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瀘州有一位李冰式的人物,卻極少有人提及


明朝瀘州有一位李冰式的人物,卻極少有人提及

歷史上很多人,如果不是因為某些鬥爭,其實他們的能耐真的很大,給老百姓做出莫大的功績,可惜往往因為一時不慎,不僅僅的丟了自己性命,連自己曾經的功績都直接被抹去使得後人無從考證。

今天要說的這個李冰式的人物,就是明朝開國將領藍玉的部下,曹震。

曹震,元末明初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末從朱元璋起兵,累官指揮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以從沐英攻西番,封景川侯。又從藍玉平雲南,尋復理四川軍務。在鎮疏浚河道,鑿石削崖,以通漕運。並闢陸路,架橋立棧,至是運道暢通,為時論所重。後座藍玉黨,被誅。

幸好我們現在可以通過精神產品最多、對瀘州後世影響最深遠的明代狀元楊慎(號升庵)的生花妙筆。道出了瀘州一位四川鑿通河道,劈山開路,溝通雲貴川陝四省五千餘里的交通的李冰式的人物來。不然誰能記起你景川侯曹震呢?

明朝瀘州有一位李冰式的人物,卻極少有人提及

當年曹震是明代開國功臣大將軍藍玉的部下,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有大的戰功,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受封為景川侯。二十一年,帶兵駐守四川,二十三年,奉命開通四川南到貴州,北去陝西的水陸道路,史有明文,載在《明史四川土司傳永寧宣撫司》中。

瀘州地處滇黔孔道,成渝要衝,是四川通向南中的重要交通樞紐。但這滇黔孔道是怎樣溝通,怎樣使天塹變通途的?則又得從楊狀元“往復滇雲十四回”說起。

嘉靖三十年(公元1532年),直言進諫得罪皇帝,被削籍充軍雲南的楊升庵第七次由雲南回四川,經過永寧河的江門峽,寫下《讀景川侯曹震開河碑》詩一首,詩日:

將軍玉劍虜塵清,餘力猶能水土平。

象馬邊隅通貢道,蛟龍窟宅奠夷庚。

史家底事遺經略,郡乘何曾記姓名。

賴有琳琅播金薤,可無萍藻薦芳蓉。

詩的開頭,概括了曹震被史家忽略了的身份功績。曹震同朱元璋一起起兵草澤,屢立戰功,蕩平元朝江山,殄滅群雄。

明朝瀘州有一位李冰式的人物,卻極少有人提及

明朝建立,自然給他封了個景川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1年)十一月領受皇帝諭旨,前往四川瀘州開通河道。所以楊升庵詩的第二句說他“餘力猶能水土平”。它來到瀘州的地方當時可沒有現在那麼好的交通發達。

曹震奉旨首先來到四川邊陲永寧河畔。這河有灘195處,最為險惡者82處,而江門峽三灘是有名的凶灘惡水。要溝通滇黔孔道,治平險灘,就非得鑿通這30華里長的江門峽不可。

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記載說:江門峽“橫石中流,束水如門,故日江門”。

舊編《敘永廳縣合志》說:“江門三十里,三峽綿延,水漲灘險,岸盡巉巖。”600多年前的曹將軍,手提玉劍,往來於永寧河岸叢山峻嶺之中、虎嘯猿啼的懸巖陡壁之上,觀察地形,反覆思考,制定出計劃:“大石鑿之,水陡平之。”

明朝瀘州有一位李冰式的人物,卻極少有人提及

歷時8個月,30裡江門峽得以開通,從此永寧河這條凶龍被制伏,可通舟楫。這算是明朝一代水利專家了。

陸路之險者,莫甚於建昌瀘沽縣及黎州大相公嶺,虛閣險巖,黃鶴之飛尚不得度,猿猱欲過愁攀援,跟李白的《蜀道難》如出一轍。

景川侯斷然採取行動:劈取山石,重新填砌;番箐河9彎,舟楫困難,乃造橋54座,往來稱便,鄉民大悅舉手加額!又保寧千佛巖古棧閣道歲久失修,這次修葺所需費用甚多曹侯反覆相度形勢,劈取山石,從河岸往上填砌,闊四五丈,從四川至陝西不再困難。

曹將軍“手提虜塵清”的玉劍剷平層巖疊嶂,改棧閣,建驛郵,縱橫溝通水陸交通五千餘里,完成了這樣大的工程。

明朝瀘州有一位李冰式的人物,卻極少有人提及

多虧楊狀元的這首詩,不然,曹將軍的功績要湮沒無聞了。楊狀元題詩後五年,也就是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永寧地方將這位大有功於當地的先賢列為“鄉祀”的對象,清代編修《明史》時,又從《明洪武實錄》中查明他的生平事蹟,為之立傳,附在《藍玉傳》後面。

歷史就是歷史,你做了功績一定會有人記得,雖然過去了六七百,但是還是記得我們一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