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和陳友諒之間的比較

明朝 陳友諒 張士誠 元朝 趣歷史 2017-06-26

陳友諒生於1320年,卒於1363年,共享年44歲,是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並且建立了大漢政權。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和陳友諒之間的比較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陳友諒在一個漁家出生,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陳友諒小時候讀過書,所以在文學方面也略知一二,後來陳友諒在縣衙做小吏,對此陳友諒並不滿足現狀,他認為自己將來必有一番大的作為。1355年,倪文俊攻破了沔陽,陳友諒加入了紅巾軍,參加起義活動。隨後,陳友諒因立功,升為元帥一職。1357年,倪文俊和徐壽輝發生了內亂,倪文俊沒有殺掉徐壽輝,他擔心徐壽輝前來抱負,便逃到黃州,投靠了陳友諒。陳友諒不久之後,便殺了倪文俊,將倪文俊的軍隊進行了兼併,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

1358年,陳友諒的軍事實力擴大後,他率兵攻打了安慶、瑞州等地,進而進入江西等地。

當時,陳友諒是長江以南的霸主,擁有很強的軍事戰鬥力。後來,朱元璋和他成為了鄰居,朱元璋想要奪取池州,於是便派遣常遇春前去討伐,陳友諒手下有一員猛將叫趙普勝,後來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反間計殺掉了趙普勝。

1360年,陳友諒殺死了徐壽輝,吞併了徐壽輝軍隊,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大汗。在他即位之時,各位臣子們都站在沙岸上向陳友諒恭賀他成為大漢的天子。

朱元璋不斷進攻陳友諒打下的城池,陳友諒和朱元璋進行了正面開戰。1363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了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敗於朱元璋,並且當場被射死。

張士誠陳友諒

張士誠和陳友諒都是元朝末年的割據力量,最後都被朱元璋所殺。張士誠和陳友諒在一些地方都極其相似。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和陳友諒之間的比較

倆人都出生貧寒。張士誠家庭非常貧困,從張士誠懂事開始,就為家裡的生計所奔波。當時,元朝統治十分黑暗腐敗,百姓的生活自然非常貧困。張士誠一家每年依靠鹽業為生,政府為了軍費和其它支出,不斷抬高食鹽的價格,加上每年夏季時,海水倒灌,張士誠家的土地變成鹽鹼地,百姓生活十分艱苦。後來,張士誠為了生計決定走私販鹽。陳友諒出生在一個漁人家庭,家境也不寬裕,陳友諒想要幹出一番事業,便投靠了紅巾軍。

張士誠受到百姓的擁護成為首領,進行起義活動;陳友諒依靠奪取他人的軍事力量擴充自己的兵力。

隨著元朝政府十分腐敗,社會被劃分了很多割據勢力。隨著各地百姓的響應,張士誠軍力大大增加,元朝忌憚他的勢力,便對他招安,張士誠歸順元朝後,自立為王。並且過著奢靡的生活,在此期間張士誠和他的兄弟們大量斂財,並且天天沉醉於聲色犬馬中。陳友諒在建立大漢政權後,也過上可驕奢淫逸的生活,他派人打造了很多貴重的物件,花費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財力。

倆人的命運也很相似,前期朱元璋忌憚他們的勢力,並寫了一封友好的書信勸告大家和平相處,但是倆人都不重視。後來,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先後滅掉了張士誠和陳友諒。

張士誠和陳友諒

張士誠和陳友諒都是朱元璋在稱帝過程中的障礙,他們的地盤與朱元璋的地盤距離較近。雖然都是朱元璋很難對付的對象,但是這兩個人在朱元璋看來都有弱點,所以,在對付他們兩個的過程中,一定得各個擊破,不能讓他們兩個聯合起來。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和陳友諒之間的比較

因此在對付張士誠和陳友諒的過程中,朱元璋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分析戰略戰術,深入把握張士誠和陳友諒的人性弱點、行為方式、作戰特點等因素。通過分析朱元璋總結了,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小農思想的人,比較適合防禦,並不急於擴展土地,只是求穩定,總是唯唯諾諾,縮手縮腳,沒有什麼遠大的戰略思想。其實這樣的人在和平的時期或許會是一個好領導,但是用在戰場上,無論現階段如何鼎盛,那麼最後肯定等待他的就是失敗。

而陳友諒則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有著較大的野心慾望總是想著用盡一切辦法擴張土地,他的缺點是不會認真的分析形勢。但是他對於朱元璋一直是耿耿於懷,一直想盡辦法滅掉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定不能先攻打張士誠,如果朱元璋先滅張士誠,那麼陳友諒一定會選擇和張士誠聯合對付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算準了小肚雞腸的張士誠在他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會敲打自己的小算盤不出手幫忙,那麼也就給了他逐個擊破的機會,因此朱元璋就這樣將張士誠和陳友諒各個擊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