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為何迅速失敗?

明朝 毌丘儉 王凌 漢朝 司馬懿 古今縱橫談 2018-11-30

曹魏嘉平三年,太尉王凌打算另立皇帝曹彪,被司馬懿平定;二年後的正元二年,毌丘儉及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結果因反被襲擊根據地壽春而失敗;三年後的甘露二年,諸葛誕、文欽及唐諮聯絡東吳而叛變,後來被司馬昭攻破壽春,淮南全數平定。

這便是發生在魏晉之初針對司馬氏政權的淮南三叛。

雖然這三次反叛最後都失敗了,但也表明出司馬氏不得人心,還有魏晉時期的兵荒馬亂,每個人心中都懷著自己可能是個亂世英雄的心。

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為何迅速失敗?

我們再來看下淮南三叛的過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被罷免後被誅殺,司馬懿於是掌握魏國大權,升任鎮守壽春的王淩為太尉。王淩與外甥令狐愚見魏帝曹芳年幼無力掌政,致令君權旁落在司馬懿之手,於是意圖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

公元251年王淩見東吳在塗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請朝廷准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馬懿,此為王淩之叛。

公元254年,李豐與夏侯玄及張緝等人意圖推翻司馬師,但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後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於是在數月後強行廢了曹芳而改立曹髦為帝。

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到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會牽連到自己;而毌丘儉兒子毌丘甸亦勸父親要舉兵保衛曹魏,二人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氏。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壓後不久,司馬師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於許昌,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

徵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王淩和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司馬昭為了剷除支持曹魏的勢力,聽從賈充之言逼反諸葛誕,徵召他入朝為司空。諸葛誕接到詔令後十分恐懼,於是在公元257年殺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

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為何迅速失敗?

這三次兵變的失敗,使司馬氏成功剷除擁護魏帝的勢力。此後朝廷上很少有實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司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260年發生甘露之變,曹髦不甘被控制,率臣反抗司馬昭,最後被司馬昭、賈充及成濟所殺。265年,司馬昭死後不久,其子司馬炎即篡魏稱帝,建立西晉,曹魏滅亡。

那麼短時間就發生了針對司馬氏政權的三次政變,為何會這麼快就失敗了呢?

一.政變並沒有做好軍事上的充分準備

第一次政變,王凌是和外甥令狐愚共同密謀起兵的,但計劃後不久,令狐愚死了。這樣一來,他手中掌握的那一部分兵馬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他所擔任的那個州長職務也換成了別人。王凌本打算藉助東吳人有軍事行動的機會向朝廷要兵,但他不知道令狐愚的那個部將早已經倒向了司馬懿,因此要兵的圖謀落空。手裡沒兵,他想借助令狐愚接任的那個兗州刺史,結果正是這個人揭發了王凌。可以說,司馬懿的那張大網早已經張開,只等著王凌來自投羅網。

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為何迅速失敗?

第二次政變,毌丘儉倒是動員了五六萬軍隊,還有一個實際帶兵的將領文欽,但他們的這些軍隊都是脅迫來的,尤其是,他們的家屬都在北方,毌丘儉並沒有對這些人進行很好的思想動員。而軍事計劃就更是談不上,到了項城就不知道該幹什麼了,完全是一副打到哪兒算哪兒的架勢。

第三次政變,諸葛誕是被朝廷徵召入朝任職的,也就是說,他已經失去了掌握軍隊的權力。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卻先殺了揚州刺史樂綝,然後匆匆起兵。雖然他這次動員的軍隊人數最多,有十五六萬,但這是人除了屯田兵,就是一些新招募來的農民新兵,戰鬥力很難和常備軍相提並論。同時,他在軍事上更沒有一個目標打算,而只是要困守壽春城,這樣的政變,恐怕是除了捱打再沒有其他。

二.政治上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有力的號召

這種反叛,無論你怎樣自圓其說,都是一種地方反抗中央的行為,因此,必須要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和藉口,並以此為號召來動員更多的人蔘與其中。至於上層組織者,則要有一個行動的目標,儘管這個還不能說出口。

三國之前,漢代發生過“七國之亂”,他們的目的是奪取政/權,但打出的口號卻是“清君側”。這個口號究竟有多大威力?叛亂剛起,朝廷就迫於壓力將提出削藩的大臣晁錯腰斬於市。

後世明朝的燕王朱棣舉兵反抗侄子建文帝,提出的口號也是“清君側”,還把自己的軍事行動定性為“靖難之役”。

本來,朱元璋已經把能夠領兵打仗的將領全部誅殺,朱棣自身能征善戰,又在北方負有抵禦蒙古大軍的重任,朝廷將領根本就沒人是他的對手,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找個藉口?其目的就是要更多的人來支持自己。

淮南的三次叛亂所以迅速失敗,關鍵就在於沒有更多的人認同他們的行為。

反對司馬氏的淮南三叛為何迅速失敗?

【司馬氏父子】

毌丘儉倒是把目標定在了司馬師身上,但他卻假傳皇太后的旨意,豈不知皇太后就在司馬師手上,且早已被司馬氏所控制,這種“雪地裡埋死人”把戲,能夠維持多久?既然是討伐司馬師,就應該聯絡更多高級大臣將領,而毌丘儉手裡只有一個文欽,還是一個虛冒軍功以求封賞之輩。

對於普通士兵就更是如此,大多數人不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反而是被脅迫著去幹他們並不情願乾的事情。王凌、毌丘儉、諸葛誕都曾經是能征善戰之人,作為將領也許是出色的,但作為政治家和戰略家卻很不合格。

三.表面上的自保,實則是個人野心的膨脹

說到底,他們的叛亂只不過是為了一己之私,並不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擁護。自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獨掌了魏國大權,並無意有意地開始了篡魏的行動,對於一些妨礙這一行動的軍事將領,他們或者誅殺,或者架空,進行有步驟的清理。

這些叛亂的領頭者也的確有一些不得已的客觀因素,但就此認為他們是為了捍衛曹魏皇室則不免有些想當然。表面上看,他們的確有自保的成分,但實際上這些人都是一種個人野心的膨脹,只不過他們作為戰役級別的指揮員也許是出色的,但要更進一步,他們的才能還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

比如說第一叛的王凌,他認為曹芳不應該再擔任皇帝,應該另立有能力的曹彪為帝,但那個曹彪卻窩在封地不動彈,直到事後被司馬懿處死。還有,王陵得以依恃的力量是外甥令狐愚,令狐愚死後,王陵該暫時收斂忍隱吧?但第二年出現了“火星出現在鬥宿”的天文現象,王陵認為,這是預示著“要出現一位突然顯貴的人物”,因而堅定了起兵造反的信心。

有人認為,這位“突然顯貴的人物”指的是曹彪,但真要是曹彪當上了皇帝,王陵難道就沒有幻想自己會比司馬氏更加顯貴嗎?

還有那個諸葛誕,毌丘儉反叛,曾派人聯絡過他,正是由於他的首先檢舉揭發,再加上平定毌丘儉叛亂有功,因而升任為鎮東大將軍轉任徵東大將軍。有了軍權的諸葛誕,用公物收買人心,蓄養死士,有這樣一種行為,反叛不過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情罷了。更何況,事前就和吳國聯絡,把兒子送到吳國去,這還能是為了魏國嗎?

所以說,這之類的反叛,根本就沒有什麼正義性可言,並不會因為司馬氏要篡魏就能反映他們的正確。既然是針對司馬氏,這樣的軍事行為,說到底不過是狗咬狗,一嘴毛。既然是兩狗相鬥,那隻弱小的狗快速失敗一點兒都不奇怪。

自東漢末年有闕宣自稱天子、許昌自稱陽明皇帝,還有劉表據荊州、張魯佔漢中、劉焉割益州、孫堅跨江東、陶謙依徐州、公孫瓚霸幽州,以及勢力相當可觀的袁紹、袁術、曹操,這些都是地方擁兵割據。至於董卓強攻中央,亦是擁兵自重的另一種方式。

東漢為什麼會敗亂滅亡,就是因為有這些權臣以武力叛變,不受中央節制。

王凌、毌丘儉及諸葛誕等人,雖亦是為曹魏立下大功的能臣,雖有以往輝煌的戰勝紀錄,但是要憑此像黃巾之亂時再起叛變,恐怕環境已經不允許。司馬父子對於叛亂反應快速,不會讓曹魏像東漢分裂再發生,短短的時間內就平定內亂,否則像東漢久不處理地方叛亂而造成三國鼎立,就很難收拾。

相關推薦

推薦中...