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明朝 李夢陽 清朝 宋朝 視覺開封 2017-03-28

嘉靖六年(1527年)明代前六子(大文人)李夢陽為國相寺(天清寺)主善彬和尚寫了篇(國相寺重修碑記》:"國相寺,繁臺前寺也。臺三寺,後曰白雲,中曰天清。塔斷而中立,鸛巢其上嘎嘎鳴。按夢華錄繁臺寺一耳,亦不言其地之盛。嘗聞之長老曰:"寺一耳,而三其教。","後有白雲閣,於是號白雲寺,中有天清殿,於是號天清寺,前有國相門,於是號國相寺。寺分勢孤,時遷世殊。於是,崇者頽而下者蕪。僧闒教汚。庸師惡徒。於是,樹石盜亡損破,鳥鼠穢之,往來羊豬。寺非若能主矣!又國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崩囓幽窟,狐狸魑魅,昏嘯陰啼,僧席未暖業逃去。"

文章裡提到三個有疑問的情況:1,東京夢華錄沒有講這裡"很盛"。2,原來一個寺咋會變成三個寺院?3,繁塔好像斷了一樣,立在寺裡。老和尚(寺長老)對他解釋過其它問題之後,"又"說"國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一個"又"字,證明"鏟王氣"的故事,是老和尚(當導遊式的主人)對李夢陽講的。並不是後人宣傳的"鏟王氣是李夢陽說的"、是李夢陽"考證出來的"。

這段碑文成了宋代的繁塔被"明代的皇帝剷斷"四層的來歷。但過了九十年,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開封周藩王府的右長史陳嘉瑜話裡有話地反駁了這件事。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陳嘉瑜說洪武年間勝安和尚修寺院時,是周王拿出很多錢叫他修的。因"元末兵燹,寺塔俱廢。國初重建而銷塔之頂,僅留四級"。陳嘉瑜以暗中諷刺的筆觸狡猾地說,寺院和繁塔都是元末兵燹打毀的。國初周王出錢修了寺院,卻毀了繁塔的頂。特別指出"僅留四級"!如果真的發生過鏟拆繁塔的事,"塔七級去其四"必然剩餘三層。但是陳嘉瑜話裡有話地說"餘下四級",證明當時就是下面三層,上面有個小塔,他算一層共四級。是和李夢陽的碑文,擰著勁講的。

到了清同治年間,開封儒士常茂徠,發現宋代碑文有"九層寶塔"四字。撰文批評李碑的"塔七級去其四"是臆斷,是失考。如果鏟王氣,應該是"拆掉了六層"。實際上,本來就是空穴來風,所以"鏟王氣"的傳說,肯定牛頭不對馬嘴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繁塔內部蹬道系統圖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現三層 繁塔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從北入口進入,通過左右對稱的內蹬道,會直接攀登到三層的塔心室。二層有四個互不相通的佛洞,怎麼進去呢?當在內蹬道爬到二層以上時,再向外走下八階,從東南或西南的方門洞,下到二層的平座。在塔身之外外沿行走,向南左右兩邊都能進入二層塔心室。向北分別逐個到達西北、正北、東北三個小佛洞。這就是"內攀外沿",到達二層各洞的路徑。那麼,三層呢?三層的塔心室是直接從蹬道爬上來的。到了三層的塔心室,就算完事,從左右兩邊都能返回地面。

當要爬上塔頂平臺時,就要從三層塔心室走出來,繞到西北面的方洞口。從西北這個爬梯登上塔頂平臺。這是最危險的過程,宋代的蘇舜欽詩裡,描寫的就是這個過程。看到平臺上的孔洞了嗎?

登頂(及顛)的人,就是從三層塔心室出來,沿著三層平座走半圈,繞到西北的爬梯,上到塔頂。

塔頂平臺264平米,爬上去感覺很爽快,四顧襟袍舒!(試想,從北入口,爬到三層塔心室,啥也看不到,何趣之有?(但太危險,不開放登頂)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這是從三層外簷(平座)爬上塔頂平臺的方形孔洞。不是說三層以上"拆掉"了嗎?試問:不要說恢復建六層,僅把第四層"重新接建上去"就算繁塔確實殘斷過。如果取消小塔改為第四層,這個孔洞遮蓋不遮蓋?怎麼通過這個爬梯進入四層的塔心室?從西北方向進入塔心室允許不允許?

換言之,所謂的"第四層"在這種情況下成立不成立?當然不成立!這樣的"第四層",現代的任何工程師都不可能作出合理設計!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1918年前後,日本人關野貞考察過繁塔。他當時沒辦法登塔,不知道里面的結構。所以,畫的平面圖是單邊(旋轉)蹬道爬上去。實際是錯誤的。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楊廷寶先生畢業於開封"留學英美預備學校"(河大前身),1935年他按關野貞的圖,介紹過繁塔。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楊廷寶先生的文章。他也疑惑陳嘉瑜碑文中的"僅留四級"。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樑思成先生1936年前後,也考察過繁塔。大師畢竟是大師!他一邊引用"文獻"的說法,什麼"鏟王氣"七級去四級"。但他不信,明確說"塔幾級不可考也"。存疑!

開封繁塔的“斷塔”之說為啥是空穴來風?

1, ***羅哲文先生《古代名塔》說 "據一些文獻記載,此塔原為六角九層,十分高大,曾有民謠說"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到繁塔腰。"相傳有一條禿尾蒼龍,性情暴躁,有一天去東海探母,途徑開封上空,因繁塔太高,它將尾巴甩在塔上,作短暫休息。臨走時不在意,竟將上半部捲到東海去了。此說當然不足為信,它可能反映了一個事實:由於自然災害如雷擊等原因,此塔的上半部被損壞了,故文獻記載"明初摧毀,止遺三層。"後來人們又在殘存的塔身上修建了一個7層小塔,作為舊塔的塔剎,於是繁塔構成了今天不同尋常的塔上有塔的形狀。"

2012年去世的羅老,可是跟隨樑思成工作多年的大弟子,中國古建築史學界的魁首。未作任何調研,也是在"猜測"繁塔塔型的成因,認為蒼龍毀塔半截"可能反映了一個事實,"。所以,當今中國,誰曾洞悉繁塔的千古不朽之身呢?繁塔冤枉!開封倒黴!

2,林洙先生說"宋開寶七年(974年)重修天清寺時建此塔,塔原為九層,元初塔上部遭雷擊毀,元末又遭兵火之劫,明永樂(1403年--1424年)將三層以上拆除,後清代又在三層以上又加建六級小尖頂塔,成了現在的塔形,"(樑思成先生第二任妻子)

3,張馭寰先生"這一座北宋大塔至今僅餘下層,後人在塔頂上又加建了一座小塔,用以收尾"。(早期曾任過樑思成先生祕書,號稱建築史學者)

4, 田肖紅說"這裡(繁塔)的真跡也只是宋代的身子清代的帽"。

5,曾廣慶說"明初朝廷為懲戒周王的圖謀不軌,派員到開封‘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止遺三級。’後人在殘塔上增築了小塔"。

6, 釋慧如說"此塔系用不同的加釉灰色方磚砌成。通高三十七米,呈等邊六角形。原為九層,高八十米。元末天清寺毀於兵火,九層繁塔也因雷擊而嚴重受損,僅剩三層,後來在殘存的塔身上補充修建了一座七層的小塔,作為塔剎,成為現在的樣子。"

7, 顧延培說"著名學者鄭振鐸認為此塔大塔摞小塔,就是原來的樣子,他很欣賞此塔很像古代的編鐘,小塔是塔鈕。他又說印度古塔也有類似的造型,印度佛塔多為四角形,而我國佛塔多為八角形,而此塔是六角形。從建築形式分析,此塔包含著中印古代交流的內容。"

8, 楊煥成先生說:"開封繁塔,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六角形樓閣式磚塔,現高36.68米。原為九層,明初為"削王氣",將塔拆留三層。清代在其三層之上加築七級小塔,形成現存的特殊塔形。"

9, 繁塔的《文物簡介牌》自稱:"繁塔建於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塔高九層,二百四十尺。元代塌為七層,明代只剩三層,清代於殘塔上築個九級小塔,封住塔頂,形成現在狀如編鐘的獨特面貌。"

1,1960年開封市的舊旅遊照片註解"相傳原有九層,元末戰亂時上部數層塌毀,明洪武時改為三層低塔。明清兩代重遭黃水,又將塔之下淤沒。所存現狀,古穆可愛。"

2,1983年《國家博物館館刊》"原為"九層",高"二百四十尺"。元代開始"半摧",實際上壞掉兩級,尚有七級。明初又將殘存的七級鏟去四級,只留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級。清朝時又在三級之上加築尖峰,最後形成了今天繁塔的奇特面貌。"

3,2008年河南《文物典-建築》"元代時塔已"半摧",明初因"鏟王氣"而"止遺三級",清初在三層塔身之上加築六角磚制塔剎,從而形成了"浮屠三級真幽怪"的奇特造型。"

4,2009年《河南文物志》說"原為九層,元明時已毀,明代時在三層平頂上加築七級小塔,便形成現在的特殊形式"。

5,2011年河南文化遺產(一)》"繁塔為六角形樓閣式磚塔,原為九層,據載宋末元初繁塔曾遭雷擊,上部六層毀,清代初年在殘留的三層塔身上修建七級小塔,形成今天的特殊形式。"

6,建築史界:郭黛姮先生(古代建築史)"開封繁塔,三層上加七層小塔"。

這麼多互相牴牾的專家、學者見解,聽誰的?只能說明學界還沒有掌握實質問題。真的應該再探討、研究。一個不是什麼學術問題的問題,這麼多說法,怎麼教授給學生?

作者:宋喜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