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與鄭成功的反目,說鄭成功自毀長城的也過於片面

明朝 鄭成功 施琅 檀道濟 天天樂開懷 天天樂開懷 2017-10-26

明朝崇禎十年(1637年),十七歲的施琅和弟弟施顯因生活所迫入海為盜,加入了接受明朝招撫的鄭芝龍軍隊,也就是鄭成功父親的部隊,邁出了他終生戎馬生涯的第一步,也因之開始了與鄭氏一脈四代人糾纏不清的恩怨。

施琅與鄭成功的反目,說鄭成功自毀長城的也過於片面

後來鄭芝龍投降清朝,帶上了施琅等五百人。但是到了北京被軟禁了起來,施琅則被強行分配到清軍中。後來又被清廷派去廣東鎮壓起義軍,由於清軍中上司看他不順眼,於是施琅選擇了從新投奔鄭成功。

施琅與鄭成功的反目,說鄭成功自毀長城的也過於片面

俗話說功高震主,施琅很有才幹,但是不會阿諛奉承,又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加上施琅和鄭成功的個性都是衝動、爆燥的,久而久之,兩人難免產生摩擦。後來發生的兩件事情導致了這兩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的分道揚鑣。

第一件事起源於順治八年(1651),鄭成功軍事部署造成的意見分歧。當時鄭成功佔據廈門不久,統治基礎並不鞏固,此時他引兵來到廣東南澳和鄭鴻逵匯合。兩人商量後決定分兵,鄭鴻逵回廈門鞏固,鄭成功繼續攻打潮州、惠州,爭取南下勤王。身為左先鋒的施琅認為這一部署風險很大,勢必造成廈門防禦薄弱,儘管諸多將領勸諫無效,他還是向鄭成功提出了不同意見。但是施琅勸說鄭成功的方式非常奇特,見到鄭成功後,他假說自己前夜做了個夢,預示出師不利,請鄭成功重新部署。鄭成功聞言大怒,撤銷了施琅左先鋒的職務,令 他和鄭鴻逵一起返回廈門。鄭鴻逵、施琅回廈門後,果然遭到清軍的襲擊,鄭氏集團損失慘重,而施琅率領部下奮力作戰,對清軍進攻廈門進行了有效的反擊。有奸佞小人趁機向鄭成功進言,說施琅是北斗第七星(古人常常以北斗喻權威)。經不住小人多次進讒言,鄭成功對施琅產生了猜忌,對施琅的印象更加惡劣。鄭成功返回廈門後,僅賞賜施琅二百兩白銀,而沒有給他官復原職。賦閒在家的施琅對鄭成功大為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有人認為這件事主要過失在鄭成功,施琅無辜。因為施琅的戰略預見更準確,而且事後也驗證了這一點,鄭成功不承認自己犯了錯誤,駕馭部下過於嚴厲。但在這件事上看雙方的表現,施琅的問題顯然嚴重得多,他向統帥提建議的方式過於兒戲,缺乏認真誠懇的嚴肅態度。軍事將領對統帥的用兵部署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但在交換意見時,應該中肯地分析各種利弊,幫助統帥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越是重大問題越應該誠懇嚴肅。施琅輕率地用託夢的方式,達不到說服鄭成功的目的,還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何況當時鄭軍中的避戰派、主和派人數不少,有些人甚至背主投敵;從施琅一貫的政治立場出發,他建議放棄勤王回師福建,是對清主和思想的暴露。把軍權交給主和派,鄭成功無論如何是不放心的。

第二件事是曾德事件,終於導致兩人公開反目。曾德原先是鄭芝龍手下的一員將領,頗得鄭芝龍的歡心。曾因巡按御史揭發他“淫縱多端”,一度被解職。鄭芝龍降清後,曾德與施琅一同投奔鄭成功,在鄭成功軍中受施琅節制。曾德利用過去在鄭氏家族軍隊中的關係,目空一切,根本不聽從施琅的號令。

一次,曾德犯了法,逃往鄭成功的軍營,請求擔任鄭成功的隨從,以求得到庇護。施琅聽到消息後,十分氣憤,派人把曾德捉回,申明軍法,依法將其處斬。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挑撥施鄭關係,說施琅不把鄭成功放在眼裡。

鄭成功聽了讒言,大發雷霆,他認定這是施琅一個背叛的信號。他下令逮捕施琅和施琅父親父施大宣、叔叔施福、小弟施顯。因為施琅手握兵權,又武藝超群,用計將施琅引誘到鄭成功軍營中,把他囚到船艙中,

施琅用計逃脫,匿藏於副將家中。鄭成功下令搜查,但是沒有查到。施琅出逃後,請人從中調停。但鄭成功非但不接受調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殺施琅。施琅事先已經獲得情報,就逃走了,刺殺失敗。

在行刺失敗、施琅逃走後,鄭成功一怒之下竟將他父親、叔叔、弟弟殺了。從此鄭成功和施琅的關係徹底破裂,施琅不得不降清,鄭成功為自己樹了個強敵。最終,施琅成了日後打敗鄭軍的清軍統帥,鄭氏家族的命運得以改寫。在得知施琅逃脫後,鄭成功曾說:“此子不除,必貽後患;楚國之禍,其在子胥矣。”

施琅、鄭成功關係為什麼會惡化的原因探析

歷史上對鄭施交惡評價頗多,有的說鄭成功自毀長城,有的說施琅漢奸叛國罪不容誅,也有的認為雙方氣量狹小,睚眥必報。事實上,雙方衝突固然有個人品質和性格上的不合,但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他們的政治態度、統兵原則、軍中的利益衝突等各種因素造成的。 1、政治分歧是二者關係惡化的根本原因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明朝的最後歲月是福建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他因擁立唐王朱聿鍵(yù jiàn)為隆武帝有功,被冊封為平國公。鄭成功在日本度過童年,歸國後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並考中縣學生員。南明福王稱帝時,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做太學生,拜大儒錢謙益為師。 順治三年(1646),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局勢下,精於盤算的鄭芝龍選擇了歸順清朝,但清軍將他擄掠到北京扣押,直接造成隆武政權的覆滅。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殺。之後不久,躲避戰禍不及的鄭成功之母翁氏先受到清軍的汙辱,後慘死在刀下。鄭芝龍這次不明智的歸順,導致了鄭氏父子在反清復明問題上的分道揚鑣。對鄭成功來說,短短數月間,就經歷了失國、擄父、喪母之痛,因此堅定了他武裝抗清到底的決心。

施琅的人生經歷和鄭成功差別很大。明朝末年,家道中衰的施琅投身到鄭芝龍手下。由於他為人機智、有膽有識,很快升為副總兵。鄭芝龍降清時,他率部跟隨,被清朝任命為總兵,這個封賞對施琅來說已經是一種優待。施琅歸清後,率部南下廣東與抗清派交戰,多次立下戰功。順治五年(1648),抗清運動在江西、湖北等地蓬勃興起。很多投降清朝的明將又紛紛樹起了反清復明的旗幟,施琅也在此時再次加入到抗清行列。不過,施琅這次棄清入明多少有些被迫,他和上司李成棟關係並不好,後來被當作異己甩給了鄭成功。鄭成功在招納鄭芝龍舊部的基礎上,才有雙方的會師合作。

對比他們反清復明的政治立場,鄭成功顯然要堅定得多。他對隆武帝有深厚的情感。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被擁立為皇帝,鄭成功聞訊後,馬上遙奉永曆帝為正朔。而施琅家族對明朝的忠誠度則淡化很多。當初鄭芝龍降清被擄到北京,施琅家族原本有機會聯合其它義軍共同抗清,之所以放棄,無非是認為擁明的力量都是烏合之眾,南明政權已經日薄西山。

治軍方略的差異是二者關係惡化的關鍵 鄭成功起兵時力量十分弱小,和清軍作戰也總是敗多勝少。後來他不斷兼併整合南明各派力量,使軍隊不斷壯大。鄭成功整合軍隊為己所用的能力是卓而不凡的。南明的所有政權都存在主弱臣強的現象,鄭成功的部隊一開始也有類似難題,因為他的部隊有招募的、有繼承其父的、有強奪族親而來的,也有從清朝陣營中反叛的。他總結了晚明以來朝廷姑息養奸的教訓,治軍練兵以忠孝為信念,馭下措施極為嚴格,功過分明,賞罰得當,軍隊戰鬥力越來越強。

但是也正因鄭成功的部隊是靠兼併發展而來,打勝仗時問題不大,一旦遭到清軍打擊失敗後,往往容易瓦解和叛逃,因此他統率軍隊的警惕性極高,時刻擔心下屬不忠誠造成反叛。經過長期的殘酷鬥爭,鄭成功早已被鑄成鐵血統帥,對自己的骨肉至親都進行過多次殺戮。在臨去世前,他甚至要殺死兒子鄭經和小妾。為了解決本集團的各種矛盾,他會採取怎樣的態度對待其他將領也是不言自明的。而施琅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在政治上沒有反清復明的抱負,他的軍事才能尤其是在指揮水師上首屈一指。恃才傲物的施琅需要一個寬宏大量、能委己以重任的統帥,這樣他才能做智勇雙全的將領。但鄭成功的統兵原則卻不能給他充分發揮的空間。

施琅與鄭成功的反目,說鄭成功自毀長城的也過於片面

施琅兄弟在鄭軍中欺凌眾將,動搖了鄭成功的權威 鄭成功在明末以招討大將軍的稱號號令部眾,在他的部下,有來自各方面的勢力,而鄭成功一概授以“總兵”的稱號,簡稱為“鎮”。大的鎮有數千人,小的鎮只有數百人,其中以施琅、施顯兄弟二鎮的兵力最強。施琅是一個天生不安分的人物,他做過黃道周的部下,但與黃道周所部因爭奪一名偽官俘虜,大打出手,被黃道周告到隆武帝處,這在現存的黃道周奏疏中尚能看到。投入清朝後,他與李成棟關係不順,不過,其中原因並不在他。施琅晚年與姚啟聖合作收復臺灣,也與姚啟聖發生衝突,所以,一般人都認為施琅是一個不好合作的人。施氏兄弟投入鄭成功部下之初,鄭成功對其十分信任。由於鄭成功的信任,施氏兄弟在鄭軍權勢很大。他利用這一點作威作福,也是眾所周知的。從一些事件來看,施氏兄弟欺凌眾將是有其內在原因的。施琅的企圖是建立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若他這一目的達到,施氏兄弟便會成為鄭軍中的霸主,諸將要看其臉色行事,這就不能不動搖鄭成功在軍內的權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