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地名故事|日照鄉村地名漫談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清朝 中國歷史 乾隆 日照新聞網 2018-11-30

以傳說為名

如莒縣劉家官莊鎮五花營村,相傳曹操於此立曹公城,且安五營,明初劉、張二姓從東海縣遷此後,以此傳說故名。

五蓮縣叩關鎮叩官村,據考,明初韓、馬、徐三姓從山西遷此,分別建牆夼、窯溝、東園三村,後湊居一起,得名湊官莊。相傳,太平天國時期,捻軍經此,將湊字誤聽為扣字,因擔心被扣住,未敢進村,村以此故免遭兵禍,遂改名扣官莊。清末,王姓發跡,更名為扣官莊,後簡稱今名。響場村,據《劉氏族譜》載,明初,劉姓從膠州遷此立村。相傳“早年村中有一丁姓富戶,用木板鋪設打穀場,用12匹佩戴銀鞍、金鈴的馬打場,響聲很大,遠處可聞”故名。

五蓮縣高澤鎮有一水西河子村,據《劉氏族譜》載,劉姓於清初遷此立村,以“王母娘娘路經此地,曾在前河梳洗”的神話傳說,取名梳洗盒子。何姓遷入後,以河水西流改稱今名。原石場鄉有一村名船坊村,據考,明初張姓自海州遷此,於河北岸立村,以“古時船泊河中”的傳說,取名為船坊。

五蓮縣松柏鎮的金牛嶺村,據許氏墓碑載,許姓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今東港區陳疃遷此建村,以“金牛洞裡跑出一條金牛,踏在西嶺的石板上一個牛蹄窩”的神話得名。另許孟鎮有一村名後飲馬莊,據考,明初丁、許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村前有一泉子,亦稱飲馬池。相傳有一神仙在此飲馬(至今石上留有馬蹄印),以村位於泉後,故名後飲馬莊銀。中至鎮有一村為大將村,據考,明初陳姓立村,以“古時曾有一大將率兵駐此”的傳說得名。

又如莒縣碁山鎮的夜珠澤村,據《莒州志》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趙氏自山西先徙益都,後遷此定居,傳說村中有一汪,夜有明珠發光,故取此名。

此類地名在日照還有嵐山區碑廓鎮的碑廓等村。

以從事職業為名

如莒縣小店鎮小店村,據《莒縣民政志》載,元代初,田、魏兩家遷此,一家在道旁開店為業,因店小,故名小店。招賢鎮東瓦村,明洪武年間陳氏自直隸遷莒城,崇禎年間遷此建村,以燒瓦為業故名浮來山鎮的前石灰窯村,明洪武年間高氏於此立村名青龍官莊,清順治年間建石灰窯,與後石灰窯前後故名。寨裡河鄉的小窯村,明洪武初年(1369年)張氏自日照遷此,立窯燒小香爐,因成村名。

又如五蓮縣中至鎮的窯峪子村,據《五蓮縣地名志》載,明初薛姓從今莒縣大石頭薛家村遷此立村,因村地處低窪處,又以燒木炭窯為業而得名。洪凝街道的大窯村,據《王氏族譜》載,明天啟年間王姓由莒南縣馬蹄堯遷此立村,因從事陶器業和村北鹹邱樓取名鹹邱窯,後簡稱今名。該街道還有一村名為李家菜園,據《李氏族譜》載,李姓兄弟二人於清康熙年間,從日照縣挑溝遷此立村,以種菜為業,取名李家菜園。松柏鎮的香店村,據《史氏族譜》載,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史姓由今本鄉牆夼遷此立村,以制香、開店為業,得名香店。

另外,五蓮縣於裡鎮的趙家窯、範家窯,潮河鎮的菜園等村亦屬此類地名。

以軍事設置為名

如嵐山區駐地安東衛街道安東衛,據康熙十一年《日照縣誌》和康熙十二年《安東衛志》載,古為海防首要之地。春秋時期是紀國的城邑,名曰“紀障城”,後屬齊又屬莒國。公元前523年齊國伐莒,莒國君主曾奔此避難。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安東衛,以安東衛方故名,後相沿成地名。衛下設五所。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立安東都司營,分防嵐山頭、張洛(今棧子)、濤雒、夾倉海口。乾隆十七年(1742年)並衛於日照縣。乾隆八年又設立巡檢司。

嵐山區巨峰鎮駐地巨峰,原名為殷家村,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以三面環山、群峰壁立,改名為巨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青州兵備道康天爵為杜絕鹽商私販,在此設立營寨,置兵鎮守,名為“巨峰寨”。對此,《巨峰寨記》載“巨峰在日照西南隅,青州兵備所築也。為古琅琊地,西距沂濟,東北瀕海,實東秦要害之區,我國家建官具有深意或營土以分防或屯田而遙制而又專之以兵憲者……”。

莒縣寨裡河鎮駐地寨裡河村,據《莒縣誌》載,明代馬氏自江南遷此立村。南宋嘉定年間紅襖軍曾在此安寨抗金,因名寨裡河。董家屯村,明永樂年間董氏以立軍工而屯此建村,故名。招賢鎮的東全寨村,據考,於明永樂年間由朱氏建村,所處曾設軍營紮寨,民的保全,故名。

以寺廟為名

如莒縣陵陽鎮大寺村,據考,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氏由龍尾遷此,村北有古佛,初名東寺莊,1949年改今名。果莊鄉三官廟村,明萬曆年間,杜氏於此立三官廟,村以廟名。嶠山鎮有一村為朱家廟子村,據《莒縣民政志》載,明洪武年間,劉氏自日照遷此,因河對岸山如臥豬,上有廟,稱豬架廟,以廟為名,後為今名。東莞鎮天齊廟村,金代明昌年間季姓遷入,其一支居此,村因廟得名。季姓另一支則移居該鎮玄武庵村,據考,其村名因隋代所建玄武庵而名。

五蓮縣許孟鎮東玉皇廟、西玉皇廟,街頭鎮馬叉寺,於裡鎮後蓮池寺、西蓮池寺,高澤鎮三教堂、許孟鎮佛堂村、松柏鎮七蓮子、叩關鎮老君堂、石場鄉霞克院亦屬此類地名。

以諧音為名

如五蓮縣洪凝街道的卻坡村,原名闕坡,元末,王、桑兩姓遷此,在東南嶺下坡墾地結茅,取名闕坡,後以諧音改為今名。中至鎮的道由欲村,該村坐落在中至河西岸,據《陳氏族譜》載,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陳氏兄弟二人由江蘇海州遷今高澤鎮邱村。永樂三年(1405年)其中一人攜子遷此立村,以村處丘陵、河谷間,取名到有欲。1912年莒縣變更區劃時,取其諧音寫作今名。許孟鎮的福祿頭村,據《鄭氏族譜》載,明隆慶年間,鄭氏從今本鄉前長城嶺遷此立村,以村東南一山頂形似葫蘆,村傍山,得名葫蘆頭。清末,村人惡其名,遂取吉祥意,以諧音更為今名。

五蓮縣街頭鎮駐地鎮頭村,據《李氏族譜》載,明永樂十二年,李姓從鄰村東紅河遷此立村,以傳說齊國大將孫臏曾在此擺陣與袁達作戰,此地為陣頭,以諧音的名鎮頭。松柏鎮的毛家河村,據《張氏族譜》載,明萬曆年間,張姓由諸城普慶遷此立村,因村南河邊有一巨石似貓,取名貓家河,後取其諧音,更為今名。(作者:辛崇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