可以自保。

沈一石開著船去了,卻沒告訴任何人,他準備把買田的糧,拿來賑災。當他打出“奉旨賑災”的旗號時,一方面挽救了嘉靖的顏面,另一方面他保住了楊金水。

楊金水對於沈一石的計劃全然不知,這恰恰讓嘉靖相信,整件事情,楊金水沒有參與多少。而活下來的楊金水,兌現承諾,給了沈一石最愛的女人芸娘一個好去處。

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都得死,儘管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國庫空虛,他身為鉅富,摻和進了國策的執行裡。最後改稻為桑失敗,他的錢,肯定要拿來充公。所以他用最後的生命,安排好了芸娘將來的保障。

這是鉅商的命運。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嚴嵩父子背後,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鬥倒了嚴黨,就能改變整個國家,就能杜絕貪腐,但是他們不知道,嚴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的。他們要替皇帝辦事,就得貪。後來清流張居正當權之後,也黑化成了貪官,而且是鉅貪。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官員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疏通關係。想要疏通關係,貪汙受賄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們常說一句話,少年斬殺了惡龍,然後坐在金銀財寶上,成為了新的惡龍,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權,每個朝代,都有一個鉅貪。而這個鉅貪,的的確確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雖然他們貪汙,但他們也做好事。因為他們的屁股,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這也就涉及了這部劇的第二個主題: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麼一部劇:《鐵齒銅牙牙紀曉嵐》。裡面有一段對於清官和貪官的辯論,至今看來都非常經典。

清官紀曉嵐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則,以聖賢的標準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責和珅,說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貪官們把糧食換成了糠麩。

但和珅卻用幾個問題把他問得啞口無言:“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曉嵐連什麼是觀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說:“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皇上一直知道和珅貪,卻不解決和珅,原因就是和珅活得現實。他知道上面撥再多的款,到了下面都沒用。他也知道國庫空虛,平定準葛爾之後就沒剩多少錢了。

所以和珅允許下面貪,允許商人貪,允許他們糠麩換口糧,因為賑災需要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去落實。清官如同鳳毛麟角,貪官如同黃河之沙。

和珅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總結出來了一個道理:雖然自己是軍機大臣,可他也仰仗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才能辦事。

就這部劇來說,嚴嵩和和珅差不多,而海瑞對應的,也就是紀曉嵐的角色。

海瑞只要動動嘴皮子,倔強地堅持自己心中的正道。而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如果要落到實處,需要靠多少人的幫助,需要打通多少關係。他想要改革的體制,盤根錯雜,牽一髮而動全身。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劇情,就是“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如何施行,又如何失敗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種桑收益高,可以出口,也就可以填補國庫虧空。但是以原有桑田的規模,還不夠實現扭轉虧空。所以在“年度財務大會”上,他們決定,把浙江的一半農田改成桑田。

想法很好,落實很難。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會有貪汙。

這是朝堂官員們的命運。

織造局總管太監楊金水,串通浙江布政使鄭泌昌和按察使何茂才,力推改稻為桑。他們都認為這是一件既能討好朝廷又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會。

於是他們唆使杭州知府馬寧遠,先是馬踏青苗,後又在嚴世藩的指使下,趁著洪水,炸燬堤壩,想要淹了九個縣的農田,然後聯合沈一石,低價從農民手中買田。

何茂才和鄭泌昌看似壞事做盡,其實也不過是楊金水和嚴世藩的棋子。他們以為自己勾結商人低價買田,是為織造局辦事,為嚴黨辦事。馬寧遠更是當了炮灰,他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東窗事發後第一個做炮灰的就是他。這些小嘍囉只是權力運作下必然的犧牲品。

他們個人的命運,建立在某項國策的基礎之上。上面提出一句“改稻為桑”,下面就要生出無數事端。百姓沒有過渡期的口糧,生計難以維持,便產生了動亂。他們為了鎮壓動亂,淹了兩個縣。

這一切跳出來看,都是有問題的。但在當時,卻是他們認為最對的決定。鄭何二人原本都是懦弱的普通官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上。

事情敗露之後,死的都是炮灰。包括商人沈一石,也只是炮灰。儘管他在世人眼中是鉅富,但在權力的遊戲中,他是必然的犧牲者。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沈一石是個難得的聰明人。他審時度勢,知道自己活不長了。

鄭泌昌和何茂才讓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燈籠去買田,意在把嘉靖拖下水,把水攪渾,說自己是為宮中辦事的。他們想把所有人都綁在一起,以為這樣就可以自保。

沈一石開著船去了,卻沒告訴任何人,他準備把買田的糧,拿來賑災。當他打出“奉旨賑災”的旗號時,一方面挽救了嘉靖的顏面,另一方面他保住了楊金水。

楊金水對於沈一石的計劃全然不知,這恰恰讓嘉靖相信,整件事情,楊金水沒有參與多少。而活下來的楊金水,兌現承諾,給了沈一石最愛的女人芸娘一個好去處。

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都得死,儘管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國庫空虛,他身為鉅富,摻和進了國策的執行裡。最後改稻為桑失敗,他的錢,肯定要拿來充公。所以他用最後的生命,安排好了芸娘將來的保障。

這是鉅商的命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大明王朝1566》中,我們可以俯瞰到每一個人的宿命。在利益的糾葛裡,在權力的遊戲中,平凡的棋子們,難以擺脫的宿命。

作為平民百姓,朝堂上權臣的一句改稻為桑,就能讓兩個縣被淹掉。失去了田地,就只能淪為乞丐,淪為流寇。他們除了雙手一無所有,任何小動盪都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作為朝臣,為人掌控,替皇帝辦事,就是他們的命運。嚴嵩的盛極必衰是命運,楊金水的倒臺是命運,呂芳和馮保作為太監巔峰的交替是命運。

後來我們看到,張居正成為了新的嚴嵩,馮保成為了新的呂芳,萬曆繼承了爺爺不上朝的習慣,每當天災人禍,還是要皇帝來檢討自己的德行有虧。

"

有一部劇,霸佔了豆瓣國產劇評分榜的第一位。《紅樓夢》《西遊記》這些經典劇都不及它評分高,《人民的名義》《琅琊榜》在它面前就像小兒科。

它就是《大明王朝1566》。導演張黎,作為歷史正劇界的傳奇人物,拍過許多不得不提的好劇。比如與《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劇《人間正道是滄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主演也個個都是老戲骨。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趙立新、王勁鬆。這些名字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撐起一部劇,而《大明王朝》把他們都湊到了一起。

張黎導演一向能以沉穩的節奏,來表述一個宏大的主題。再加上劉和平的編劇,雙劍合璧,如虎添翼。

講明史的劇很多,可能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權謀的鬥爭,融合到一起,還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也就獨《大明王朝》一家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如果讓你描述明朝的腐朽愚昧,你會怎麼說?你很可能會說,嚴嵩是貪官,結黨營私,貪了很多錢。皇上都喜歡不上朝,居於幕後。老百姓都特別窮,經濟一直得不到發展。

這部劇卻簡簡單單,只用一場雪,就把這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

嘉靖39年,一整個冬天都沒下雪。欽天監的周雲逸進諫,說是嘉靖不行,導致朝廷開支太大,官員貪汙腐敗,所以老天爺才不下雪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嘉靖沒辦法,只能下發檢討書——“罪己詔”,持齋祈福,求老天下雪。

周雲逸因為直言進諫,被提刑太監馮保打死了。而嘉靖的孫子,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在此時誕生。

正月十五,天降瑞雪,小太監馮保屁顛屁顛地跑去邀功,回來之後被他乾爹呂芳教育了一番,罰他在雪地裡凍成冰棍。

緊接著,嘉靖召開了當年的財務大會,盤點國庫虧空。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家事國事天下事,在此刻已經交代得清清楚楚。

於民,百姓愚昧,仰賴皇權,天下不下雪,都要指望皇帝。於君,二十多年不上朝,被逼到寫檢討書才出來露面。於宦官,呂芳已經老去,馮保嶄露頭角,即將開始他們命運的循環。於朝廷,經濟上的窟窿終於爆發出來,火燒眉毛,必須解決了。

明朝皇權集中,嘉靖痴迷修道,卻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是,他有自己的“道”。

這也就是這部劇的第一個主題:帝王之術。

他的“道”,放到如今,也依然適用。歷史的車輪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背後的“道”是不變的。嘉靖悟的為君之“道”,用一句劇中的臺詞來總結,就是:

“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在他眼中,海瑞這樣的清官,有必要存在。嚴嵩這樣的奸臣,也有必要存在。海瑞這類官員就像長江,嚴嵩這類官員就像黃河。黃河氾濫了,就需要治理,長江氾濫了,也必須要治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故而嘉靖在朝堂上講權術玩弄得遊刃有餘,“一碗水端平”。

我們從嘉靖40年的年度財務大會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嘉靖眼中,貪官清官不重要,他只要朝堂這盤棋,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財務大會上,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正面剛嚴嵩父子,就賬面虧空的事,問嚴嵩父子要一個正面的解釋。嚴嵩段位高,四兩撥千斤地把鍋甩給了皇上,對於賬面虧空避重就輕。

兩派勢力眼看要激化的時候,嘉靖才出頭。先是安撫了清官一派,然後又為嚴嵩說話。對於他來說,修建自己的道場,得道成仙,比什麼都重要,而搜刮民脂民膏的事兒,只有貪官才能做得出來。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嚴嵩父子背後,是嘉靖。很多清官看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鬥倒了嚴黨,就能改變整個國家,就能杜絕貪腐,但是他們不知道,嚴嵩父子,只是皇帝的臂膀。

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由他所處的位置決定的。他們要替皇帝辦事,就得貪。後來清流張居正當權之後,也黑化成了貪官,而且是鉅貪。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官員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疏通關係。想要疏通關係,貪汙受賄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們常說一句話,少年斬殺了惡龍,然後坐在金銀財寶上,成為了新的惡龍,就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權,每個朝代,都有一個鉅貪。而這個鉅貪,的的確確維持了政權的穩定。雖然他們貪汙,但他們也做好事。因為他們的屁股,決定了他們的腦袋。

這也就涉及了這部劇的第二個主題:宿命。

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這麼一部劇:《鐵齒銅牙牙紀曉嵐》。裡面有一段對於清官和貪官的辯論,至今看來都非常經典。

清官紀曉嵐只知道自己心中的原則,以聖賢的標準要求同僚。他一味指責和珅,說他不知百姓疾苦,不知道貪官們把糧食換成了糠麩。

但和珅卻用幾個問題把他問得啞口無言:“你只會在書齋裡,手捧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一斤口糧可以換三斤麩糠。這就等於原本能救活一個人的糧食,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了。你知道不知道,行將餓死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能活著,還什麼麩糠啊!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泥土都可以吃。紀先生,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死的人嗎?

紀曉嵐連什麼是觀音土都不知道。和珅又說:“你見過這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被啃光的情形嗎?易子而食,你當然聽說過,那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已。我是親眼見過的呀,這換孩子吃啊,呵呵,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啊!”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皇上一直知道和珅貪,卻不解決和珅,原因就是和珅活得現實。他知道上面撥再多的款,到了下面都沒用。他也知道國庫空虛,平定準葛爾之後就沒剩多少錢了。

所以和珅允許下面貪,允許商人貪,允許他們糠麩換口糧,因為賑災需要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去落實。清官如同鳳毛麟角,貪官如同黃河之沙。

和珅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總結出來了一個道理:雖然自己是軍機大臣,可他也仰仗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才能辦事。

就這部劇來說,嚴嵩和和珅差不多,而海瑞對應的,也就是紀曉嵐的角色。

海瑞只要動動嘴皮子,倔強地堅持自己心中的正道。而不知道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如果要落到實處,需要靠多少人的幫助,需要打通多少關係。他想要改革的體制,盤根錯雜,牽一髮而動全身。

《大明王朝1566》的核心劇情,就是“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如何施行,又如何失敗的。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種桑收益高,可以出口,也就可以填補國庫虧空。但是以原有桑田的規模,還不夠實現扭轉虧空。所以在“年度財務大會”上,他們決定,把浙江的一半農田改成桑田。

想法很好,落實很難。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會有貪汙。

這是朝堂官員們的命運。

織造局總管太監楊金水,串通浙江布政使鄭泌昌和按察使何茂才,力推改稻為桑。他們都認為這是一件既能討好朝廷又能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會。

於是他們唆使杭州知府馬寧遠,先是馬踏青苗,後又在嚴世藩的指使下,趁著洪水,炸燬堤壩,想要淹了九個縣的農田,然後聯合沈一石,低價從農民手中買田。

何茂才和鄭泌昌看似壞事做盡,其實也不過是楊金水和嚴世藩的棋子。他們以為自己勾結商人低價買田,是為織造局辦事,為嚴黨辦事。馬寧遠更是當了炮灰,他以為自己在做好事,但東窗事發後第一個做炮灰的就是他。這些小嘍囉只是權力運作下必然的犧牲品。

他們個人的命運,建立在某項國策的基礎之上。上面提出一句“改稻為桑”,下面就要生出無數事端。百姓沒有過渡期的口糧,生計難以維持,便產生了動亂。他們為了鎮壓動亂,淹了兩個縣。

這一切跳出來看,都是有問題的。但在當時,卻是他們認為最對的決定。鄭何二人原本都是懦弱的普通官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上。

事情敗露之後,死的都是炮灰。包括商人沈一石,也只是炮灰。儘管他在世人眼中是鉅富,但在權力的遊戲中,他是必然的犧牲者。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沈一石是個難得的聰明人。他審時度勢,知道自己活不長了。

鄭泌昌和何茂才讓沈一石打著織造局的燈籠去買田,意在把嘉靖拖下水,把水攪渾,說自己是為宮中辦事的。他們想把所有人都綁在一起,以為這樣就可以自保。

沈一石開著船去了,卻沒告訴任何人,他準備把買田的糧,拿來賑災。當他打出“奉旨賑災”的旗號時,一方面挽救了嘉靖的顏面,另一方面他保住了楊金水。

楊金水對於沈一石的計劃全然不知,這恰恰讓嘉靖相信,整件事情,楊金水沒有參與多少。而活下來的楊金水,兌現承諾,給了沈一石最愛的女人芸娘一個好去處。

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都得死,儘管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國庫空虛,他身為鉅富,摻和進了國策的執行裡。最後改稻為桑失敗,他的錢,肯定要拿來充公。所以他用最後的生命,安排好了芸娘將來的保障。

這是鉅商的命運。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大明王朝1566》中,我們可以俯瞰到每一個人的宿命。在利益的糾葛裡,在權力的遊戲中,平凡的棋子們,難以擺脫的宿命。

作為平民百姓,朝堂上權臣的一句改稻為桑,就能讓兩個縣被淹掉。失去了田地,就只能淪為乞丐,淪為流寇。他們除了雙手一無所有,任何小動盪都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作為朝臣,為人掌控,替皇帝辦事,就是他們的命運。嚴嵩的盛極必衰是命運,楊金水的倒臺是命運,呂芳和馮保作為太監巔峰的交替是命運。

後來我們看到,張居正成為了新的嚴嵩,馮保成為了新的呂芳,萬曆繼承了爺爺不上朝的習慣,每當天災人禍,還是要皇帝來檢討自己的德行有虧。

國產第一歷史劇,豆瓣9.7分,《大明王朝1566》為何能成為經典?

歷史總是在重複,體制的改革,政權的優化,只能在這樣的輪迴中循序漸進,從未因為某個名臣或者明君而改頭換面,也從未因為某種理念就天翻地覆。

我們懂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正如嚴嵩、和珅、張居正,個個都是能臣,最後悟出來的為官之道,也不過是“同流合汙”。手持聖賢書的海瑞、包拯、紀曉嵐們,曾經短暫的在歷史上閃耀過,卻轉瞬即逝。

人常說,世事如棋局局新。但是,誰又能逃過命運的翻雲覆雨手?王朝的更替,不過一次次證明了天道與人道的循環,我們就在這局棋中,誰也逃不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