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的帝王,無論有多大功績都不封禪了

明朝 漢武帝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清朝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8-12-09

我們知道,古代皇帝,如果他自認為有了莫大功績,必然要封禪。比如秦始皇、漢武帝等等。可是,明清兩朝,對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君王也不少,比如朱元璋恢復漢人的江山,康熙帝實現國家的大一統,他們自己對自己在歷史上的功績,也很自得。可為什麼他們卻沒有封禪呢?而且,中國古代自從宋真宗封禪以後,再也沒有帝王封禪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的帝王,無論有多大功績都不封禪了

(秦始皇封禪)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搞清楚,封禪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誠然,古代皇帝封禪,有誇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的意思。但這不是古代帝王的根本目的。或者說,這是古代帝王說在面上的話,他們真實的企圖並不是這樣的。那麼古代帝王封禪,真實的企圖是什麼呢?

真實的企圖是表明“君權神授”。

我們來分析一下封禪最有代表性的三個皇帝的情況。一是秦始皇,二是漢武帝,三是宋真宗。

秦始皇依靠武力統一了六國。但是,被滅亡的那些國家的王室後人,肯定不滿。被征服國家的老百姓,肯定不服。還有一眾的知識分子,也對其君王地位深表懷疑。

秦始皇要堵住眾人的口,光靠嚴刑峻法,光靠焚書坑儒,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才努力給國人灌輸“君權神授”的思想,讓國人相信,他成為最高統治者,絕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神授”。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的帝王,無論有多大功績都不封禪了

(漢武帝封禪)

漢武帝的時候,也存在思想混亂的問題。由於劉邦是第一個平民天子,所以,劉邦得皇位,大家更加不服和懷疑,造反不斷。而劉邦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能一味地殺人,殺功臣,實施武力征服。但是,越是武力征服,越容易造成思想混亂。

到漢武帝的時候,漢朝已經依靠武力,解決了功臣威脅的問題,解決了藩王割據的問題,解決了外邦入侵的問題。不過,這時候依然思想混亂,再加上漢朝初年,一直信奉黃老學說,對皇權進行了嚴重的消解。所以,必須重振皇權的威嚴。因此,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接著又實施封禪,重提“君權神授”的觀點。

宋真宗其實一生並沒有大功績,他之所以也要封禪,最能說明這個道理。

當時趙宋王朝是通過黃袍加身,從後周獲得政權的。但是,宋朝獲得政權後,和遼國連續打了兩次仗,結果都失敗了,還和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而後周的時候,卻是隻用了三個月,就收回“燕雲十六州”中的三州。這一對比,肯定在當時引起了議論。宋真宗封禪,正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向大家表達趙宋天下,也是“君權神授”的。

那麼,為何明清時期,朱元璋,康熙等不採用封禪的方式,來加強皇權呢?

為何宋真宗封禪以後,後世的帝王,無論有多大功績都不封禪了

(朱元璋劇照)

​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一是明清統治者不需要用封禪加強皇權。

朱元璋在建國以後,搞了一連串加強皇權的措施。比如取消宰相,打擊功臣,嚴刑峻法等等。這些措施已經極大地削弱了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因素。清朝承襲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其皇權的威嚴也相當穩固。而且,我們只要看看,明清時期,幾乎很少出現對中央皇權構成威脅的事情,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皇權有多麼穩固。

二是明清時期的封禪的地點存在疑慮。

朱元璋當時定都在南京,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轉移了,讓他再去中原地區的泰山實施封禪,似乎不太合適。如果不去泰山,又去哪兒呢?江南一代並沒有合適的地點,也沒有先例。而康熙的祖業在東北,如果他去泰山封禪,不是直接向漢人妥協嗎?但是如果去東北封禪,他們祖先也沒有傳下過這樣的規矩,也很不合適。

三是明清強力地鉗制了輿論。

明清實施了殘酷的“文字獄”,強力地鉗制輿論。如果要進行封禪,必然會對歷史經典進行解讀和討論。一討論,各種思潮就會泛起。想想秦始皇當年封禪的時候,不少儒生參與討論,講出了不少規矩。結果秦始皇煩了,誰也不聽,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封禪,便可看出。封禪在統一思想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思想的混亂。而明清實施“文字獄”,是最好的簡潔的統一思想的方式。

四是封禪的效果並不好。

尤其是在宋真宗也封禪以後,這就把封禪的門檻降低了,後世的君王,再也沒有覺得封禪是一件了不得的,能起大作用的事情。因此就不再封禪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明史》《清史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